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余户孙姓人家,“红石”故事永铭记

诗佳网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王坛镇的南片隐藏着一个古村落——孙岙村,远离钢筋水泥重新回归自然,聆听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这里正因为日益兴起的乡村游而逐渐被人熟知。

“骑行王崇线,每次看到这个错落有致的村子就很有感觉,今天亲自进去探秘了,果然不虚此行!”钟爱骑行的金立强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幅幅乡村美照,获得了众多点赞。

五百余户孙姓人家

“红石”故事永铭记

据村里老人介绍,孙岙村在宋朝就有了,相传1154年,孙岙人的始祖孙晹与秦桧不投,便辞官回到家乡今绍兴王坛的银沙村,后另择村之南的一个山岙定居开发,以姓命名孙岙,一直延续至今。

在科举时代,孙岙出过无数的进士、举人、秀才,当官的、做师爷的,才子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年轻人纷纷走出山门,各行各业,代有人出。2003年,孙岙、岭北、岙里合并成为孙岙村,目前村内共534户,其中99.9%的村民是孙姓,大家都是和睦的一家人。”孙岙村党总支书记孙中芳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村的最南处山路边,有一圆形巨石,写着“1948年冬上海南京七热血男女青年由此上山”几个红色大字,被称为“红石”。这里面还有个革命热血故事:解放战争时期,有七个南京与杭州的青年学生投奔四明山浙东游击队,通过地下党的安排,在孙岙村暂住了几天,临走时他们在一块巨石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他们都参加了革命,其中“红石”上的“田文”就是当红明星陶红的父亲陶文琼。

孙岙村村民正是在这股红色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一路奋勇向前。“红色精神需要传承,除了‘红石’,我们村内还有‘毛湖低’,曾经地下游击队‘三五支队’在这里抗战,我们村正打算立项目,将其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参观点。”孙中芳说。

时隔九十年后续修宗谱

各地宗亲纷纷出力出钱

早在10多年前,绍兴南部山区的余氏、王氏率先修起了家谱,尤其是大禹后裔冢斜村,不但重修了余氏家谱,还修缮了余氏祠堂,使得村风民风得到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村落经济的发展。以孙岙为发源地的孙家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年启动了孙氏家谱的修缮工程。

其实在民国十八年(1929),孙氏族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谱,涵盖浙江各地,现90岁以上宗亲都能在族谱中寻得,如今一晃90年过去了,续修宗谱迫在眉睫。

2018年11月1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孙岙村举行了孙氏宗谱续修启谱祭祖典礼。这一天,在孙家宗祠汇聚了156名来自各地的孙氏宗亲代表与修谱志愿者,大家共叙亲情,共商修谱大事,并成立了孙氏宗谱续修委员会。“续修宗谱是项大工程,覆盖近两万人口,预计2021年完成,相信定会成为凝聚民心的瑰宝。”孙中芳说。

自修谱以来,居住在各地的宗亲纷纷出力出钱。在上海经营市政工程的企业家孙柏忠十分关心家乡的修谱大事,第一时间捐款;上虞汤浦一带,也是孙氏家族人员集聚较多之处,企业家孙立金积极发动筹款,寻找孙氏族人;同济大学教授孙周兴表示,作为孙岙孙氏第26代周字辈族人,虽然远在他乡,但心系故里,擅长文学的他为续修宗谱出谋划策……此外,孙荣政、孙荣华、孙益忠等乡贤也纷纷慷慨解囊。

时隔90年后续修宗谱弘扬族人风范、乡贤回乡成立“绍兴柯桥龙望祖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村庄成功创建成为“五星达标村”……孙岙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红色旅游、探索经济发展之路,努力让千年古村焕发新活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