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记者生涯:始于“挨批”的跌宕序章
于新闻行业的浪潮中奋力拼搏,每一项任务皆似一座险峻高峰,等待着攀登者去征服。而我初涉报社的这段经历,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满是波折与意外。
那日,我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里埋首忙碌,沉浸于手头的事务之中。主任风风火火地大步走来,那急促的步伐和严肃的神情,让我下意识地以为又要遭受一番严厉的批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只是随手扔下一个电话号码,神情凝重且语气严肃地说道:“即刻前往此地进行采访,务必从速,要知道,时间乃是新闻的生命线。”我赶忙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主任,请您放心,我必定圆满完成任务。”在主任那审视的目光下,我宛如一只受到惊吓的野兔,瞬间逃离了现场。
返回报社时,时间尚早,距离午饭时分还有一段时日。往昔采访时,因准备欠妥而遭遇的种种困境,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一一闪现。我暗自决定汲取教训,先平心静气地列好提纲。我郑重地拿出纸笔,在脑海中如抽丝剥茧般仔细梳理采访的要点以及可能涉及的内容,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的斟酌与考量。
正当我全神贯注地思考时,办公室里传来两个同事咋咋呼呼的大声聊天声。定睛一看,原来是小眼睛的吴大头和韩大忠。吴大头满脸得意之色,特意凑到我面前,炫耀般地展示他刚发表的半个版稿子,标题颇具吸引力——“夜幕下的酒吧,解开你神秘的面纱”。我定睛凝视那篇幅颇长的文章,只见其排版精美雅致,内容丰富详实,一股羡慕之情不禁在心底油然而生。我暗自思忖,仅仅羡慕他人是毫无益处的,最终能否有所成就,还得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
无论我如何反复推敲提纲,撰写稿子终究是无法回避的任务。我端坐在办公桌前,手指缓缓敲击着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文字。时间在悄然无息中流逝,四个小时的时光如白驹过隙。终于,一篇两千多字的稿子完成并交了上去。
主任接过稿子,目光专注而认真地逐字阅读。一边低头修改,一边嘴里轻声嘀咕着:“这写的都是什么呀,全然不知所云,真不明白你们的书是怎么读的。”我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服气的情绪,暗自想着“这,不要侮辱读书人好不好,如此上纲上线可着实不妥”,但我只能将这些话语默默地吞咽回肚子里。主任修改了许久,显得有些不耐烦,挥了挥手说道:“你先走吧。”随后便将稿子随意扔在一边。我再一次在他那仿佛被更年期情绪笼罩的面孔下匆匆逃离,心中暗自揣测,这篇稿子估计又要付诸东流了。
整个下午,办公室里一片寂静,主任始终未曾召唤我。这份寂静,如同一层厚重的阴霾,愈发印证了我内心的猜想——那篇倾注了我诸多心血的稿子,怕是要夭折了。
夜幕降临,时针指向晚上八点多。此时的我,早已对那篇稿子不抱任何期望,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满心忧虑着自己在报社的前途。就在这时,传呼机清脆地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是报社打来的。我的心瞬间“咯噔”一下,各种不祥的念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主任莫不是因为极度失望,不,是绝望,要辞退我吧?”怀着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心情,我颤抖着拨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很快传来主任的声音,语气带着几分急切:“主编觉得这选题很好,但稿子实在太烂,我现在电话采访你,抓紧时间。”那一刻,我的内心五味杂陈,紧张如紧绷的琴弦,担心似悬在心头的巨石,兴奋又像即将绽放的烟火,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让我一时不知所措。
第二天破晓时分,晨曦微露,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报摊,急切地买了一份报纸。当我的目光落在报纸上,看到整整一版都是与我选题相关的内容时,我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兴奋之情如火山喷发般难以抑制,我差点欢呼着跳起来。
怀揣着这份激动,我脚步匆匆地来到报社,径直奔向主任办公室。一路上,我满心期待,想着这次发了一整版,总该扬眉吐气,得到主任的表扬了吧。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给了我当头一棒。
我刚迈进主任办公室的门,主任便怒目圆睁,指着我的鼻子大吼起来:“你瞧瞧你干的好事!这么好的题材,被你写成那副模样,好多关键要素都缺失。我还得通过其他渠道去补充,害得我被社长狠狠批了一顿。你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采访、怎么写稿啊!这个稿子,分数降级!”
我低着头,静静地站在那里,双脚像被钉在了地上,不敢发出一丝声音。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确实存在诸多不足。
就这样,我的记者生涯在这一次次的挨批中拉开了帷幕。后来,我渐渐明白,在新闻这个竞争激烈、风云变幻的行业里,每一次的批评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成长机会。正如学者们研究指出的,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初期,挫折和批评是必不可少的磨砺。新闻工作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从失败的泥沼中吸取教训,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采访和写作能力。而我,也在这一次次的“挨批”中,如同一只破茧的蝴蝶,慢慢积累经验,向着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目标不断迈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