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26+1”部门负责人的安排,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65后乃至70后成为主力,人选考虑到专业水平、管理能力、既往工作经历以及年龄等诸因素,打破了既定格局,一些临近退休年龄的部门负责人退居二线或采取平稳过渡
“十一”长假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保监会”)的“三定”方案最终落地。《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10月8日下午,银保监会开会宣布了“三定”方案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班底,与此同时,各派出机构的整合亦有新的进展。
今年8月,银保监会的“三定”方案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签发至银保监会,并自8月14日开始执行。
对于银保监会的部门设置情况,经过多轮媒体报道,市场已消化得差不多,人员编制和部门负责人的配置,则更为业内所关注。
根据此前流传出来的“三定”方案,银保监会将设26个内设职能部门加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即“26+1”。共有事业编制925名,其中,设主席1名、副主席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07名,其中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机关纪委书记1名;首席风险官、首席检查官、首席律师和首席会计师各1名。
对比原银监会650余人和原保监会机关400余人的现有编制,“三定”后缩编不到两成。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副主席仅保留4名的编制,目前配置的7名副主席亦面临调整。据了解,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设置要求,部委的部级领导为“一正四副”的标配,取消了主席助理或部长助理的岗位。
8月31日,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调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拉开副主席调整的序幕。
银保监会各部门负责人的配置和调整也将开启。《财经》记者从多个信源获悉,8月27日,银保监会召开了党委会议,部门负责人的人事安排已基本敲定。分别来自保、银监会的人选配置约为“四六”分,高于此前业内预测的原保监会部门一把手的占比,被保险监业人士形容为“士气大振”。
对于银保监会“26+1”部门负责人的安排,多位监管系统人士表示,相关人选考虑到专业水平、管理能力、既往工作经历以及年龄等诸因素,打破了既定格局,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65后乃至70后成为主力,一些临近退休年龄的部门负责人则退居二线或采取平稳过渡的措施。
4月8日银保监会挂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提出,银保监会干部队伍要努力达到“忠、专、实”的要求,为市场展示一个全新的监管机构形象。在有序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时,要认真做好干部队伍思想工作,关心干部,回应诉求,加强正向激励。
据了解,8月29日召开的银保监会半年监管工作会议,部署“三定”方案,9月底将完成银保监会部门正副职的配置工作。部门正副职的配置,将根据部门编制的大小而设。此外,每个部门还配置了数量不等的巡视员或副巡视员。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仍使用旧牌子的银、保监局,亦有望于10月底陆续完成挂牌,正式合并为银保监局,开始合署办公。今日银保监会还向各派出机构发布了门牌的制作标准,整合工作正在循序推进。
银保“四六”分
据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银保监会“三定”方案8月22日已下发至银保监会,并自8月14日起施行。
银保监会部门负责人的配置方案,已在8月27日银保监会召开的党委会议上讨论通过。多位熟悉银保监会工作流程的人士透露,一般来说,司局级干部的任命一经银保监会党委会议通过,就意味着最终确定。据了解,该人事安排方案已报备给有关组织部门,将很快进入人事任免的流程。
据了解,根据银保监会“三定”的实施步骤,将按照各部门负责人、退居二线的原负责人、部门副职,以及拟调任会管单位或金融机构的人员逐一安排,并对分流人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过渡措施。
不过《财经》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在上报的人事方案中,一些人选未通过审核,因此原定9月宣布的“三定”方案延宕至国庆节后。
根据目前流传的版本,在“三定”确定的“26+1”个部门中,来自原保监会和原银监会的部门负责人,占比约为“四六分”,其中有12个部门的负责人由来自原保监会的人士担任。这比此前业内预想的要多,对此曾担心保险业会被边缘化的多位保险业人士表示“不太敢相信、为之一振”。
根据《财经》记者从多个信源获得的信息,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局、法规部、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公司治理部、重大风险事件与案件处置局(银行业与保险业安全保卫局)、非银行机构检查局、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财产保险监管部(再保险监管部)、人身保险监管部、保险中介监管部和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等12个部门负责人,由原保监会的人士担任。
由原银监会担纲的部门有15个,包括:办公厅(党委办公室)、人事部(党委组织部)、政策研究局、普惠金融部、银行机构监察局、创新业务监管部、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政策性银行监管部、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监管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部、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部、国际合作与外资机构监管部(港澳台办公室)、信托监管部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
此外,属于“26+1”部门之外的培训中心,由来自原保监会党委巡视办的高艳担任负责人。整合后的党委巡视办负责人,则由原银监会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主任杨玉柱担任。
多位保险业人士表示,从“三定”部门负责人的配置来看,来自原保监会的人数远超此前业内预测,显示出高层对银、保监管资源做了较好的平衡。此前业内流传原保监会仅保留四个业务部门,其他合并或新设部门或将旁落,对保险业将被边缘化流露出不小的担忧。
从各部门负责人的具体配置来看,原保监会部门负责人基本采取了“全部起立”的方式,除了保险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任春生、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主任赵宇龙和法规部主任丛林之外,其他部门负责人皆进行了调岗。
