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因为搭讪失败,一个19岁的女大学生就被捅了十几刀,最终丧命。大家都希望为她讨个说法,没想到当警方通报中提到“有精神病诊疗史”这几个字是,顿时让人们的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
女孩拒绝搭讪被捅十几刀
8月10日下午1点50左右,在八大山人梅湖景区,19岁的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的刘同学,身穿淡蓝色汉服,和朋友一起在桥上拍照。
阳光明媚,青春洋溢,笑声不断,那种画面,简直是我们梦里的安宁景象。可就在这会儿,一个骑着电动车的男士突然出现,看着这一幕,直接把车停在桥边,然后走了过来。
男子直接开口要刘同学的微信,想搭个话。刘同学虽然觉得挺反感的,但还是挺客气地拒绝了。没想到,这男的不放弃,死缠烂打,结果还是没能拿到微信。这一下就把他给惹火了。
他突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剪刀,直接冲向刘同学。旁边的朋友见状,赶紧跑上前想阻止,可是发了疯的人,真的挺难管,更别说还是女生朋友们了。
那些上前想帮忙的朋友圈都被男子一把推开了,男子还不解气,又刺了一下,接着就狠狠地按在刘同学身上连捅了好几刀,其中有一刀还刺到了颈动脉,周围的热心群众也马上打了报警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虽然救护车赶来得挺快,但那女孩早就没有了呼吸,至于凶手早就跑远了。
事发之后,警方打算调取监控,可以看那拱桥正好是盲区,竟然没有录像。这问题早有人反映过,是游客提出的,但没人搭理。
又是精神病
经过调查,凶手是席某某,今年23岁,作案完毕后自己跑到派出所自首。而警方通报里那句“有诊疗史”,一下子点燃了大家的怒火和疑问,这几个字就意味着,这个杀人者很可能逃不过应有的惩罚。
如今在那些严重的案件里,“精神病”这三个字几乎成了众人攻击的焦点,公众一听到就不觉得心里反问:是不是想靠这个逃避责任?这也难怪,大家难免多想多疑。
法律明明白白写着:《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的危害,不得追究刑事责任。可问题就出在那八个字:谁来鉴定?怎么鉴定?
席某某之前确实有精神疾病的治疗记录,但这跟他那一刻是不是发病发作,完全不是一回事。他是因为被拒绝搭讪才下手行凶,目标很明确,招招见血,一共捅了十几刀。
这事看起来有因有果,逻辑挺清楚,可实际情形却极其残酷,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应激承受范围,这就把一个大难题,丢给了司法鉴定部门。
他们的鉴定结果一旦出来,可直接左右案件的走向,要是认定他完全丧失了责任能力的话,可能只用强制医疗就够了,但这对受害者的家人来说,简直接受不了。
当然,法律的保护那些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这是法治社会应尽的责任。不过,法律绝不能变成让坏人躲避惩罚的通道,这样的漏洞,撕裂的就是公众对司法公平的信心。
网友发声被捂嘴
事儿一传开,认识刘同学的人在网上也都纷纷出来说话。大家都觉得她是个脾气特别好的姑娘,长得也挺好看,而且平时特别努力。
大家发声并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想帮她讨个说法,可偏偏遇到了不少阻碍。
据悉,现在不少想出来说话帮她的网友,直接就被网络平台封禁了,连在朋友圈发点东西的学生,也会被辅导员打电话催着删掉。
这些事是真是假还难说,但事情闹得这么大,闭口不言反倒帮不了忙,只会让那些坏人更加肆无忌惮。
搭讪被拒发狂的事情层出不穷
咱们得回头看看那最开始的悲剧点:搭讪。在公共场合,一个男的跟一个姑娘搭话,这事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要是搭讪不成就变成恶意伤人的事情,这可绝不是孤立的例子。
回想近些年发生的事儿,有些因为表白失败就泼硫酸的,有些因为分手缠得太紧而动手伤人的,真是让人心惊肉跳。这些施暴的人啊,一个共同点就是缺乏起码的情感调节能力,连对别人边界的尊重都没有。
他们就学不会怎么面对“不同意”,也学不会优雅地退场。咱们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不是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啦?
咱们一直拼命让孩子变得更出色,教他们怎么成功、怎么崭露头角,但有没有教过他们,遇到挫折和拒绝的时候该咋办?又有没有教会他们,怎么跟人和睦相处、真心尊重别人?
一个人的心里,要是没有搞好那层坚固的心理防护线,不管他学历再高还是外表多普通,都可能变成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这条裂缝,撕开的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就算拒绝一个陌生人,可能也会招来性命之危。可以说,这社会问题确实不轻了。
它让女孩们变得越发提防,连对陌生人露出一丝善意都变得不敢,这其实也是一种退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