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来信,为什么嫁给宝玉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
这个问题其实要看怎么去看了。
宝玉和黛玉,他们才几岁?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了吗?十三四岁,他们还青春懵懂,不懂爱。
就算今天,十三四的你告诉你的母亲说,我长大要娶隔壁王大娘家的虎妞,虽说虎妞长得还不来,你妈妈会同意么?怕也是一笑置之。
在中国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有你说话的份。况且宝玉又生于官宦之家。
在你看来是爱情,那是因为你对爱情还充满着幻想,你觉得爱情就应该是pure,纯洁的,但在王夫人贾母等人看来不过是过家家。
我们来说说黛玉和宝钗。原著中,对黛玉和宝钗的长相都有描述,都是美人,是天仙。
再说家室,黛玉的母亲是宝玉的姑母,林敏,老妇人最喜欢的女儿。
宝钗的母亲是宝玉的姨妈。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探花,迁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在古代,盐铁专卖,这个官职可是个富的流油的缺。
宝钗家是皇商,专门为皇帝敛财,与皇家做生意的。这样比来,两家都是高门大户。
时下,贾家只是空壳子,虚架子。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找个靠山,傍个大腿。
看家势黛玉父亲死了以后,贾琏去办丧事,林家那么多的家财,竟然没有交代去向,林家有没有亲族,黛玉没有兄弟子侄,那么一定是被贾家私吞了。这么看来:
林家,没钱,没人,没势。
薛家呢?皇商,当铺等产业链很完备,舅舅也是大官。兄弟薛潘虽说人混,毕竟是男丁,经商也是可以的。如此看来:
薛家,有钱,有人,有势。
在古代豪门大家,基本上都是靠联姻通婚,来结成政治利益联盟。
就联姻来看:薛宝钗谁最佳人选。
选媳妇,选儿媳要那一方面的品格。礼节方面,他俩应该都不差。
看性格方面林黛玉敏感,爱耍小孩子脾气,孤傲,冷僻,还多愁善感。
宝钗呢?识大体,会讨人喜欢,会当家,处事圆滑。
现在要你选,你选谁做你的儿媳妇?
再看亲疏关系在古代没有禁止近亲结婚这个说法,宝钗是姐姐的女儿,黛玉是小姑子的女儿,亲疏上肯定会是宝钗。
再看体格虽然宝钗和黛玉都先天有疾病,但是黛玉的病情整天病恹恹的,你是宝玉的母亲,你选谁?难不成,要你的儿子结婚没几年就死了妻子?
再看夫妻相互扶持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个得立的女人。
黛玉从始至终,没有勉励建言要宝玉读一句经世学问,还在一起,偷偷看禁书——《西厢记》,全然不为以后着想。
宝钗却建言宝玉,要多看经世学问,为以后谋的出路。
现在,你要是宝玉的母亲,儿媳妇你选谁?
圣代书院来信哪一期最好?
圣代《书院来信》在说唱新世代第九期演出。
圣代以豫章书院这个满载绝望悲凉底色的事件中,写进了《书院来信》这首歌,并带到了《说唱新世代》舞台里,将被监禁在豫章书院的孩子发出的呐喊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院来信》是一封孩子写给父母求助的信,歌词采用藏头诗的形式,连字成句暗藏玄机,看似报平安,但其实是在呼救。
如何精准填报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绝对是人生最关键、最难的选择题之一。我国有高等院校约2000所、湖北省招生约700所,专业选择约600个,地域横跨32个省级行政区域、约300个地市。要在如此复杂多变量的选择项中选出最合理、最心仪、最具性价比的志愿来着实不容易。本文力求给出一份综合考虑和学生和家长的意愿、高考成绩及排名、招生情况的最优志愿填报方案,总体原则:
不掉档,有大学读
不违背学生和家长的意愿
不浪费分数
PART 1 前期准备:高考招生政策解读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觉得可有可无,志愿填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你未来能不能突破自己的阶层。在讲填报技巧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平行志愿填报的规则。
录取过程中高校退档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文化总分偏低
计划额满
相关单科成绩偏低
体检不合格
身体条件受所报专业限制
专业额满
不服从专业调剂
女生已录满
此专业不录取往届生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需了解哪些信息?
招生形势
招生政策规定
学校招生章程和招生简章
招生计划
近几年全省考生成绩排序
相关科目成绩要求
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什么是投档排序成绩?
按不同科类采用规定规则将考生成绩计算后从高分到低分排序
不同考试类型、不同志愿结构(单一志愿、平行志愿)采用的投档方法不一样,影响投档排序成绩
什么是院校调档分数线?如何预估?
