中国外资,现在为止中国有多少家外资银行?
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作为第一家美资银行于1902年来到中国上海,开立了在华的第一家分行,也是花旗银行开始在亚洲营运的第一家海外分行。今天,花旗银行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银行之一,面向最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多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东亚银行 东亚银行自从1918年以来,一直致力服务于香港客户,并于内地及海外提供企业及个人银行服务。七间内地分行获准为外国人、内地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人民币银行服务。
恒生银行 1985年,恒生银行在深圳设立首间代表处。1997年香港回归,恒生是首家获批将上海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香港银行。1998年底,恒生在北京成立代表处。2004年5月,恒生银行取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恒生拥有丰富经验和财务实力,加上优质的专业服务,是你进军内地市场的理想顾问。
渣打银行 渣打银行1858年在上海成立第一间分行,近150年来从未间断营业。今天,渣打银行中国区总部座落上海,下辖十家分行,一家支行,四家代表处和770多名员工。渣打银行对中国有着长期的承诺,并致力于更强有力的发展。
美国银行 美国银行源自1912年在香港成立的广东银行,由华籍商人创办。1998年,美国银行集团与众国银行集团合并成为新的美国银行。现在,本行在香港及澳门共有十六间分行。内地的上海南京西路支行提供广泛的商业及个人银行服务,包括人民币及外币存款、人民币、港币及美元房地产抵押贷款、财富管理、电子银行、商业信贷及融资等服务。
6.汇丰银行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于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2000年5月,汇丰将其中国业务总部移至上海的浦东,成立“汇丰驻中国总代表处”,统筹业务发展。目前, 我们在中国内地的10间分行设于: 北京、大连、广州、青岛、上海、深圳、苏州、天津、武汉和厦门,在北京、广州和上海设有四间支行,在成都和重庆设有代表处。作为在中国内地最大的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通过其不断扩展的业务网络为中国内地提供广泛的银行和金融服务。
7.华侨银行 自1925年在厦门成立分行以来,成为首家在中国开展银行业务的新加坡银行。其中国大陆经营网络目前包括四个分行、1个支行和2个代表处,分别位于上海、北京、成都、青岛、天津和厦门。华侨银行提供度身定制的一整套人民币和外币产品,我们广泛的全球网络遍及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110家以上的分行和代表处。
如果外资企业撤走了?
近期,关于一则“美日政府号召美日在华企业撤回美国和日本本土”的相关报道不绝于耳,各种解读满天飞舞,看得让人眼花缭乱!于是我特意到网上浏览了一下,发现有些文章夸大其词,断章取义!大多数主流媒体还是比较实事求是,客观公允。接下来我就根据我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做一个大概的梳理和分析,方便大家参考:
2020年4月9日,特朗普总统的最高经济顾问表示,美国政府应允许公司抵扣包括从中国迁出在内的全部资本支出成本,因为政府正在寻找方法,振兴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困境的经济。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美国政府允许企业,将从中国迁回美国所发生的所有成本,在当年进行100%的费用化处理。这样的操作,只是帮助企业在回迁当年,减少纳税总额,也就是政府少收了企业部分的税,而且金额肯定小于企业的搬家支出,而不是政府愿意自掏腰包,替企业全部报销。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而不是像某些人所宣传的美国政府将报销从中国撤回美国企业的所有搬家费用,100%报销这只是有些人在语言理解上的一个错误而已。
另外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政策细节,该国也计划拿出“改革供应链”所需费用中的2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3亿元)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亿元)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在2435亿日元当中,有2200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企业将产线迁回日本本土,235亿日元将用于资助日本公司将工厂转移至其他国家……
当然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还是要问,虽然美国说的不是100%报销,但美国和日本政府已经在政策上鼓励美国企业撤离中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这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好,你能想到这些,说明你还是很关心国家的!接下来我就来跟大家聊一下这个外资是否会撤离中国以及撤离中国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的话题。
首先,我们应该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部分外资撤离中国的案例一直就存在,企业有去有留,是正常现象。当一些外资撤离中国时,同时还有其他外资企业“走进来”。从以往经验来看,所谓“外资撤出中国”之类的说法,本身信息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这次也不例外。
另外,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担心“外资撤离中国”,也未必符合事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收国之一,随着中国技术水平与制造业的升级,中国的人才与市场空间还在继续增大。像特斯拉等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建厂,就是明证。
况且,稳外资一直是我国一段时期以来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大规模的稳外资稳外贸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动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推动稳外资政策落实、提升投资促进和招商引资水平、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多个重点方面内容,成为稳定外商投资的最有效手段。
眼下,我国产业链已经基本恢复,这也有助于增强外资的信心。中国美国商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55%的受访企业认为,目前判断疫情对3-5年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还为时过早;34%的企业认为不会有影响;63%的受访企业有意在2020年扩大在华投资。事实上,近些年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46位提升至31位,在这种前提下,理性的外资企业不会放弃中国。
由此来看,对于“外资撤离中国”的一些担忧并无必要。中国的市场环境与持久的稳外资政策,一直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坚实底座,而从长期来看,这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为什么美国和日本政府要痛下决心,协助本国企业将其产业逐步撤出中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此次疫情发生后,让他们开始发现了制造业的重性,比如说民众需要医疗物资的时候,根本拿不出来,只能依靠靠外援。要口罩,生产不出来!要防护,服生产不出来!要呼吸机,生产不出来!全世界都依赖于中国的商品,所以想让制造业回流,以减少这种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我国一些企业被外国收购或控股?
