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报道猜测中国正在大连制造第四艘核动力航母,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在2025年9月25日,国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球时报》记者提及此事,向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提出相关问题,对此,张晓刚表示,他不掌握具体情况,但强调了中国航母建设的整体原则:始终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装备技术发展的实际,稳步推进相关工作。
从第一艘自主研制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到排水量更大的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中国海军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令全球瞩目,而大连,作为中国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一直以来被外界视为中国航母建造的“诞生地”之一,因此,外媒的这一猜测并非空穴来风。
有分析称,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诸多设计已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创新,推测下一步可能会正式迈入“核动力时代”,而核动力航母作为现代化海军中最复杂、最尖端的装备,反映着一个国家军事科技的整体实力,这无疑是国际社会目光紧盯的焦点之一。
不过,面对这一报道,张晓刚并未透露更多细节,他表明当前无掌握的具体信息,同时重申,中国坚持合理且科学地开展武器装备建设,这一原则始终贯穿航母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回复与中国针对航母议题的以往言论一脉相承,显示出一贯稳健且明确的态度。
虽然张晓刚的发言没有正面给出答案,但近年来中国航母建设的确经历了一场关键的跨越,作为后起之秀,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无论从工程进度、制造工艺,还是海军整体战略布局来看,都体现出极高效率。
一些军事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第三艘航母的问世标志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创新上来看,它采用了完全自主研发的电磁弹射装置,这项技术代表了中国已经具备跻身世界先进航母体系的能力,而如果进一步研究核动力系统并实现突破,无疑将是一场更高水平的征程。
但是,中国的态度始终非常明确:航母的发展不是为了和任何国家争高低,更不是要制造所谓的军事对抗,正如张晓刚指出的,国家需求始终是指导航母计划的关键出发点,而这种发展战略也强调了中国正在努力确保对海岸线和关键利益区域的有效维护。
对问题的直接规避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国际上一些声音将这一表态视作中国对核动力航母议题的刻意低调处理,而军事专家则更倾向于认为,这体现出中国对关键军事装备项目的高度保密性。
从现有的公开资料看,核动力航母的建造对所有国家而言都具有高度挑战性,涉及多项尖端工程技术以及系统性的组织能力,即便技术上有可能实现,舰载机的适配、新能源的应用以及航母编队体系的优化,都会构成巨大的考验。
有观察者指出,中国近年来不断推动技术革新,核动力航母并非一道遥不可及的难关,尽管外媒普遍倾向于拿“时间表”与中国政府话语进行对比,但实际上,低调、务实和按需推进始终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基本定调。
对中国来说,航母建设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战略能力的全面体现,因此,不论是外界传闻中的“第四艘”,还是后续发展,背后必然凝聚的,是中国对国防安全的长远考量
当天发布会上,张晓刚在回应记者提问时的冷静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在航母发展上的态度:我们不寻求炫耀,也不追求高调曝光,而是基于本国安全与技术发展潜力,合理规划未来。
换一个角度看,外媒的频频关注也从侧面说明,中国的迅速成长已引发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在以航母为标志的大型海上装备领域,中国从起初的外界轻视到如今广受关注,恰恰说明了近十年的巨大进步
张晓刚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国防现代化,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标志性“核动力航母”的时代,或许将记载新的历史章节,国防实力的进步,是原则坚守的结果,而非对任何外部竞争的回应。
参考资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