指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
平行志愿或单一志愿投档后自然形成的该校某科类调档最低成绩标准
每一所院校的调档分数线可能不同
同一院校分类投档的某些特殊类别也自然形成特殊类别调档分数线
平行志愿的含义
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志愿来说
指在一个志愿里由原来的一所学校变为一组学校,考生可报多个院校
湖北省今年平行志愿数量是6个或9个。
平行志愿不等于平等志愿,应存在梯度差。
平行志愿按照“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优先”的原则进行投档和录取。
投档是一次性同时完成,平行志愿只能是一档一投,不能一档多投。
分类投档及其原则
以“院校+专业类”为基本投档单元的一种新型投档模式,是基于专业类层面的投档录取办法
三个基本原则:
已填报,才能投档录取;
未填报,不能投档录取;
只填了某校某类专业,只参与该类专业,不能参与该校其他招生计划
作用:
强化专业志愿的作用和指向性
增强了考生填报志愿选择的灵活性
实行分类投档后,对填报了“服从院校调剂”的考生如何调剂录取?
原则上进行分类调剂、分类录取,
类型分为多类型专业之间调剂、某一类专业间调剂,两者不同。
调剂录取考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志愿填报中填写了服从院校调剂,就意味着一定能被录取,只是增加了被录取的机会。
平行志愿投档时,考生的档案能否同时投到符合投档条件的多个院校,由考生任意选择录取?
不能。投档依据“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顺序”的原则,平行志愿是一档一投,不能一档多投。
我应该优先选大学还是优先选专业?
优先大学
成绩较好,有机会上211、985高校,有一个好的本科背景
可接受专业多,重视地域位置
务必填服从调剂
优先专业
成绩较差,在211名校以下
成绩很好,远超一般211/985,专业的限制大于院校之间的差距
可能不服从调剂
PART 2 志愿填报技巧
报考时,如果你的分数足够高,能上一些在国内都排得上号的985,那么以专业为先,在专业不错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学所在地比较发达点的城市。如果,分数一般,也只能报考一般的大学,那就以学校为先,要知道一个好的学校,一个所处区域较为发达点的学校,将直接影响你未来几年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还有将来可能在哪个城市就业。
志愿填报主要分两步,第一,确定填报学校,第二,确定填报专业。我们逐一来说明。
怎样确定填报学校?
好的大学意味着更优的平台和资源。选学校=选择综合实力+选地域。大学实力方面:C9联盟 >“985工程” >“211工程”。地域,优先选择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汉、成都。大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具体方法,第一步,看考生的高考分数、全省排名,比对三年间各大学的录取分数段,大致确定可以填报的大学。这里主要有次位法、线差法和3/8线差法三种。
次位法,顾名思义,即根据考生全省排名,比对大学往年招生数据,估算自己在不在录取范围内;线差法则是根据考生成绩和批次分数线差值来估算;3/8线差法源自一篇论文,计算方式为:(最高录取分数-最低录取分数)×3/8+最低录取分数 - 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得到的线差分数是既有很大概率上线,还不浪费分数,又不容易被退档的线差分数。
3/8线差法
鉴于这段话比较绕口,下面我们举个栗子:
湖北A考生,600分,理科,根据次位法,该同学湖北省6438名,一批次上线51271人,属于高分段;湖北一本线484分,线差=分数- 一批次分数 = 600- 484 = 116分。根据位次和线差就可以大致确定可以选择的学校范围。实在不好选择时,可以选用3/8线差法。具体操作等参考资料发下来就一目了然了。因为现在都是平行志愿,至少会有六个可选志愿,所以可以选择比自己分数高的学校来“冲”,选择和分数契合的学校来“稳”,选择比自己分数档次低一些的学校来“保”,即“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一般稳妥的会选择3个志愿来保底,激进的可能选择留一两个志愿来保底。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来选择。个人建议保底的志愿选3个。
第二步就是看学校所在城市、名气、风气等等。提前查一查学校的风评,了解自己是不是适合这所学校。有一些重点需要了解:如果你想选择某些很重视实习的专业,譬如经管类、计算机类,一定要去沿海大城市,更容易找到实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你的性格偏外向,我也建议你去大城市,更玩得转;如果家庭条件比较好,那我更建议你去沿海大城市,你收获到的会更多,视野会更广阔。那沿海大城市,其实指的不外乎北上广深。一般来说,沿海城市风气更开放,视野更开阔,内陆省会大城市次之,小城市再次之。
怎样确定填报专业?
