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前言
十年前,我转换了职业平台,从媒体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成为摄影组织工作者。之后,我参与策划的多数展览,要么是份内工作,要么是受朋友之约,而主动做的第一个展览便是拾城的《城记——青年纪实摄影师联展》。
这缘起于我从网上看到的对新京报摄影记者浦峰的一个采访。当时,他联合来自9个城市的10名志趣相投的摄影师组成了拾城摄影师联盟。虽然都是专业摄影记者,但是在纸媒式微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理想和才情渴望找到另一个出口。我萌生了为他们办一次展览的想法,尽管那时我并不认识浦峰,在哪里办,经费怎么解决等等具体问题还没有着落。后来,这个项目得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青年摄影师扶持计划” 专项基金的支持,展览于2016年10月28日在位于中华世纪坛内的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幕了,接着又在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再次展出。
拾城十载,有人退出,有人进来,不变的是他们坚持 “捡拾微影像,汇聚大时代” 的初心;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年代,守护着纪实摄影的尊严。如今,拾城已发展到有来自国内外24个城市的40多名摄影师、编辑和设计师组成的团体。于此同时,“拾城” 身边聚集了一些志同道合者,拥有了三万多名粉丝,越来越多的朋友与他们 “一起拾城”,这也让 “拾城” 的伙伴们思考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最后,拾城找到一个与他们之间的连接点,就是举办 “拾城摄影奖” ——一个只评选单幅纪实摄影作品的奖项,也才有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展览。
这里展出的作品是从四届 “拾城摄影奖” 的获奖照片中选出的,其中并没有 “拾城” 成员的作品,但可以看出之间的共同点,借用有些朋友的话——这些照片挺 “拾城” 的。既非传统的新闻摄影,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当代影像。这些抓拍的单幅照片,是作者对大千世界中你、我、他的真诚凝视,潜藏于光影之下的则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虽然他们捡拾的只是一些时光的碎片,当把越来越多的碎片拼贴起来,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一幅相对完整的图画。
作品欣赏
午睡的姐姐 金明/摄
2020年1月,广州,老人和孩子在居民楼天台上锻炼。 张由琼/摄
护 肖振鸣/摄
2020年9月27日,红色的两面性同时落在同一人身上。 张文辉/摄
2020年5月31日,渔人码头美食街,露天餐桌有序摆放在湘江大码头前,食客一边品老长沙美食一边欣赏湘江夜景。 郑晓光/摄
2021年4月3日,一座新建的立交桥修到一个城中村的村口后“戛然而止” 。 刘江/摄
2021年7月22日,一头搁浅后获救的瓜头鲸被转移往更安全的环境,它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人们。 潘侃俊/摄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当日完成上海至北京航行后,下午飞回上海虹桥 。
庞笑飞/摄
2023年6月15日,一名球迷在比赛中途冲入球场,张开双臂跑向梅西。当日,阿根廷国家队和澳大利亚国家队在工人体育场进行了一场国际足球友谊赛。 尹棣/摄
2022年10月26日,海南海口,“世界最大单体免税店”——cdf中国海口国际免税城开业前夕,保洁人员将免税城室内打扫干净后有序离场 。 张茂/摄
2023年5月19日,湖南湘西,一辆三轮车侧翻在马路上,两名年轻人刚好经过,帮忙营救 。 朱永兴/摄
2022年6月22日,浙江龙泉,浸泡在洪水中的禹王庙。 潘世国/摄
2022年8月23日,重庆,北碚区缙云山。志愿者背着的灭火物资,奋力冲向隔离带。
张李野/摄
2023年12月30日,浙江建德,富春江,生活在货船上的一窝鸡 潘恩/摄
2023年12月18日,福建,一年一度的送王船活动 。。 林肯/摄
2023年8月2日,北京市房山区,一个被洪水侵袭的小区内,一位村民正划着“小船”前行。这个“小船”是用上百个矿泉水瓶制成的,它也成了村民等待救援期间的交通工具。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房山区是本次特大暴雨灾害导致人员财产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 王伟伟/摄
2024年1月23日,河南信阳,电厂大烟囱下新建的游乐园。 大宇的春夏秋冬/摄
展期
2025.7.4—2025.7.10
地点
来源/遵义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组委会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