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天准时出现在《新闻联播》镜头里的欧阳夏丹,以端庄的仪态、字正腔圆的播报,成为全国观众熟悉的 “国脸”。可这位 48 岁的前央视主持人,既未如大众预期般在央视继续深耕,也未步入婚姻、生儿育女,反而选择 “放弃铁饭碗”,成为网友热议的争议人物。有人惋惜她 “傻”,放着无数人羡慕的岗位不顾;也有人称赞她通透,挣脱体制束缚,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近来,她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关注:画面里的她穿着浅灰色运动服,跑鞋沾着些许草屑,在清晨的公园里慢跑,阳光洒在她脸上,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清晰可见 —— 这与当年屏幕上一丝不苟、时刻保持端庄的主播形象,判若两人。不少网友感慨:“这变化也太大了,却莫名让人觉得亲切。”
一、褪去光环的日常:烟火气里的踏实
离开央视后,欧阳夏丹的生活彻底告别了从前的紧张与规整,多了几分烟火气与自在。她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母亲:每天清晨,她会陪着母亲在小区附近的菜市场遛弯,母亲慢悠悠地挑着新鲜蔬菜,她就站在旁边帮着拎袋子,偶尔和摊主聊两句家常;回到家后,她系上围裙钻进厨房,给母亲做几道清淡的家常菜 —— 番茄炒蛋、清炒时蔬,都是母亲爱吃的口味,从前被工作挤占的 “陪伴时光”,如今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闲暇时,她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日常:有时是傍晚跑步的视频,镜头跟着她的脚步掠过公园的林荫道,背景里有鸟鸣与晚风;有时是一段文字,记录当天的心情,没有了新闻稿的严谨束缚,字里行间满是松弛 ——“今天陪妈妈晒了晒太阳,读了半本书,日子慢下来,才发现原来平静这么舒服”。
她也会接一些轻松的工作,但不再是大型晚会的直播,更多是帮朋友主持婚礼,或是给艺考学生上课。主持婚礼时,她穿着简约的连衣裙,没有华丽的妆容,用温和的语气讲述新人的故事,比从前的播报多了几分烟火气;给学生上课时,她会把自己在央视多年的经验拆解开,从发音技巧到镜头仪态,耐心地手把手教,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 “夏丹老师”。
从前在央视,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每天提前 3 小时到台里背稿,化妆要花费 1 小时,开播前反复核对流程,镜头前必须保持端庄得体;如今,她可以早上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想穿运动服就穿运动服,不用再被日程表追着跑。这种 “不用时刻紧绷” 的日子,在她的脸上写满了自在。
二、离开的勇气:母亲是唯一的牵挂
了解欧阳夏丹的人都知道,她从不是冲动的人,放弃央视光环的背后,藏着对母亲最深的牵挂。2020 年,她在《新闻联播》的岗位上正处于上升期,播报风格愈发成熟,观众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可母亲的身体却突然加重,让她彻底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欧阳夏丹的家庭一直充满坎坷:高三那年,父亲因肝癌去世,彼时她还未成年,只能躲在房间里偷偷哭;大二时,母亲又查出乳腺癌,化疗、复查成了家常便饭,她一边上学,一边挤时间照顾母亲,学费和生活费都要自己打工赚取。那些年,她习惯了把压力藏在心里,拼事业的同时,始终揪着母亲的身体状况 —— 父亲走的时候她年纪小,很多遗憾来不及弥补,如今母亲病重,她不想再留下 “没好好陪伴” 的遗憾。
“母亲才是胜过一切,工作没了可以再找,钱没了可以再挣,可是,陪伴母亲的时日可能真的不多了”,她曾在和朋友聊天时这样说。做出离开决定的那个晚上,她收拾好央视的工作证,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没有不舍,只有踏实 —— 比起 “国脸” 的光环,她更想做母亲身边的 “女儿”,陪母亲走过最难的日子。
那段时间,她每天守在母亲病床前,帮母亲擦身、喂药,陪母亲聊天,哪怕只是重复从前的小事,母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她知道,这份选择里藏着无奈,但对她而言,“母亲的健康,比任何荣誉都重要”。