什么是好的专业?在不同人的认知里,这个问题肯定有不一样的答案。但我们可以简单给好的专业划定一个范围。这里我们简单认为好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好就业、挣钱多的专业。同意吧?同意你就继续往下看。
中国大学共有13个学科,92个大学专业类,630个大学专业。13个学科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具体专业的门类可以在教育网下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大学专业。(PS:搜索时用google比baidu要准确)。
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如果你有非常感兴趣的专业,那非常好办,认准它就行了。但我去年做志愿者时,通常不会直接问考生以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因为大部分考生没有职业体验,对行业的了解非常浅。不信你问问高中生金融和经济的区别是啥、机械及其自动化是干啥的,大部分人绝对回答不上来。不知道专业是做什么的,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是选择专业时面临的最大的两个困难。因为没人能替代你做出选择,也没人旁人能完完全全了解选择者自己的内心,所以这部分只能靠你自己。但我们可以做到选择专业时不“盲目追求内心想法”,而是“科学追求内心想法”。意思就是你选择的专业真的是你内心真实的需求,而不是由于视野偏窄造成的偏执。于是我们的几个神器隆重上场了: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
MBTI职业性格测评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不管你确不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我都建议你测一下,以避免因为执念或者接触面较小带来的选择偏差。至于测试系统,网上搜一搜相关的系统,找一两个排名靠前的测一测,我这里就不推荐了。
职业兴趣类型为:E(企业型)
组合类型为: ERI
所代表的相应职业: 建筑工程师、项目经理、工业工程师、护士长、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
适合报考专业: 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安全工程、工程管理、工业设计、基础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森林保护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市场营销等
MBTI测试结果:INFJ(博爱型)
适合领域:咨询、教育、科研等领域 文化、艺术、设计等
适合职业:特殊教育教师、建筑设计师、培训经理/培训师、职业指导顾问、心理咨询师、网站编辑、作家、人力资源经理、事业发展顾问、企业组织发展顾问、职位分析人员、媒体特约规划师、编辑/艺术指导(杂志)、口译人员、社会科学工作者、大学教师(人文学科、艺术类)、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及其它领域的研究人员、作家、诗人、剧作家、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画家、雕塑家、音乐家、艺术顾问
适合报考专业:教育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建筑学、工业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公安学类、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新闻学、出版编辑学、广播电视编导、美术、绘画、音乐、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哲学等
语言沟通能力 较差
数学运算能力 优秀
空间判断能力 中等
察觉细节能力 较差
书写表达能力 中等
社会交往能力 中等
组织管理能力 优秀
经过这三个测试后,你肯定变得明朗多了,原来自己喜欢社会型的工作,而且自己沟通交流能力强,也很适合从事社会型的工作。剩下的工作就越来越简单明了了: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型专业?可选选项有社会学,营销学,工商管理等等,可是怎么选择呢?
我们再来考虑赚钱和就业情况。你肯定不希望自己毕业出来就面临着失业的风险。现在最热门的专业肯定是计算机和金融,但谁敢说过十年还是计算机和金融呢?没准过十年养老行业兴起,医生吃香,但也没准十年后社会法治进一步规范,律师成为香饽饽。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发生什么。但虽然我们无法把握未来行业前景,我们可以避开那些没必要踩中的雷。一些饱和行业、夕阳行业就尽量不要选择了,至于哪些是夕阳行业,有一些公认的行业,但我怕说错具有误导性索性就不列举,你可以多查查官方资料或者多咨询身边各行业从业者。
PART 3 我建议你看看这段文字
虽然网上很多人会给出不错的建议,可是质量良莠不齐,确实不太好筛选。这里我给出吴军的一段话,看完我相信你会明白大方向:
2015年,我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教育的感悟,以及对英美名校的理解,写了《大学之路》一书,希望对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年轻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的教育理念有所启发。我非常怕读者们将它当作出国指南来读,因此特别强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来很多读者朋友讲,能否将那些理念和国内的教育现状相结合,给大家一些建议,毕竟不出国的人要比出国的多。这里我就结合中国人最关心的高考选择志愿这件事,谈谈我的想法。
从根本上讲,我非常反对大学生还没有进校,就不得不选择专业,而且选择之后还不能改变。每一个校长都可以问一下自己,是否在18岁的时候就明白自己一辈子要做什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又怎能要求今天18岁的孩子做到这一点呢?不过,我知道我不论如何呼吁,都不能在短时间里改变中国这个现状。因此本着“在哪座山唱哪山的歌”的原则,根据目前中国大学招生的现状,我谈谈对选大学、报志愿的看法。这里面既有我的经历、体会和心得,也有其他一些过来人和大学教授的看法。对于不报考大学的人,希望我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本人高考是先报志愿、后考试,因此那时候大部分人报学校和填志愿是有些风险的,万一报了一所原本觉得录取没有问题的大学,但高考失常,就没有任何补救机会了。现在是先给出分数,再报志愿,我觉得更为合理一些。
