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李逵有诸多精彩片段,以下选取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元夜闹东京这三个片段进行评论:
江州劫法场
• 片段概述:宋江因题写反诗被判处斩首,行刑当日,李逵第一个跳出来,“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逢人便砍,勇猛无比,在他的带动下,梁山好汉们里应外合,最终成功劫法场救出宋江和戴宗。
• 精彩之处
• 凸显性格:充分展现了李逵的勇猛无畏和对宋江的忠诚。他完全不顾自身安危,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这种舍生忘死的行为体现出他性格中最质朴、最纯粹的一面。
• 场面描写: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将劫法场的紧张、激烈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李逵的出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法场的秩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震撼场景。
• 情节推动:此片段是梁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得宋江彻底与朝廷决裂,坚定地走上梁山。同时也让梁山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众多好汉齐聚一堂,为后续梁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局限性:李逵在劫法场过程中滥杀无辜,他的板斧之下有很多是普通的士兵和百姓,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反映出他性格中鲁莽、残忍的一面,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暴力正义性的思考。
沂岭杀四虎
• 片段概述:李逵回家接母亲上梁山享福,途中母亲口渴,李逵去找水,回来后发现母亲被老虎吃掉,悲愤交加的李逵怒杀一窝四只老虎。“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
• 精彩之处
• 个人英雄主义:这一场景将李逵的勇猛推向了极致。面对凶猛的老虎,他没有丝毫畏惧,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单枪匹马地杀死了四只老虎,成为了打虎英雄。这种英雄壮举让他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更加高大。
• 情感表达:李逵杀虎的动机源于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母亲的惨死让他痛不欲生,从而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愤怒和力量。这种因亲情引发的复仇情节,使李逵的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看到了他铁血外表下温柔的一面。
• 对比衬托:与武松打虎相比,武松打虎是在醉酒的情况下,且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才将老虎打死;而李逵杀虎则是在清醒状态下,主动出击,更加干脆利落。通过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李逵的勇猛和果断。
• 局限性:从另一个角度看,李逵虽然为母亲报了仇,但他在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凭借本能和蛮力,缺乏一些智谋。这也反映出他性格中过于冲动、缺乏思考的缺陷。
元夜闹东京
• 片段概述:宋江等人到东京观灯,想通过李师师的关系向宋徽宗传达招安之意。李逵却误以为宋江等人为了招安去见李师师有不轨行为,于是大闹起来,不仅打翻了桌子,还放火烧了房子。后来在和梁山众人返回途中,又因为燕青赌输了钱而与杨太尉发生冲突,再次大打出手。
• 精彩之处
• 性格冲突:此片段集中展现了李逵对招安的不满和他叛逆的性格。他不理解宋江等人招安的意图,认为这是对梁山兄弟的背叛,因此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这种性格冲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戏剧性。
• 市井生活描绘:作者通过描写李逵在东京的种种行为,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东京的市井风貌和社会百态。从繁华的街道到热闹的酒楼,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都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呈现,让读者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 喜剧效果:李逵的鲁莽和天真在这个片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引发了不少笑话,为紧张的情节增添了一些轻松幽默的氛围。例如他对李师师的误解和大闹酒楼的场景,都让人忍俊不禁。
• 局限性:李逵的大闹东京虽然表现出他的反抗精神,但也给梁山的招安计划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他的冲动行为使得梁山与朝廷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反映出他缺乏大局观,只考虑个人感受而不顾全整体利益的缺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