三、从容回应争议:我的人生我做主
离开央视后,争议从未断过:有人在她的社交平台下留言 “赶紧回央视吧,别浪费才华”;有人盯着她 48 岁未婚未育的状态,担心地问 “以后老了谁照顾你”“一个人过不孤单吗”;甚至有人觉得她 “一手好牌打烂了”。
面对这些声音,欧阳夏丹始终从容。有网友问 “老了没人照顾怎么办”,她直接回复:“老了找专业护理,病痛找专业陪护,挺好,不用麻烦别人,也能过得有尊严”;被问及 “为什么不结婚”,她也说得实在:“结婚很美好,单身也没差,重要的是过好当下的每一刻,不用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勉强自己”,末了还补充一句 “知足就好,自己舒服比什么都重要”。
她的回应里没有辩解,只有笃定 —— 从不是为了 “对抗世俗”,只是不想将就。就像她曾说的:“我不是不相信爱情,只是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如果遇不到合得来的人,一个人过也挺自在。” 这种 “不被外界绑架” 的态度,反而让越来越多人理解了她的选择。
四、从临时工到 “国脸”:她曾踏实地走过每一步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曾经的央视 “当家花旦”,最初是从上海台的临时工做起的。刚进台时,她没有正式编制,每天的工作是打杂、复印文件、给前辈端茶倒水,是台里最不起眼的 “小透明”。但她从没有抱怨,而是偷偷观察前辈的主持技巧,把重要的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下班后还会留在演播室练习发音。
凭借这份努力,她慢慢从 “打杂” 走到了主播台,成为上海台的优秀主持人,主持的民生节目因亲和又专业的风格,收获了不少观众喜爱。后来跳槽到央视,她从《第一时间》做起,每天早上 6 点开播,她要凌晨 3 点起床准备,播报时既要保持专业,又要传递温度,很快就凭借 “接地气” 的风格被观众记住。
再后来,她凭借稳健的台风、清晰的口齿,一步步走到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成为全国观众熟悉的 “国脸”。那些年,她还主持过春晚,解说过奥运特别节目,拿过央视年度 “十佳人物” 的称号 —— 从地方台的临时工到央视的核心主播,这条路她走得踏实又坚定,每一步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那时的她,或许从未想过,多年后会主动卸下这些光环,回归平凡生活。但对她而言,“成功” 从不是只有一种定义。
五、未婚未育:不是遗憾,是选择
48 岁未婚未育的状态,让欧阳夏丹始终处于话题中心,但这不过是她 “按自己心意活” 的选择。从小经历家庭变故的她,早早养成了独立的性格,什么事都习惯自己扛,也更清楚 “自己想要什么”。
她不是不期待爱情,只是不想将就。在她看来,婚姻应该是 “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更舒服”,而不是 “到了年纪必须完成的任务”。遇到合得来的人,就好好相处;遇不到,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好 —— 陪母亲、跑步、教书,生活充实又自在,不用迁就谁,不用委屈自己,这种 “掌控自己人生” 的感觉,对她而言比婚姻更重要。
“一直单身,以后会不会结婚,顺其自然呗”,她总这么说。在她眼里,婚姻和孩子从来不是人生的 “必修课”,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过得舒不舒服。就像她现在这样,每天陪母亲遛弯,给学生上课,有空就跑跑步、读读书,日子过得清清楚楚,这就够了。
从《新闻联播》的主播台到菜市场的烟火气,从全国观众的 “国脸” 到学生眼里的 “夏丹老师”,欧阳夏丹不过是把日子过成了自己舒服的样子。有人说她放弃了 “巅峰”,可 “巅峰” 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 对她而言,能把时间花在在乎的人和事上,不用委屈自己去凑世俗的热闹,就是 “最好的生活”。
如今的她,依旧每天陪母亲散步,给学生上课,偶尔在社交平台分享日常,笑容里满是平静与笃定。或许,人生本就没有必须完成的 KPI,结不结婚、在哪工作,说到底不过是 “自己觉得值不值”。
愿我们都能像欧阳夏丹一样,有勇气选择自己的路,也有底气把这条路走得舒服、走得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