不过即使如此,今天也不能保证所报的大学和志愿就能让自己满意。除非是考试成绩特别好的人,否则都需要在学校名气、实际水平、专业水平等诸多方面有所取舍。即使成绩好到随便挑选大学和专业的人,也面临着选择性困难。
比如,几乎每年总有要报清华的孩子和家长问我,到底是选择电子工程系还是计算机系,或者其他什么热门的院系。根据不同考生的特点,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但是更多的时候,即使我比较了解那个学生(比如我同学的孩子),我也难以给出最好的建议,因为很多时候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以至那两个系的差异变得并不重要了。因此今天我就从要考虑的因素谈起。
在写这部分文字之前,我和罗辑思维的李倩老师在文字上有些沟通,因此一些观点是综合了我们两个人的想法。李倩老师是北大的高才生,因此,说句王婆卖瓜的话,我们俩代表了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另外,在这里先感谢李倩老师和她的同事对这部分内容提供的建议。
李倩老师和我都同意将要考虑的因素按照城市、学校和专业归类,而在这三类因素中,城市>大学>专业。当然前提是考生无法兼顾这三者。
对于那些分数足够高的学生,毫无疑问应当首选北大和清华。中国的大学水平分布情况不同于美国,后者排名前20位的大学都各有特色,很难讲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就比排名第十的杜克大学一定好多少。
但中国绝对不是这种情况,就综合水平而言,中国最好的大学有09(九校联盟)的说法,即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科大、哈工大。如果再加上我认为很好的中国人民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也就是12所。
这些大学中间,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接下来的是三所,即复旦、上海交大和浙大。无论是在师资、经费还是科研成果上,它们和北大、清华都是断崖式的差距。而后面的7所和前面的5所,又有断崖式的差距。至于其他大学,和这12所高校相比,差距就更明显了。在《硅谷来信》专栏中,一些读者朋友对我将他们的母校和北大、清华放到了不同阵营中表示强烈的不满,有的人还列举出很多我不认识、你也没有听说过的杰出校友来说明他们母校的水平。这些人如果真有志气,与其和我斗嘴皮子,不如努力工作做出点成绩,或给母校捐点儿钱,更能帮母校的忙。必须承认,在中国,北大和清华的地位在接下来的50年都很难撼动。
虽然二流大学里可能会有个别顶级教师,但是不可能摊到每个人头上。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好的教师群体、最完善的设施、更多和世界大师接触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海外交换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找到好伴侣的机会更大。
大家不要小看找伴侣,和谁生活一辈子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在美国波士顿旁边的剑桥市,有哈佛大学 153和麻省理工学院,那里经常有韦尔斯利学院(美国一所女子学院)或者波士顿大学的女生跑去钓金龟婿。
当然,如果不能进入这些大学,或者不能进入它们的好专业怎么办?这时我觉得地点最重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首先,中国的一线城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和最好的大学所在的地区多少还是有些重合的,当然深圳大学比较弱,广州的好大学也不算多。因此尽量选择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即南京、杭州二市),以及广州一流的大学。这些地方的机会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多很多。
其次,除了已经提到的南京和杭州,按照次序还应该考虑武汉、 成都、西安和哈尔滨这 4 个城市。我在腾讯时,我们只到上述城市进行校招,当然在考虑城市的优势时,大学聚集的程度和绝对水平也很重要。因为对企业来讲去那里招聘成本相对低,西安和哈尔滨能够入围,是大学聚集的因素,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样和我们竞争人才的阿里巴巴和百度,以及外企谷歌、微软、高盛等投行,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等咨询公司,也只到这几个城市招人。
相比之下,地处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就有点儿吃亏。一个公司在招人时,通常不愿意为了一所大学派一个团队专门出一趟差。当然,中科大毕业生出国的很多,倒没有就业的压力。但是,上其他城市的大学,就没有上中科大的高水平、好运气了。也就是说,从其他城市毕业,即使你再优秀、学的专业再好,直接进入这些公司的可能性也几乎是零。
除此之外,尽量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靠前的沿海省份和相应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 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随着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等我毕业的时候,中小城市是否会慢慢赶上来?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极小。美国至今好的大学和工业的引擎依然集中在加州和东北部地区。
硅谷地区的三流大学(相当于中国的二本)圣荷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在硅谷大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居然能排在同等规模的著名的伊利诺伊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普渡大学前面,这说明了地点的重要性。深圳大学在中国排不上号,但进入腾讯、华为的人却很多。
最后,在地区之后,选择学校比专业更重要。我经常讲,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因此,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也更多。即使是学习外语类这样非常“专”的专业,北大或者复旦的英语系和其他外语系, 也比外国语大学要合适。
虽然我总是强调英雄不问出身,一个人毕业的大学和成功没有太强的相关性,但是刚走出校门时,大公司通常还是按照大学的名气分配它招收员工的比例的,因为没有更好的衡量不同大学毕业生水平的方法。
