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话“华县”

诗佳网

众说纷纭话“华县

华县是西汉时期设立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隶属兖州泰山郡。《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泰山郡辖有24个县:奉高县、博县、茬县、卢县、肥成县、蛇丘县、刚县、柴县、盖县、梁父县、东平阳县、南武阳县、莱芜县、巨平县、嬴县、牟县、蒙阴县、华县、宁阳县、椉丘县、富阳县、桃山县、桃乡县、式县。

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华县被撤销。到了东汉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又重新设置华县,仍然隶属泰山郡。三国时期,华县隶属于魏国的泰山郡。西晋时期,华县隶属于琅琊郡。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华县被撤销,从此消失在茫茫史海之中。

关于华县的位置,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对《后汉书·光武十五列传·琅琊孝王京传》中“华县”的注释为:“华县故城,在费县东北也。”清代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沂州府》也说:“华县故城,在费县东北六十里。”清代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也说:“华县,在沂州府费县东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沂州府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三国疆域表》等,均持此说。

然而,明清时期直至民国年间,当地有几位名士,对章怀太子、叶圭绶、洪亮吉等人的研究成果视而不见,按照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对华县所在位置另做了一番探究和争论。

第一位名士是公鼐。

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公鼐(1558-1626),字孝与,山东蒙阴县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他认为华县在泗水县。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公鼐途经华村,留下一首诗,有的版本题为《古华县留题》,公鼐《问次斋稿》题为《华县在卞、费之间,汉有此邑,晋以后无之矣。己酉暮,过泗北,乡有华名,或即其地。而故墟悉夷,但村坞倚山环水,极幽邃之致,因留题识之》,全诗如下:“华县名存故堞荒,孤炊明灭冒斜阳。潭澄如镜遥随影,林密成帷暂露光。鲁境相邻闻击柝,秦人见问寡新裳。会心自有桃源意,认取渔舟路不忘。”

第二位名士是黄学勤。

黄学勤,字敏若,清代江南宁国府南陵县(今安徽省南陵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担任费县知县。黄学勤主持编纂《费县志》(简称《黄志》),认为“华县在卞费之间,汉有此邑,晋以后无之”,这与公鼐的《古华县留题》题注相一致,显然是受了公鼐的影响。黄学勤也认为华县在泗水县,人云亦云,自己并没有深入考证。

第三位名士是李敬修。

李敬修(1853-1917),字静堂,号济生,清代直隶保安州(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担任费县知县。李敬修主持编纂《费县志》时,对华县的位置有了新的认识:“华在古费东无疑也,《黄志》‘在卞费之间’误,为春秋时防邑地。今县治东北乡,蒙山之阳,以防城名村者数处,防城集为大,并无城址。集之北三里许,有城遗址尚整,周围近三里,土人呼为东古城,以西对鄪城而言。咸丰之季,因修为堡,以避乱。此固华县城之遗址也。《府》志以为费县东北六十里有华城,《续山东考古录》亦云。然实五十里。”又说:“今县治东北四十余里,有数防城村,而防城集为大,俱无城址。迤北数里,有城址曰古城,当是华城。《府志》云:华城即春秋防邑。”

第四位名士是王廷赞。

王廷赞(1847-1927),字子襄,号若谷,泗水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历任四川平武、长宁、南部等县知县,升任直隶州知州,在任候补知府。为官十五年,目睹清廷腐败,辞官还乡。

花甲之年,王廷赞实地考察泗水境内山脉河流,并多方查阅资料,著成《泗志钩沉》。该书认为:“华胥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徐州牧陶谦使张闿送曹嵩家属赴泰山郡,被害于华费之间,华即此华也。其以华名县,盖因山名,亦因古为华胥氏之国也。”

该书还说:“泰山郡华县,自高陉山,东至华胥山,境皆属华。”王廷赞认为,泗水、新泰交界处的北老寨山、黄山寨一带,是汉代华县所辖区域。但是王廷赞并没有注明考证来源,而是根据个人臆测直接得出结论。

第五位名士是葛延瑛。

葛延瑛(1857-1928),字云庵,山东肥城县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人,民国四年(1915年)担任山东省参议员。

民国十五年(1926年),葛延瑛担任泰安县县长,主持编纂《重修泰安县志》。该书对“华县”的位置又有新解,把泰安县放城(今属新泰市)混同于春秋时期的防城:“按林放即生长此间,未为邑宰,何以人名城?疑放城者,春秋城防之防也。此臧武仲据之以求后者。地介泰、费、泗水、新、蒙之间,东北可以通齐,正鲁边鄙,相地形势当有城,然则防城故不因林放得名矣。无确凿证据,姑识之,以备考。”并“考《春秋·隐公九年》‘冬,公会齐侯于防’,杜注‘防,鲁地,在琅琊华县东南’”,经过以上论证,得出结论:“华县,即今之华村(注:清代、民国期间华村曾属原泰安县),知华村为古华县,则放城为防,无可疑者。”

其实,葛延瑛是把“东防”误为“西防”了。《春秋》隐公九年“公会齐侯于防”,杜注:“防,鲁地,在琅琊华县东南。”春秋时期,鲁国有东防、西防,东防即“公会齐侯于防”之地,在费县城东北五十里的方城镇华城村(今属临沂市兰山区)。此地古称“防城”,因“防”与“方”音同,演变为“方城”。此地有一位名人臧霸,汉末曹操部将,《三国志·魏志·臧霸传》记载:“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还有一位名人颜含,字弘都,东晋大臣,世居费县孝悌里(今方城镇诸满村),《晋书·颜含传》记载:“颜含,字弘都,琅邪华人也。”

清代光绪年间,费县岁贡杨仪廷写有一组《咏怀古迹》诗,其中有《华城》诗曰:“泰山古郡东华县,南接武城西鄪城。此地蒙沂趋近左,其人魏晋毓多英。臧侯高谊君兼友,颜氏孔怀弟与兄。幸有里居传孝悌,琅琊郡志著分明。”他在诗中把华县的位置说得非常清楚。

另据《汉书》记载,泰山郡“华,莽曰翼阴”。王莽执政时期,大规模更改全国州、郡、县各级政区地名,其中把“华县”改为“翼阴县”。所谓“翼阴”,即翼山之阴。清代《光绪费县志》说:“翼山,县东北三十里,旧名义山,亦北山脉,临治水突起,山势颇长,西距阳口山十余里,为其左翼,因名。汉华县,莽曰翼阴,在此山东北。”翼山位于费县方城镇华城村(今属临沂市兰山区)西南10公里,汉代的华县位于翼山之阴。这也充分说明,华县的位置确实是在费县东北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