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ID:techsina),作者 | 杨雪梅、花子健,编辑 | 韩大鹏,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4月18日,是一个正常的周一工作日,可能很多人讨论的主要话题依然是“这一周只有周六1天单休。”
也是在这一天,中国科学院(以下称“中科院”)下属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都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财经·伽玛刀》在邮件中看到了两个核心信息:
1、从2022年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为全院新增开通万方数据库(下称“万方”),加上已为全院订购开通的维普数据库(下称“维普”),保障全院中文期刊、中文学位论文的普遍要求;
2、CNKI数据库(也称“中国知网数据库”,下称“知网”)的全院访问将持续到4月20日。
这一封邮件,还包含了三个附件,分别是2022年中文文献资源保障内容和方式(附件一),万方、维普和知网数据库内容对比以及万方数据2022新界面平台培训含检索实例。
在这封邮件之前,一则“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就已经在社交媒体流传。4月18日,红星资本局也通过多位中科院内部人士证实,中科院暂停了与知网的合作,因为费用太高,“2021年就已经达到千万级别。”
这家曾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知识门户”的网站,做的是知识贩卖的中间生意,与各类期刊进行内容合作,低价获取内容,并打包转手高价卖给中国的科研院所、大学及其他机构,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之名,做着稳赚不赔的生意,年收入过十亿,毛利率过50%。
暴利之下,知网与负面新闻也越走越近。
2019年2月,知名演员翟天临因在直播中直言“不知知网为何物”,让这个中国内容领域的隐形巨人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走入大众视线。在过去三年间,知网遭遇两次关键败诉,让其“知识门户”的形象逐步坍塌,成为众矢之的。
《财经·伽玛刀》梳理发现,在中科院之前,已经有多家大学曾公开抵制知网,但最终又只能接受加价行为与之合作。抵制和反抗带来的只是加价幅度减小,丝毫没有改变被束缚的情况。
与中科院的争议发生之后,一位不愿具名的知网员工告诉《财经·伽玛刀》,“没大事,顶多(最后)降价销售。”但他不愿意再陈述更多细节。4月19日,他告知《财经·伽玛刀》:“今天部门领导刚重申个人不允许接受任何采访,违者开除。”在他说完这句话不到10分钟,知网就在官网首页以置顶形式发布了针对和中科院合作情况的说明。
知网,在中国科研领域为何能够实现如此强的控制力?知网又能否被代替?
中科院求变,但知网暂时无法代替
很难说中科院新引入万方,是面对知网涨价行为的主动求变还是被迫而为之。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财经·伽玛刀》没有发现任何有关中科院招标的最新公告,也未看到万方中标中科院的公告,因而无从了解这一采购更多的信息。
不过,在前述提到的邮件中的三个附件,《财经·伽玛刀》从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人士处获得了完整的版本,由此可见一些端倪。
在附件一中,详细写明了2022年中文文献资源保障内容和方式增加到了三种,新增的即是万方数据库,面向全院上百余家研究所开通。比起此前已经配置的维普和尚在提供服务的知网,万方仅支持IP内访问,移动访问的配置尚未完成。
由此可见,中科院对于万方的引入不是完全有准备的,而是属于比较突然的采购合作。
附件一的最后提到了知网。在文件中,中科院明确提及,知网的开通范围未定,因为后续将采用院所组团开通的方式,但因为组团尚未完成,所以组团通知将另行发出。在4月20日之前,全院仍可正常通过IP内访问和移动访问两种方式访问知网。在4月20日之后,仅参团研究所可支持访问。
这与知网在4月19日下午发出的一则声明符合。这一则声明在知网首页置顶,在其中知网提到,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经过友好协商,调整知网数据库订购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由各院所选择订购内容,计划在近期完成组团工作、签署协议并启动2022年度服务。
在4月1日之后的过渡期间,知网(向中科院)延续了各项服务,未出现服务停止或中断的情况。知网也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这也意味着,如果确定采用组团采购的方式,在2022年度协议签署后,不参团的中科院所将无法访问知网,仅能使用万方和维普。
而在附件二中,中科院针对万方、维普和知网的资源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对比,这个对比主要从中文期刊、中文学位论文和中文会议论文三个维度进行。
在中文期刊这一资源上,在知网收录的期刊品种中,维普的覆盖率为89.6%;如果考虑期刊收录的起始年,维普的覆盖率降至84.4%。这意味着知网对期刊品种的收录年限较维普更长。