因此,如果分数不够,与其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选择一个相对差的学校,还不如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排名靠后的专业,当然前提是不反感这个专业。
举个例子,北京很多大学的热门专业会比北大历史系这样的系录取分数还要高一点,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宁可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也不愿意招其他相对差一些的大学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它们看来,大家在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将来反正也派不上什么用场。我大致统计了一下清华企业家协会全球 400 多名会员的情况,他们最后做成的事情,其实和当初的专业几乎无关,这说明学校比专业重要。
在确定了上学的地点和大学之后,才是考虑专业。选择专业有很多客观的考虑因素,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对这些因素重要性的考量应该是不同的,而这一条常常被家长和学生们忽视。当两个成绩、智力等情况差不多的学生家长来找我时,我给出的建议常常是相反的,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有一次,一个发展得非常不错的企业家来找我,问他的孩子应该学什么专业。我先问他:“你的建议是什么?”他说:“我想让他学会计,这样一来有一技之长,二来将来能帮助我一下。 ”我又问他:“你是希望他能够将你的产业发扬光大,还是将来将你的产业卖掉,靠股票和存款过日子,抑或靠自己的专业手艺挣钱?”他说:“当然希望他做得比我好了。 ”
我于是就对他讲:“他要想做得更好,所需要的是大视野,而不是会计这样一个具体的技术。会计这种人,在社会上可以花钱请到, 但是如果你要将事业交给他,而他没有视野、没有抱负,生意只能越做越小。 ”
因此,对这样一个学生,会计专业是很差的选择。但是,另一个朋友问我类似的问题时,我则对他讲会计专业是个好选择。这位朋友是朝九晚五上班的工薪阶层,没有什么资源和人脉,他的孩子希望将来做投资。我当时讲,先掌握一粒长吧,比如会计。如果想做投资,年轻人又没有资源,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而一些投行或者风险投资公司聘用你的孩子,显然不是让他来做决定的,即使再有眼光,前几年公司的领导也不会听你家孩子的意见去投资,他们想用的就是你的孩子将来的专业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赢得大家的信任,对行业有了了解, 才能有所发展。后来这个孩子还真进了银行的贷款部门。
我在很多场合上讲,身处底层的人要完成到中产阶层的进阶,需要先掌握技能,就是这个道理。而中产阶层到精英阶层的进阶,则需要很多博雅教育。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有所不同。这一点我在下面还会详细论述。
对于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来讲,如何确定专业呢?是报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呢?我建议大家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做分析,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这里我可以先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我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包括竞赛成绩)很好,因此,我在报专业时其实就面临一个选择一是否读数学。那时北大数学系和清华数学系的老师曾经堵在我家门口建议我学数学。不过我父母讲,数学太费脑子,而且好工作太少,而当时中国正在宣传信息革命,于是我就学了计算机。
后来我事业发展顺利,我母亲总是讲,当初没有让你学数学,对了吧?!我开始的时候很认同她的这种讲法,我也一直很感激他们的“远见”。不过后来我想,如果我学了数学,估计本科毕业后就改行了,今天可能还是搞计算机。当然,我的数学基础会更好一点,而对计算机的领悟可能要浅一点。但是,我父母对国家未来大趋势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因此,选择专业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国家层面的大机会, 其次才是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事实证明,在我的同学中,有意无意赶上国家层面大机会的人,日后就非常容易成功。20 多年前土木工程在清华各专业中不被看好,录取分数很低,属于冷门,但是后来赶上了国家基建大发展,学这个专业的人最后发展得都很好,甚至好过全世界最热门的计算机行业。即使高考考得不是很好,只上了当时市属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在叫北京建筑大学)的同学,今天也都成了中国建筑界的翘楚。相反,在清华读其他专业的人,至少一大半改了行,像学数学专业的人, 90%的人改了行,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企业家,企业做得都很好。
大环境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然,中国今后最大的机会可能不在房地产上了,那么又会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国际化。
中国已经以每年 9%左右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了 30 多年(近几年降至 7%左右),这么久、这么快的增长在世界文明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中国自身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财富增长的比例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就造成了中国继续发展的一个困局,也就是说,中国生产的东西其他国家买不起,而中国从海外无论购买什么,价格都要飞涨。前些年铁矿石价格飞涨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历史上,英国、美国和日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都是资本输出。也就是说,帮助其他国家富裕起来,让人家买得起我们的东西。中国在这个时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搞亚投行,核心就是资本输出和帮助全世界。这是当年英国、美国和日本都走通了的道路。