我国的一些企业被外国收购或控股, 那么将来产品和价格会不会受人控制?题主的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在一部人眼里却是是对外资控股国内的企业是有担忧的,担忧民族企业或产业被人控制,在历史上也经常有这样的事情,比如汇源果汁也曾经出现了这一幕。
这种担忧有没有实际的逻辑和事实支撑?笔者认为要分开来看,如果是垄断性行业,那么被外资控股是可能会导致产品价格受外资控制的,但是如果是竞争性行业,那么外资是无法实现这一块的。
1、垄断性的行业是容易被控制价格的这里讲的垄断是行政垄断,就是说通过行政手段说这个事情只有你有牌照可以做,被人不能做,那么就是吃牌照的饭,这是人为的造成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涨,而且可以通过减产产能来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发放牌照的行业都会是这样的效果,因为牌照如果大量的发放,那么垄断效果会大大的降低,会直接逼近自由竞争市场的效果。
其实我们的证券行业也是牌照行业,吃牌照饭的,真实的能力和国外的投行差距较大,业内人都懂的,一个牌照就很值钱,但是我们国内的证券牌照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这个也导致证券行业虽然是吃牌照饭的,但是远远达不到垄断的效果,最大的券商是中信证券,但是你要说他垄断,谁信啊!所以现在我们的证券、期货行业的放开了,让外资可以控股甚至全资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本来就发放了很多牌照,不怕你外资通过垄断来控制价格。
2、自由竞争市场的企业被外资控股也无法控制产品价格而在自由竞争市场的企业如果被外资控股的话是无法控制产品价格的,比如小家电行业,这个完全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苏泊尔是这个领域里面比较有名的企业,但是他的控股股东是一家法国公司,换句话说,苏泊尔其实是一家外资企业了,但是这并等于我们的小家电产品的价格就被控制了,因为这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企业很多,你产品质量不够格,你提升价格是不会被消费者买单的,你如果想联合其他企业一起制定价格更加是不可能了,大家都是竞争关系。
再来说一下汇源果汁吧,这是一家知名的果汁饮料品牌,也是民族品牌,在2008年的时候可口可乐曾经提出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但是最终没有谈成,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因为不能让民族品牌被外资控制,过了十几年之后,汇源果汁现在已经是负债百亿元,濒临破产,不能不令人嘘唏。
再比如中华牙膏,这个我们一看名字就以为是国产品牌的其实也是外资控制的,这个品牌已经租赁给荷兰联合利华公司使用,工厂也被收购了。但是这并没有导致我们的牙膏市场上的产品价格被控制,因为这个领域是自由竞争市场,品牌众多。
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南孚电池被吉列收购,大宝被强生收购,银鹭被雀巢收购,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哈尔滨啤酒被百威母公司收购,这些品牌被外资收购以后并没控制该行业产品的价格。
A股市场主力资金流出?
关注这个意义不大。主要是你的持股质地你是否放心?如果基本面没有大问题,主力资金流出导致股价下跌,不正是加仓的好机会吗?让市场为你所用,而不能让市场牵着你鼻子走。希望回答能满意
假如外资银行可以大面积进入我国?
(一)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人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的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三)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置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给金融业带来的挑战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部门的传导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