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硬化治疗或有新靶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新机制研究近日取得突破,相关研究论文日前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在美国出版的国际粉丝病学领域著名学术刊物《Arthritis & Rheu matism》上。该杂志在“编者按”中称:“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提供可能的治疗靶标。”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粉丝病学科教授鲍春德领衔。 动脉粥样硬化在SLE患者中的早发以及其所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已经成为影响SLE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而且,SLE病程中存在的炎症过程和免疫紊乱已经被认为是SLE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I型干扰素是SLE重要的致病分子之一,并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鲍春德研究组在对人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研究中发现,I型干扰素通路......阅读全文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 标 本 】 静脉血。【 方 法 】 改良血块法。【 操 作 】1. 抽取患者血液2~3ml ,注于干燥试管内,于室温待凝。2. 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3. 以2000r/分钟离心沉淀10分钟 ,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以利于狼疮细胞形成。4. 置37℃温箱内温育2h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 标 本 】 静脉血。 【 方 法 】 改良血块法。 【 操 作 】 1. 抽取患者血液2~3ml ,注于干燥试管内,于室温待凝。 2. 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 3. 以2000r/分钟离心沉淀10分钟 ,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
红斑狼疮细胞的介绍
狼疮因子与受损的白细胞作用后,可形成狼疮小体。后者被中性分叶核白细胞吞噬后形成红斑狼疮细胞。红斑狼疮细胞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偶尔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等。红斑狼疮细胞的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激素治疗后及疾病的缓解期,红斑狼疮细胞甚少,但并不完全消失。亦有症状典型而找不到红斑狼
红斑狼疮的相关介绍
红斑狼疮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总称,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红斑狼疮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为面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而“狼疮”的名字正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该病的面部红斑表现,像是被狼咬伤所致。而除皮肤损害以外,红斑狼疮的病变还可累及多脏器和系统。红斑狼疮目前仍缺乏根治手段,但通过早期诊断及规范性的
红斑狼疮(LE)细胞定义
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LE因子为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 它作用于细胞膜使之受损伤,并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形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这种均 匀体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
红斑狼疮的病因分析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红斑狼疮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亲属较一般人患病率明显升高。同卵双胞胎都发病的概率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些现象提示,红斑狼疮的发病与遗传基因有关。 2、雌激素 红斑狼疮大多数类型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且妊娠、服用含雌激素药物(如避孕药
什么是儿童红斑狼疮?
儿童红斑狼疮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该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自己的组织和器官,尤其是皮肤、关节、肾脏、心脏、神经系统和血液细胞。儿童红斑狼疮的症状多样,可能包括皮疹(特别是面部蝶形红斑)、发热、关节痛、疲劳、体重下降、肾脏问题等。儿童红斑狼疮起病可能急性或亚急
Science医学: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一项研究中获得了令人惊讶的发现,他们证实一种以促进天然抵抗细菌及真菌感染而闻名的酶复合物意料之外地抑制了红斑狼疮的形成。这一发现为开发出这一慢性虚弱性疾病治疗干预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10月24日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
红斑狼疮的检查诊断介绍
红斑狼疮的诊断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 面诊医生,由医生询问主要症状、相关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以前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以及家族史等重要信息; · 医师对身体做全面检查和评估,包括皮肤、头发、口腔和关节等; · 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检查,例如抽血化验、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肾活检、等。其中肾活
儿童红斑狼疮如何治疗?
童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制剂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儿童应卧床休息,加强营养饮食,避免日晒。在缓解期,应该恢复日常活动和学习,但避免过度工作。此外,应积极防治感染,避免服用磺胺类、肼屈嗪、普鲁卡因、氨布洛松等易诱发狼疮发作或加重病情的药物,防止药物
盘状红斑狼疮的介绍
盘状红斑狼疮(DLE)为慢性复发性疾病,盘状红斑狼疮皮疹呈持久性盘状红色斑片,多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有几毫米,甚至10毫米以上,边界清楚。皮疹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灰褐色黏着性鳞屑覆盖,鳞屑底面有角栓突起,剥除鳞屑可见扩张的毛囊口。
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红斑狼疮的症状多种多样,可轻可重,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 患者可出现包括皮肤、心脏、肺、肾、血液或神经系统的问题,具体症状取决于受累器官和严重程度。 早期症状 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多器官,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出现多种复杂情况,早期症状往往缺乏典型特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因可以出现多个器官受
红斑狼疮细胞的检测方法
1.血凝块法 抽静脉血5ml置于试管中,待血凝块凝固后用玻棒将其捣碎,37℃孵育1小时后2000转/min离心10分钟后弃上清液,小心地吸取白细胞层涂成薄血膜片,晾干作瑞氏染色后镜检。 2.微量玻片法 取载玻片1张,放上1段直径4mm、高2~3mm的乳胶管或塑料管。滴加约1滴静脉血液在该段
简述红斑狼疮(LE)细胞定义。