如果大家对当年英国和美国的资本输出没有什么概念的话,今天 40 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日元贷款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帮助,而今天中国要做的就是当年日本曾经做过的事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什么人才呢?不再是只能在国内窝里横的人了,而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为国家开拓海外市场的人。2016 年,几位领导干部询问我对亚投行的建议,我反问道,如果明天就必须在世界 20 个国家*开设办事处(或分行),如果再加上四大国有银行将来要进入世界主要国家,谁来当分行行长?我们是否有这样大批的人才储备?我一问就把他们问住了。因此,我说要尽快培养具有国际金融能力的领袖。
2016 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苏世民书院,完全仿照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保罗, 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的教学方式办学,目的就是培养未来世界的领袖。当然很多人讲,我不从政。即使如此,国际化的能力也依然是需要的。今天美国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日本在海外的资产是国内资产的 1.1 倍,而中国虽然外贸顺差不少,但是无论是央企还是 BAT 这样的科技界明星公司,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国内。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之路是一定要走的。
了解了大环境,接下来就要考虑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兴趣所在。 国内的高中只开六七门课,而且通常是根据考试决定成绩,没有给大家思考问题的机会,因此大部分高中生所知道的专业数量特别少。其实,大学的专业有几百种可供挑选,因此选专业时完全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自己成绩还算好的几门课所对应的专业里。
我在硅谷地区接触到一些在做房地产中间商的女生,她们中的很多人学的是生物和化学等理科专业,她们都抱怨在大学学的专业自己不喜欢。我问她们,为什么要挑选那些专业?她们讲,自己在中学时是生物课代表或者其他科课代表,这些课学得还不错,自己也不知道大学有什么专业, 看到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学科名称就选择了。在中学学那些课程,只是为今后继续学习打基础而已,并不意味着只有那几个专业可以选择。
美国在过去的 10 年里,新出现的专业占全部专业数量的 20%左右,而这些专业很多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具体到专业上,本科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以增加未来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的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有 1/3 就已经过时了,工作 5 年后又有 1/3 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一大半后来改了行。什么是适应性好的专业呢?做一些对比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数学专业的适应性比生物专业要广得多,金融专业比会计专业要广得多,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想选什么专业,那么恭喜你;如果还把握不定,不妨按照下面的几条原则傲一些筛选。
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所谓高势能的专业,就是指那些相对难学,而又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的专业。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专业是高势能的,在读研究生时从高势能转到低势能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绝无可能。
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学校为了跟风刚刚开设的专业。那些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在开设,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相反,一些被认为是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比如在理工科院校的数学、物理,文科院校的中文,对一些人来讲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相对容易进入。不过,选择这些专业的人要明确下面一条。
如果将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选这两个专业,打好基础后,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的,而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华尔街,真正搞数学和物理的很少。
另外, 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不好找工作,将来很可能也需要改行。选择这些专业,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将来持续学习,至于那些具体的课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要。
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变迁,那些会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摩尔定律是带动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进入 IT 行业和使用 IT 技术的人发展得都很好,我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而逆趋势而行的人就举步艰难了。
