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三大颠覆性漏洞曝光!99%读者没发现的致命硬伤

诗佳网

《水浒传》三大颠覆性漏洞曝光!99%读者没发现的致命硬伤

都说《水浒传》是老祖宗的经典,可您敢信吗?我重读十遍愣是发现了三处‘反常识’硬伤!就说宋江那银子吧,跟变戏法似的随掏随有,按宋朝分量算,他揣十两银子比揣俩馒头还沉,难不成真有‘乾坤大挪移’?还有梁山到东京的‘瞬间移动’、呼延灼的‘穿越连环马’,每处都让我拍着大腿想:‘这要是放现在,怕是要被弹幕喷到删书。

一、宋江兜里的“魔法银子”:走哪儿掏哪儿的财富密码?

小时候看《水浒传》,最纳闷的就是宋江宋押司。这位哥哥简直是行走的“ATM机”,不管走到哪儿,遇见谁,袖子一撸就能掏出银子来。您说怪不怪?就说他在柴进庄上遇见武松那回吧,俩人喝了几顿酒,武松要回家看哥哥,宋江送他到路口,“便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第23回)。十两银子啊!按宋朝的度量衡,一两银子差不多有37克重,十两就是370克,快一斤了。您想想,揣着一斤重的银子在怀里,走路不晃得慌吗?

更绝的是在江州牢城,他见着李逵,眼瞅着黑旋风跟人家借钱赌钱耍无赖,宋江眼皮都没眨,直接“去身边取出十两银子,把与李逵”(第38回)。这十两刚给出去,转头请戴宗和李逵吃饭,又“便取出一锭银子,递与李逵,道:‘你将去赎来。’”您瞧瞧,这银子跟长在他身上似的,随用随取。要知道古代可没纸币,都是实打实的银锭子,就算宋江再有钱,总不能腰里缠着几十斤银子到处逛吧?别说走路了,骑马估计都得压得马鞍子往下坠。

我老家有句老话:“穷家富路,银子压兜。”老一辈人出远门,揣几两碎银子都得缝在贴身口袋里,生怕掉了。宋江倒好,动辄十两一锭,跟掏瓜子似的。后来我琢磨着,施耐庵老爷子许是写嗨了,光顾着突出宋江“仗义疏财”,忘了算算账。您想啊,梁山一百单八将,要是人人都跟宋江似的随时掏银子,那梁山泊怕不是得开个银矿?难怪有人打趣说:“宋江的袖子里,怕是藏着个聚宝盆吧!”

二、施耐庵的“地理课”短板:梁山泊到东京的“瞬间移动”?

读《水浒传》,越往后越觉得施耐庵老爷子的地理知识有点“迷糊”。就说梁山好汉招安那茬儿吧,朝廷使者从东京出发到梁山泊,按原著说“不数日,已到梁山泊”(第71回)。可您翻开地图看看,东京(今河南开封)到梁山泊(今山东济宁),直线距离都有两百多公里,搁古代全靠车马走官道,少说也得走个十天半月。就算使者骑的是千里马,一天跑一百里,也得四五天才能到,怎么就“不数日”了?

更离谱的是戴宗的“神行法”。第39回里,宋江在江州(今江西九江)题反诗被抓,戴宗要去东京给蔡京送信,“每日行五百里”。可江州到东京足有一千多里地,按这速度得走两天多。但原著里说“戴宗即日起程,于路上不敢怠慢,每日行五百里路程,径往东京去了。”结果呢?“不过数日,早到东京”。您算算账,就算走三天,每天五百里,也才一千五百里,可江州到东京实际距离差不多有一千八百里,这还差着三百里呢!难不成戴宗的神行甲马还带“超速”功能?

我记得杜甫有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归心似箭的急迫感,但人家好歹是诗里的夸张。可《水浒传》是小说,总得有点地理常识吧?后来我翻史料才知道,宋朝的官道虽然发达,但从江州到东京,正经走起来得绕过长江、淮河,没个十天半个月根本到不了。施耐庵许是为了剧情紧凑,就把路程“压缩”了,可苦了我们这些较真的读者,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犯嘀咕:“这是坐上古代版‘高铁’了?”

三、呼延灼的“穿越连环马”:宋朝真有这战术吗?

要说《水浒传》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还得是呼延灼的“连环马”。第55回,呼延灼带着三千连环马攻打梁山,“马带马甲,人披铁铠。马带甲,只露得四蹄悬地;人披铠,只露着一对眼睛。”这阵仗听起来挺厉害,可细琢磨一下,就觉得哪儿不对劲。

首先,连环马这战术,在正儿八经的宋史里压根没记载。宋朝打仗,骑兵确实是精锐,但把马用铁链子连起来冲锋,简直是兵家大忌。您想啊,一匹马摔倒了,一串马都得跟着栽跟头,这不是给敌人送人头吗?当年金国的“铁浮图”倒是重装骑兵,但也没听说过把马拴在一起的。施耐庵老爷子许是把评书里的桥段搬过来了,觉得这样写着威风,却没考虑实际作战的可行性。

更有意思的是,呼延灼用连环马打败梁山后,宋江愁得不行,后来汤隆说他表哥徐宁会使“钩镰枪”,能破连环马。于是梁山设计赚徐宁上山,“教使钩镰枪。山寨里应有的是粮食,军器自有作坊打造。不过半月之间,教成山寨五七百人”(第56回)。您听听,半个月就训练出五百人用钩镰枪破连环马,这效率比现代特种兵训练还高!要知道钩镰枪这兵器,讲究“钩、搂、带、挑”,没个一年半载根本练不熟,怎么可能半个月就上战场?

我老家有句俗语:“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可这磨的不是枪,是战术啊!施耐庵为了让剧情反转,硬是让呼延灼用了个“纸糊”的连环马,又让徐宁速成了钩镰枪队,虽然看得过瘾,可细究起来全是破绽。就像那句诗说的:“兵者,诡道也。”可再诡道,也得合乎常理不是?

结语:老祖宗的书,越读越有“烟火气”

说了这么多“漏洞”,其实心里头对《水浒传》的喜欢一点没少。您想啊,施耐庵老爷子几百年前写这书,没电脑没百度,全靠脑子琢磨,有点疏漏太正常了。再说了,要是真把银子重量、地理距离、战术细节都写得严丝合缝,那书就成了教科书,反倒没了趣味。

就像宋江的银子,虽然不符合常理,却写出了“及时雨”的仗义;戴宗的神行法,虽然路程算错了,却写出了江湖儿女的急迫;呼延灼的连环马,虽然战术离谱,却写出了梁山好汉的智勇。这些“漏洞”就像老家具上的划痕,看着碍眼,却透着一股子烟火气,让我们觉得这书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江湖。

现在再读《水浒传》,看见宋江掏银子就想乐,读到戴宗赶路就想算算账,瞧见连环马就想跟老爷子“抬抬杠”。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吧,不管过多少年,总能读出点新花样,品出点真滋味。您说呢?

《水浒传》三大颠覆性漏洞曝光!99%读者没发现的致命硬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