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少人是从“阳了”开始的。伴随2022年末疫情防控“二十条”以及“新十条”发布,三年抗疫,在今年年初国家宣布对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进入了新阶段。三年疫情,中国人民对于生命至上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于健康管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国医疗队伍有了最深厚的信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千里征途始于足下。三年硬仗收官,广东卫生健康事业的脚步仍未停歇。今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的合作建设愈发紧密,跨境医疗服务惠及了大湾区多地居民;这一年,广东持续落地医保等系列措施。新版广东药品目录发布,超6000种药品纳入医保,进一步解决了群众“看病贵”难题;秋冬以来,呼吸道感染进入高峰再次考验基层医疗能力,多地基层社区医院提供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医疗服务,并开设夜诊,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坚实“医靠”。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
建设健康湾区,优质港式医疗资源跑步进场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医疗资源融合接轨、加强高水平医疗人才融通,为满足大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带来切实便利。
今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努力践行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共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在新冠等传染病防治、医学专科建设、人才交流、中医药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合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如今,港式医疗走进广东多地,湾区内融合行医办医更为便利。
2023年年初,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南沙首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未来,该中心将为辖区居民提供直通香港的远程会诊、跨境转诊、互联网诊疗、国际医疗保险理赔直付等一站式医疗服务。
在深圳,前海首家国际化社康——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前海国际人才港社区健康服务站正式开业。据介绍,该社康站是前海深港合作区首个引入香港和国际化管理模式的非营利性公立一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按照“与国际零距离”理念设计、集“健康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居民足不出前海,就能享受到“国际化、港式”的诊疗服务。
除此之外,广州南沙、海珠等多区创建了综合三甲医院内“先全科后专科”的港式服务模式,在越秀、海珠、天河等社区,还建设了穗港融合“家庭医生工作室”,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可见,越来越多的大湾区医疗机构正选择引进“港式医疗服务”,港资医疗机构正加快进入内地市场的步伐。立足“健康湾区”的建设目标,未来将构建更多社卫中心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以及综合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港式医疗服务在基层医疗的覆盖。
“港澳药械通”落地满两年 惠及多地患者
粤港澳医疗体系不同,打破机制性障碍,是推动“健康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港澳药械通”等政策的扩展实施,粤港澳跨境医疗合作正提速。
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依据“港澳药械通”政策,首次引进创新性的先进医疗器械可吸收抗菌封套,并在12月8日实现首次临床应用,这一举措或将有效预防CIED感染的发生。
事实上,“港澳药械通”的受益群体正在扩大。12月15日,坦昔妥单抗港澳药械通首批应用启动仪式在广州番禺广东祈福医院举行。据了解,广东祈福医院获批引入创新药坦昔妥单抗,这是该药物首次通过“港澳药械通”引进国内;在较早前7月,广东祈福医院还引进了第一个港澳药品英克西兰并投入临床使用,这是广州市番禺区首个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并与港澳地区“同步”使用的国际新药,将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降脂治疗上提供更多选择。
可见,“港澳药械通”政策下,国内获得、应用国际创新药物的速度不断提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表示,药物可及性的改善可以更接近帮助患者实现长期无病生存的目标。在“港澳药械通”推动下,大湾区内能相对更早应用上国际创新药物,这将很好地积累中国患者的临床应用数据和经验,有助于找到合适我国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案,以便为药物后续在更广范围内使用、服务、造福更多患者。
公开数据显示,“港澳药械通”政策正式扩展实施于8月27日已满两年。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累计批准急需进口药品24个(共80个批次),医疗器械17个(共21个批次),其中包括一年注射两次就能全年降脂的“血脂疫苗”“熊猫血”准妈妈专用免疫球蛋白、让早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无需反复手术的“磁力生长棒”,共惠及患者2413人次。
今年2月,“港澳药械通”扩容至19家医疗机构,并首次纳入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其中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等。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此前表示:“此举将进一步深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更好服务广东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战略,并释放出更多的政策红利。”这也被业内认为,有利于相关药企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在内地提速上市,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业共同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
促进医疗人才交流,首批交流计划以广东为试点
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医疗型人才。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致力构建医疗人才交流平台,定期进行人才交流、互访和培训合作。
2023年,粤港澳联合开展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广东派遣了近百名医护赴港澳公立医疗机构执业,其中包括广东中医专家在港“带徒”,探索中西医深度融合模式。在广州,港澳医师执业注册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可实现6个工作内核发。
香港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 (医疗职系)关慧敏此前表示,“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首批以广东省为试点,旨在使香港与其他地区建立可持续机制,在医生、中医、护士、放射等不同临床医护专业进行优势互补,提升大湾区内的人才交流与培训,最终惠及患者。另外,医管局推出的大湾区专科护理知识交流计划,则计划在两年内分3次安排300名广东省护士来港交流。
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挂网《广东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其中对建设“健康湾区”做出详细部署——加快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国际医疗合作中心布局建设,推进与港澳共建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粤港澳中医药交流互鉴,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支持简化在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等措施,推进健康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正在加速融合。在推进制度规则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等基础上,粤港澳三地将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共建共享,深化跨境诊疗上的通力合作,融合已来,未来可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