今天人类已经到了智能时代,这是一个大趋势,关于这个趋势, 我在《智能时代》一书中有很多的讲述,篇幅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当然,不论选择了哪个专业,都有可能后悔。因此,如果不满意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在大学比学习几门课程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
除了从老师身上学习,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未来靠不上爹妈,那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要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 建立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将受益终生。
再次强调一下,今天的学习并不受大学围墙的限制,就算你对学校和专业真的不满意,通过互联网还是可以听到大师们教授的课程。清华和北大一些知名教授的讲课都可以在这种慕课(MOOC) 平台,或者“得到”这样的手机 App 上系统地学习到。
如果你实在懒得看这么大段的文字,我给你总结几条:
1、选择城市>选择学校>选择专业
2、优先选择北京、上海及其周边(即南京、杭州二市),以及广州一流的大学。还可以考虑武汉、 成都、西安和哈尔滨这 4 个城市。
3、学校选择优先选知名度高、口碑好的大学,如c9,省会城市的领头羊等,别相信什么低调有内涵的大学,有口皆碑才是真实力。
4、专业选择应该结合家庭情况、国家大势、个人兴趣来综合考虑。家庭条件好选择博雅型教育,如金融、商业,否则选择技能型行业,如会计、计算机。选择符合国家发展大势的专业,如国际化相关的专业。优先选择高势能专业。
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刘备与徐庶的君臣关系,确实称得上是千古美谈,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这两位的话,我会用“光明与磊落”。
徐庶为什么离开刘备?《三国演义》: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一开始投靠刘备,是看中了刘备的仁义,而对刘备来说,从犹如丧家之犬到有弹丸之地立足,中间只差了一个徐庶。
当时可以说,一生被曹阿瞒吊打的大耳刘,终于咸鱼翻身扬眉吐气了,连续几场胜仗把曹操打得妈都不认识,这还得了,曹操派人去探查,分分钟摸清了徐庶的底细。
原来徐庶这个人,早年间表现不太好,一条到晚惹是生非,后来改名化名单福,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好同志,跟当时一些名士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同时,徐庶有个难能可贵的优点,他非常孝顺,曹操也是抓住了这个徐庶孝顺这个品质,把徐母诓到曹营,然后又用徐母的名义把徐庶诓到曹营。
徐母可不是个简单的女人,他一听说儿子弃刘投曹,当时就指着儿子的鼻子骂:你这个小王八蛋,真是弃暗投明,丢死先人了。
然后,徐母竟然自尽了!
后来,徐庶有机会回到刘备身边,但他没有回去,理由是:我一会儿投靠您,一会儿投靠他,现在又回来投靠您,这天下人说起来也不好听啊,我毕竟要脸。
但实际上,这个理由是有明确的逻辑错误的,首先,徐母之死的起因是曹操的诓骗,其次,你这说法置关二爷于何地?
小说毕竟是小说,需要艺术加工读来才得劲,读完小说,我们还是要认真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三国志》:
徐庶离开刘备之后,根本没有后面那些纠缠不清。
《三国志》中徐庶无传,先说中这段故事,其实是来自《诸葛亮》传中几句话: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这一段是说,刘表死了,他儿子刘琮听说曹操打过来了,就要投降。刘备在樊城听说后,就率军南行,这时候跟随刘备的有诸葛亮和徐庶两人,南行过程中刘备被曹军打败并追赶,曹军顺便就把徐母抓走了。
这时候徐庶的心都乱了,他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老大,讲真我很想和你一起创业,但你看我不能不要我妈啊,现在我心乱如麻,也帮不了你什么忙,干脆我走了吧”。
刘备当时说了什么,没有记载,但后文说“遂诣曹公”,可见刘备之仁义大度,并没有危难徐庶。
从这件小事,我们就能看出刘备和徐庶君臣之间的关系,徐庶光明,我没能力继续帮助你,就明明确确说出来,刘备磊落,你要走就走,我绝不危难。
表面看起来,刘备失去了一个徐庶,在身边能人本就不多的情况下,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但这无形中为刘备竖立了良好的口碑,让天下名士都知道,老刘家真的不错,老板仁义大度,值得为他卖命。
井冈山斗争时期重要会议?
井冈山斗争大事记
(1927年8月—1930年2月)
序篇:继续革命,引兵井冈
1927年
8月1日,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9月19日,文家市决策----到农村去。
9月23日,总指挥卢德铭在江西萍乡芦溪牺牲。
9月2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莲花县城。
9月29日,开始“三湾改编”。
10月3日,古城会议。
10月6日,大仓“鸿门宴”。
10月7日,茅坪安家。
10月15日,水口建党
10月21日,宛希先攻打茶陵。
10月23日,工农革命军大汾遭袭。
10月24日, 毛泽东在雷打石宣布“三项纪律”,当天,部队到达大井。
第一阶段:改编绿林军,初建根据地
1927年
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
11月上旬,前委在茅坪象山庵召开了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原党组织领导人会议。
11月28日,湖南省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谭震林任主席。
12月,在宁冈创办了军官教导队。
12月下旬,毛泽东在宁冈砻市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
1928年
1月5日,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
1月初,创办被服厂。
1月8日,前委在遂川县城召开遂川县委和万安县委联席会议。
1月12日,湘南起义爆发。
1月24日,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宣布“六项注意”。
2月13日,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在宁冈大陇升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
2月18日,新城大捷。