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LE因子为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 它作用于细胞膜使之受损伤,并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形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这种均 匀体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
皮肤型红斑狼疮的简介
皮肤型红斑狼疮是一种病变局限于皮肤的红斑狼疮,症状以各种皮损为主,以应用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治疗为主,多数预后良好,但合并脏器损害的可预后不良。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总称,其中病变局限在皮肤的,称为皮肤型红斑狼疮(cut
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介绍
系统性红斑狼疮 · 对于轻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医生主要通过给患者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以及联合口服抗疟药和糖皮质激素控制狼疮的活动,如效果不佳,还可加用免疫抑制剂。 · 对于合并重要脏器损害(如肾、肺、心脏、肝脏、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往往需要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
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的相关介绍
急性皮肤红斑狼疮即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皮损,典型的皮损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为位于颧突的对称性水肿性红斑,皮损常越过鼻梁,偶尔也可见到单侧性的。皮损还可累及前额,眶周和颈前V字区,伴有或不伴有水肿的全身性的红斑。
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的诊断检查
急性皮肤红斑狼疮即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皮损,典型的皮损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病人对氨苯砜治疗十分敏感,以此可与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鉴别。DLE的诊断主要根据皮疹特点及皮肤病理检查。有条件可作免疫荧光带试验以助确诊。
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的简介
应早期治疗,以防永久性萎缩。必须尽量减少在阳光或紫外线下暴露,外出时应采用防紫外线措施。 1.局部药物疗法 ①皮质类固醇外用; ②他克莫司外用; ③液体氮或干冰冷冻疗法。 2.口服药物治疗 ①抗疟药如氯喹等,氯喹有防光和稳定溶酶体膜、抗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作用,病情好转后减量; ②雷
关于红斑狼疮细胞(LEC)的简介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红斑狼疮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的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它作用于细胞膜,使得细胞膜受损,并使细胞核胀大形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这种物质被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后,形成红斑狼疮细胞。检测血液中有无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均匀体的现象,即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
红斑狼疮细胞的注意事项
为提高阳性率,应在血块形成时及时操作。
新生儿红斑狼疮临床分析
新生儿红斑狼疮(neonatallupuserythematosus,NLE)是发生于胎儿及新生儿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和(或)心脏损害,于1954年由McCuiston和Schoch首次报道。该病的发生与孕期母体所产生的自身抗体如抗干燥综合征A(sjögren’ssyndro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病例分析
1临床资料 例1 女, 77 岁。头皮皮疹伴痒 2 个月,加重 1 周。2 个月前右颞部出现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伴 瘙痒,外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予氟芬那酸丁酯 外用,效果欠佳。后丘疹增多融合,呈条带状分布。 1 周前皮损脱屑,瘙痒加重,无光敏感。皮肤科情况:右颞部呈开口向后的“C”型条带状暗红色
盘状红斑狼疮的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辛辣、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2.忌食进食生冷不洁的食品和饮料,避免暴饮暴食,戒烟和禁饮咖啡 ; 3.忌食具有增强光敏感作用的食物。
深在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7 岁。因右侧面部红斑、结节 2 个月于 2017 年 1 月来我院就诊。患者 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 于右侧面颊出现红色斑块、皮下结节,无痒痛不适, 曾于外院就诊,组织病理提示“脂肪内炎性反应伴 肉芽肿形成”,具体诊治不详。近 1 个月皮损逐渐长 大,周围红肿,伴轻度瘙痒不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
治疗(一)一般治疗适用于所有SLE患者。包括心理及精神支持、避免日晒或紫外线照射、预防和治疗感染或其他合并症及依据病情选用适当的锻炼方式。(二)药物治疗1.非固醇类抗炎药(NSAIDS)适用于有低热、关节症状、皮疹和心包及胸膜炎的患者,有血液系病变者慎用。2.抗疟药氯喹或羟基氯喹,对皮疹、低热、关节
关于全身性红斑狼疮的简介
红斑狼疮的病理形态因病情、病变部位而异,变化较大。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 血管病变 表现为小血管(小动脉或微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免疫荧光检查在血管壁有 DNA 、 C 3 及免 疫球蛋白沉积。 (2) 皮肤病理改变 皮肤病理改变为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或真皮基层液化变性或坏死,伴真皮和
关于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的治疗介绍
1.内用疗法 (1)抗疟药如羟氯喹每日0.2~0.4g,病情好转后减为半量。有时每周0.2g即可控制病情,疗程视病人耐受情况和病情而定,一般总疗程为2~3年。由于羟氯喹能缓慢地在体内许多组织积储,特别是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引起视网膜病,开始用药后6个月应作一次眼底检查,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关于盘状红斑狼疮的病因分析
1.遗传 本病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差异。家系调查显示,DLE患者的一二级亲属中约10%~20%可有同类疾病的发生,有的出现高球蛋白血症、多种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等,单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达24%~57%,而双卵双胎为3%~9%。 2.药物 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DLE症状的
红斑狼疮的一般治疗介绍
红斑狼疮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保证长期生存、预防器官损伤,尽可能降低疾病的活动度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指导患者管理疾病。 红斑狼疮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果患者有多器官系统受影响,可能需要进行多学科诊疗。 同时还需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