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号,公众号作者“皇太极在纽约”称上个月十号在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拼多多是怎么威胁我的?》阅读量已经达到400万,发文的第二天,拼多多的公关就通过微信找到他,希望删除文章,并提出‘商业合作’,然后就逐步开出删文价格,从10万,到20万,再到50万,直到最后100万。
当然作者声称被开100万价格删文并遭拼多多威胁,我并不在下场,所以事情的真相暂且不论,谁对说错也先放到一边。首先我得说一句,不管怎么回事,作者都不要拿这个钱。好在这个作者也算见过世面,知道对方有可能在录音。
如果当事人答应了拼多多公关100万删帖的话,估计现在已经以敲诈勒索罪吃免费午餐去了,100万属于金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即使未遂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也根本不可能缓刑。具体可参考某为事件,反手一个250+1还算好的,如果真的敲诈勒索成立的话,那可真的是妥妥的10年。
提起拼多多,好像大多数人对它的影响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居多,而作者也是在文中大肆批判,他不仅指出拼多多是最会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公司,还表示拼多多从诞生那刻起,就不是一个购物平台,而是借由微信进行病毒传播的网络游戏,先利用人性的弱点令用户成团,再通过社交扩散,反复循环。
说实话,作者说的挺对的。毕竟从这个app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广告的轰炸,歌曲的洗脑,当然这还算好的。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私信收到的无数“好友助力”“加速”,还有那天坑的”砍一刀“。因为拼多多这诸多活动,800年不联系的微信好友上来就会甩一个链接,有人甚至表示这是一个主动确认并删除无关好友的筛选器。
与淘宝、京东相比,拼多多似乎天然处于口碑劣势,但是拼多多真的一无是处吗?淘宝、京东之类的就高高在上吗?在我看来不尽然。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资本的存在就是为了追逐利润。那么摆在这些电商平台明面上的问题自然显而易见——如何追求利润最大化?话句话来说就是如何从你我手中抠出更多的钱。
通常来说,电商平台追逐利润要完善产品线布局。就是即买便宜的又卖贵的,即赚屌丝的钱,又赚土豪的钱,从穷人那少赚点以价换量,从富人那多赚点,压榨消费者剩余,总之就是多卖多赚钱。毕竟商品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实现它的价值,不然空有定价却无法流通,那自然只是海市蜃楼。那么现在又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区分穷人和富人?
而这个时候天猫双11应运而生,实际上天猫双11并不是指双11这一天,在我看来从11月1日或者更早都是这个庆典的范围。在这个节日,资本完成了它的最大收割。举个例子,一件洗衣机1000块(只是举例),这个价格让你望而却步,而你手中预算只有800块,你可以通过做大量任务赚取红包(亲身体会其中不乏类似拼多多分享链接),然后收集各种代金券,预付定金之类,最终在双11当天你凭借津贴减免和各项措施最终以800的价格拿到了这台洗衣机,然后自己还为省了200块钱来沾沾自喜。但是你想过自己研究规则,研究流程,做各项任务所消耗的沉没成本吗?
富人呢?他们当然体会不到我们的快乐。他们直接就会打开搜索,然后输入洗衣机三个字,然后选择排名第一的那个。当然排名第一的由于花钱买流量自然价格也会更高,但是土豪又怎么care几个小钱呢?
怪不得马老板说淘宝是大数据公司,从这点来看,确实名副其实。
著名品牌传播与危机公关专家曹保印对此类现象的解读为收入低的人群之所以愿意消耗自己的时间,就是因为他的时间价值比较低,经济水平也不高,但是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自然而然愿意花费更多的沉没成本,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他用上了这款洗衣机。让本来想用洗衣机的人用起了这款商品,从这个方面来看,好像是双方收益的事情,毕竟商家赚了钱,你也用上了原本买不起的商品。
说回拼多多,拼多多相比淘宝在于它的手段更加的野蛮粗暴,毕竟它的定位就是在二三四线城市,虽然充斥着假冒伪劣和高仿,但是拼多多凭借低质和低价也让无数用不到某种商品的人直接因为某种形式的价格下降而用上了。
当然拼多多更积极的一面在于对扶贫工作的帮助,以前有句话大家肯定都知道,想致富,先修路。但是现在依然有无数的新闻说某某地苹果滞销之类的,可见修路不是促使商品流通的决定因素。之前为了卖货,还大搞电商下乡活动,不过农村淘宝和京东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还不如拼多多这直接低价来的实惠,把东西真正的卖出去了。
拼多多看起来是赔本赚吆喝,但是一直却在逆风生长,毕竟用它的和喷他的不是一类人,所以它超越京东的市值自然不足为奇。至于作者口中所说的砍一刀之类的操作确实是让人感到厌烦,但是这也是你周围的朋友时间价值较低的缘故。说到底离2020年只有一个月了呢?全面小康社会近在咫尺,你还在等什么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