2月21日,宁冈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第二阶段:朱毛大会师巩固根据地
1928年
3月上旬,中共湘南特委派代表来井冈山,把前委改为师委,将工农革命军调往湘南,致使“三月失败”。
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攻克酃县县城。
4月 3日,毛泽东在湖南桂东沙田正式颁布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4月初,朱德率湘南暴动部队转战至安仁、茶陵等地。
4月上旬,陈毅率湘南农军一部分与何长工带领的第二团在资兴会合。
4月中旬,湘南特委在资兴彭公庙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队上井冈山的问题。
4月25日,朱德、毛泽东在湖南酃县的十都会面。
4月28日,朱、毛两军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
4月底,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龙江书院召开,产生了军委会,毛泽东为书记。
5月4日,在宁冈砻市召开了两军会师庆祝大会,宣布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
5月7日,五斗江大捷,乘胜第一次占领永新县城。产生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
5月9日,永新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5月19日,草市坳大捷,红四军第2次占领永新县城。
5月20日—23日,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在茅坪谢氏慎公祠召开。5月底,,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茅坪苍边村成立。
5月底,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在上井创办造币厂。
6月上旬,红四军佯攻酃县。
6月23日,龙源口大捷,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反革命“会剿”。
6月26日,红四军分兵往安福、莲花、吉安等地发动群众。
6月29日,莲花县工农兵政府成立。
6月30日,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和永新县委召开联席会议。
第三阶段:根据地遭重挫,毛泽东挽危机
1928年
7月中旬,红军大队被拉往湘南,导致“八月失败”。毛泽东永新困敌。
7月22日,平江起义爆发。
7月24日,红军大队与范石生部战于郴州,先胜后败。
7月,共表团湘赣边界特委成立,史训川作书记。
8月中旬,湘赣边界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三十一团一营会同袁、王部队守井冈山,毛泽东率领三营往桂东迎还红军大队。
8月18日,红四军大队攻占桂东县城。
8月23日,毛泽东率部与红军大队在桂东县城会合。当天召开干部会议,决赛重回井冈山。
8月25,王尔琢壮烈牺牲。
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
9月13日,红军大队在遂川击溃尾追之敌刘士毅部,占领遂川。
10月,开始洗党。
10月 1日,红四军在宁冈茅坪坳头陇全歼赣敌一个营,收复宁冈全县。
10月4日--6日,湘赣边界党“二大”在茅坪步云山召开。
10月中旬,毕占云率部一百二十六人在桂东起义,编为红四军特务营。
11月初,张威率赣部一连余官兵,在袁州(宜春)起义,编为红四军独立营。
11月 6日,特委在井冈山茨坪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中央来信,重新组织了党的前委员会。
11月9日,红四军在宁冈的新城和永新的龙源口击破赣敌一个团,取得第二次反 “会剿”的胜利。
11月14日--16日,红四军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宁冈新城召开。
11月25日,毛泽东代表前委写信给中央,报告边界斗争的情况,即《井冈山的斗争》。
11月,红四军在茨坪开办了有一百五十人参加的教导队,同时,在小井兴建红军医院。
12月10日,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红五军一部,到达新城,同红四军胜利会合。
12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颁布《井冈山土地法》。
第四阶段:浴血井冈山 汇入大洪流
1929年
1月4日,柏路会议,决定出击赣南。
1月11日,前委在茨坪召开近万名军民反“会剿”誓师大会。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茨坪、行州出发,向赣南进军。
1月26日,“会剿”敌军开始向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发起猛烈攻击。
1月30,井冈山失守,红五军下山。何长工、王佐、李灿等率部转入深山,坚持游击战争。
2月中旬,湘赣边界临时特委在永新成立,朱倡偕为书记。
2月,根据地军民逐渐收复井冈山、宁冈等山区。
3月20日,红四军在长汀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赣南、闽西开辟新的红色割据区域。
3月,井冈山红军独立第一团成立。
4月1日,红五军在瑞金与红四军会合。
4月8日,前委在于都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红五军返回湘赣边界收复失地,重建政权,和红四军在赣南的斗争相呼应。
4月底,红五军抵达茨坪。
5月2日,红五军到达茅坪。
5月10日,边界特委在宁冈古城召开第二届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安排了边界的各项工作;恢复特委的各项工作。
5月中旬,红五军(含王佐部)转战湘赣边境地区。
7月中旬,红五军寅陂桥战役失利,参谋长刘之至、第四纵队司令贺国中在战斗中牺牲。
8月8日,红五军返回湘赣边界活动。
9月25日,中央给边界特委写信,指定特委归江西省委领导。
10月30日,永新、莲花、宁冈三县地方武装攻克永新县城。
11月红五军一、三、四纵队先后回边界开展游击活动。
12月28日,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召开“古田会议”。
1930年
1月5日,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2月7日,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召开会议,史称“二七会议”。
2月24日,袁文才、王佐被错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