万方相比较知网的劣势则更加突出。在知网收录的期刊品种中,万方的覆盖率仅为59.3%,如果增加1小时内文献传递,这一覆盖率提升至78.2%。在未能覆盖的2492种知网期刊中,核心期刊为69种,但63种能够在维普中获得保障。
综合来看,万方加上维普对知网收录期刊品种的覆盖率能够达到93.7%。中科院声称,两者能够较大满足中科院所的基本需求。
在中文学位论文上,万方与知网也只能做到优势各半。知网收录了831家学位授予单位的503万篇论文,而万方则收录了988家学位授予单位的528万篇论文。而且,万方对诸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高校的论文收录数量较知网更高,但万方对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论文数量的收录数量则不及知网。
而在中文会议论文上,万方收录的267万余篇中文会议论文虽然比较知网收录的360万篇差距不小,但在国际、国家级和一级学会的会议论文数量上,万方比知网高出了约60%,因此能够在质量上实现领先。
知网作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的主要访问平台,是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直接领导的一项知识工程。该工程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发起,于1995年正式立项,最初仅仅是发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但很快就占领了中国图书情报市场,尤其是高校。
1999年,CNKI实现网络化,中国期刊网开通,之后不断拓展服务,建立了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年鉴、统计数据、图书、标准、专利等资源在内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CNKI的主导产品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集成、整合新的资源,开发新产品,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集各种全文学术信息于一体的网站——中国知网。
官方数据显示,知网收录了 95% 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有2亿多篇中文文献,覆盖包括几千万学生、学者,10320种期刊,3万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
2011年开始,除了硕博研究生的论文必须查重之外,教育部发文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也必须进行查重检测。因此,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规模学术论文数据库”的知网,也就逐步成为各大高校的“必购清单”。
一位不愿具名的副教授和一位在读的博士告诉《财经·伽玛刀》,查重是知网不可替代性的一小部分体现,“核心期刊资源”的掌控能力,才是知网核心的竞争力。“很多学生在知网查重前,也都会花一点钱购买其他软件进行初步查重,最终才到知网,差距不会太大,这也意味着这存在被代替的可能性。但知网的期刊资源,尤其是核心期刊的掌控力,才是关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117.7万人,较2020年的增幅为6.42%,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毕业研究生77.3万人。
这一规模预期还在继续增长。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我们硕士和博士如果想毕业,都需要在一些期刊发表论文。”前述接受《财经·伽玛刀》采访的在读博士说。包括前述接受采访的副教授在内,多位大学教师也证实,职称的评选以及晋升也对在期刊发表论文有要求,甚至有的还会要求发表在国内核心、国际核心期刊上。
在科研这个循环中,研究人员从事每一项研究,都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大学的图书馆和科研机构都无法独自提供数据库支持,在此背景下,诸如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平台的优势就会被无限放大。
“通常,他们(指知网等)和期刊都是有合作的,比如我曾经投给期刊的论文,在知网都可以查询到。”前述在读博士告诉《财经·伽玛刀》,具体的合作方式他不得而知,因为在研究人员、期刊、数据库检索平台、大学科研机构再回到研究人员这一链条中,都是单向传递的。在这个链条中,论文就是商品,而驱动商品流通的则是钱。
很多人不满知网低价收录论文并从中获得巨大利差,“实际上,期刊收录我们的文章,价格也不会太高,很多时候都比不上版面费。”前述接受采访的在读博士声称,他曾经向某期刊投稿,获得了500多元的稿费,但却付出了差不多3000元版面费。
随后,期刊与知网等平台的合作与他再无关联,他无权分享这篇论文在期刊与知网的交易、知网与科研机构的交易中产生的任何收益。相反,他所在的科研机构如果想使用这篇论文,是需要付费的。“假如我不是学生了,想要使用这篇论文,也是需要付费的。”他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