据《财经》记者统计,原保监会的部门负责人中,有数位已任现职多年,比如,原国际部主任姜波任现职已长达八年(其中挂职一年),原办公厅主任陈映东自2012年起任现职,原人身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原财产保险监管部(再保险监管部)主任刘峰、原保险中介监管部主任王金铎和原稽查局局长李有祥,则自2014年同批起任现职,本次“三定”皆对其进行了调整。
比如,袁序成改任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刘峰改任公司治理部负责人,其原来负责的财产保险监管部(再保险监管部),改由李有祥负责。自加入原保监会后便一直在国际部任职的姜波,本次转任保险中介监管部主任,陈映东则调任人身险监管部负责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三定”设立的两个新部门——公司治理部和重大风险事件与案件处置局(银行业与保险业安全保卫局),以及“分拆+合并”后设立的非银行机构检查局,由来自原保监会的刘峰、原保监会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群工部)部长朱衍生和原保险消费者保护局局长吕宙担任负责人。在原银监会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基础上设立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则由原保监会统计信息部主任向东担任。此外,王金铎任公司治理部巡视员。
根据“三定”方案对公司治理部的定义,该部门负责拟订银行业和保险业机构的公司治理监管规则,协调开展股权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功能监管,指导银、保机构开展加强股权管理、规范股东行为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工作。
从其职能来看,公司治理部并入了已撤销的原保监会发展改革部的部分功能,并将原银监会涉及公司治理的监管功能归于其中。
健全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被列在深化金融改革的首位,亦是当前银保监会监管工作的“牛鼻子”。郭树清上任银保监会主席后,召开的首个行业会议便是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座谈会。8月29日的半年监管工作会议亦要求,大力推动健全公司治理,针对股权关系、股东行为等突出问题,提出10个方面的工作措施,显示出对公司治理的重视。
刘峰先后任原保监会派驻富德生命人寿工作组和天安财险工作组负责人,具有较丰富的公司治理监管实践。曾参与中华联合保险风险处置的原发展改革部主任何肖锋今年2月成为安邦保险集团接管工作组组长,主要负责安邦的风险处置工作,并已获任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将不再担任银保监会部门负责人
由银、保监会合并的部门中,政策研究局和机关党委(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分别由袁序成和原保监会人事教育部(党委组织部)部长侯树根担任。
此外,原保监会的现有部门一把手中,亦有因年龄临近退休,而退居二线者。比如,王金铎改任公司治理部巡视员,原培训中心主任卜凡伟则改任保险中介监管部巡视员。
原银监会几大业务部门,负责人基本留任原部门,比如,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信托监管部主任赖秀福、非银监管部主任毛宛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郭鸿、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主任凌敢、政策性银行监管部周民源、创新业务监管部主任李文红以及国有大型银行监管部主任杨丽平(兼任首席检查官)。
在银、保监会整合的部门中,由两会国际部加之原银监会外资银行监管部整合后设立的国际合作与外资机构监管部(港澳台办公室),由原银监会外资银行部主任段继宁担任,原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则将调任正在筹建的北京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两会整合后的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局,则由原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刘春航担任负责人。原现场检查局局长王朝弟任分拆后的银行机构监察局负责人
原银监会在不同部门之间调任的有五人:原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转任办公厅(党委办公室)负责人同时兼任首席风险官;原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赵江平,转任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部负责人;原银监会巡视办主任郭武平,调任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原银监会办公厅主任杨少俊,转任人事部(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原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主任杨玉柱,调任党委巡视办。
此外,原银监会宣传工作部(党委宣传部)主任梅志翔此前已调任中国金融工会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而该部门将与办公厅合并。
在“三定”设立的四个首席岗位中,除了原保监会首席会计师马学平留任外,新增的首席律师由原银监会法规部主任刘福寿担任。肖远企和杨丽平分别身兼两职,除了作为部门负责人,还分别担任首席风险官和首席检查官。
虽然大部分部门一把手进行了调整,但基本保持了现有干部队伍的稳定,主要在部门之间的调整。多位监管系统人士表示,由于派出机构的“三定”还没有开始,目前的调整有可能只是权宜之计,不排除将来有可能再进一步微调。
目前杨丽平和肖远企身兼两职,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兼任的部门负责人职务,以后也可能会由新的人选接任。
“目前组织部门对干部安排的思路是打破既有格局,干部的选用标准更加重视拥有跨行业履历和基层监管实践,这样既有利于扩大专业视野,又不会形成利益集团。”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表示。
《财经》记者就上述人事安排版本向一些当事人求证,被告知“以发布的文件为准”。
少壮派成主力
据《财经》记者了解,对于银保监会部门负责人的配置,银保监会将根据“选好配强干部”的原则,结合专业要求、个人能力和个人意愿,并结合年龄情况来综合考虑。
从“三定”确定的各部门负责人的年龄分布来看,少壮派成为主力,比如,原保监会留任的部门负责人中,除了吕宙和侯树根之外,其他皆为65后,其中有两名70后,比如出任新设的重大风险事件与案件处置局(银行业与保险业安全保卫局)负责人的朱衍生,出生于1971年,是原保监会部门负责人中最年轻者。原银监会的现职部门负责人中,除了周民源、李均锋、刘福寿、王朝弟和赵江平等人出生于1963年,其他多为65后,亦有多名70后,比如凌敢和郭武平等。
诸业内人士表示,干部队伍年轻化,正在成为常态,金融监管部门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对干部年轻化、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