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电视采写-教学课件

诗佳网

新闻记者最基本的活动和工作就是采访,

没有采访就不可能有新闻的素材,没有素

材就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也

是新闻工作中的最基本元素,从字面的理

解看采访是“采”和“访”。“采”应该

是指采集,也就是采集新闻的素材。为什

么要强调“访”?“访”是采的基础,访

总是与问和谈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访就

必须要问,要谈,没有问和谈就不可能有

交流,没有经过交流的内容就可能是干巴

巴的,文章也就不会精彩,所以采和访是

互相依托的。

第五讲广播电视采访时的“问

采访当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

提问提问的技巧也是千差万别、

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技巧,技巧从规律性的角度来讲,

我们还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方面。

采访技巧

第一个是要看对象,不同的人,我们有不同的

技巧。对待善谈的人,我们有善谈的技巧。对

待不善谈的人,我们有不善谈的方式。对于当

事人处于高兴的状态,我们有高兴的状态,处

于他讲掩盖事实的时候,我们有掩盖事实的状

态。所以我们采访的时候,一定要看对象,不

能千篇一律,不能千人一面,不能一个问题问

到底,不管什么人,你感想如何,你感受如何,

你体会如何,这么简单。要看对象,对象最高

兴的,最不喜欢的,最痛处,最隐处,我们都

要掌握,这样才能问到点子上。

第二提问的技巧是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表

及里,由此及彼,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处说到

远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这样才能把问题

的根本、本质探讨出来。

采访技巧

第三个技巧就是题目要具体,不要太宏

观、太笼统。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有一

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采访****总

理,当时****任总理,问题问得非常

好,“朱总理,您上任、就任以来,最

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事情是

什么,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不满意

的事情是什么”

第五个技巧,要讲究提问的方式。在这个问题

上,我们的记者一定要注意,我们跟采访对象

是平等的。面对国家领导人,我们是平等的;

面对一个罪犯,在采访罪犯的时候我们跟他也

是平等的。我们有的时候,采访犯人就跟办案

人员审犯人一样,这不行。面对要人,政府要

员,我们采访的时候,是从低往上看,仰视的

态度也不行。所以我们跟采访对象,要平视采

访对象,既不要仰视采访对象,也不要俯视采

访对象,我们要平视采访对象,讲究提问的方

式。采访的时候,记者的主动权应该在你手里,

不要把你采访的主动权让给对方,让别人掌握

你,这就不对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讲采访

的技巧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在日常工作

当中,我们自己还会从工作当中、实际当中去

总结。

·问在采访中的意义

1、提供新闻者与采访新闻者的出发点是有区

别的。新闻提供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千

行百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其提供新闻接

受采访的心态也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除了

代表党和国家的新闻发言人以党和国家的利益

为出发点之外,其他都难免会以本单位或本系

统或本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会以满足媒体

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趋利避害是其基本原则。

新闻提供者与采访者目的上的差异,决定了记

者不可只用耳朵而不用嘴巴。问不问,会不会

问,不仅是一个能否抓到新闻的问题。

采访对象看问题的角度与记者的角度不

一样。排除有意隐瞒真相和制造假新闻

的情况,被采访者与采访者看问题的角

度也是大不相同的。采访对象往往习惯

于从自己的职业角度来看问题,记者却

要从新闻的角度(记者的职业角度)看

问题,二者角度的差异决定了记者不可

只记不问,否则就无法写出新闻稿。只

有从新闻的角度审视其所谈,提问引导,

才能问出新闻,写出新闻。

“雾”中问“北”,问出针对性:新闻是要求

讲事实的,事实是否清楚,不能道听途说,毛

泽东在延安时就针对一些记者没有深入生活,

而道听途说写文章进行过批评。没有掌握第一

手的素材,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活的原汁原

味,而且可能会与事实相背,很多假新闻就是

因为没有采访而出现的。某些企业对外宣传时

就有不讲事实的现象,你必须去问、去访,否

则你不可能真正的了解事实,或者无法发现事

实的真相。(以柳州市罐头食品厂为例)。

“假、大、空、废”的新闻是怎么来的。(相

声,环江)

“虚”中问实,问出典型性:没有采访就

没有细节,没有细节的新闻,很难引起

人们的注意,稿件的质量就不会高。有

时细节可以成为一条好新闻的主题。

(以《郊区农民卖采难》为例。

采访中如何提问

提问的基本要求

开放式与闭合式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彻尔把采访提问归纳为

开放式与闭合式两大类。

开放是问题范围很大,可以长篇大论回答。比

如问一个田径运动员:“你对这届运动会有什

么看法?”这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运动员回

答这一问题有相当大的余地,甚至可以做长篇

的谈话。反之,如果问这位运动员:“你对新

落成的体育场跑道印象如何?”这就是一个闭

合式的问题。运动员职能明确、间断地答复,

或者说“适于快跑”,或者说“妨碍快跑”,

或者说“这是第一流的跑道”等。曼彻尔指出:

记者在采访当中,通常总是以开放式问题作为

采访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样,被采访对象才能

张口说话,在回答问题时,不受拘束,可以轻

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不是绝对的,可以

互相转换。有个美国记者去调查“黑人在就业

上是否受歧视”。她向许多黑人提出了一个闭

合式的问题:“你有没有受到过歧视?”回答

总是说“没有”。而谈到具体事情时,又证实

他们受到歧视。这位女记者哀叹:“黑人不说

真话。”

主编提醒她:可能是你提问的方式不对。你问

别人是不是收过歧视,这就非要别人回答受过,

或者是没有受过。不要这么单刀直入。可以问

他们:和他们具有同等资历的白人,是不是比

他们提升得快?和他们同样工作的白人,工资

是否拿得比他们多?如果他们是白人,现在可

能在做什么工作?有没有黑人有工作能力却找

1992年,谢军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荣获冠

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二天早晨半

小时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报道

了这个消息并播发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录

音。本来,在消息传来的同时便能听到

谢军的现场回答是令人兴奋的,但听下

去后便如同吞了一口夹生饭似的难以下

咽。下面是问答的大意:

“喂,谢军,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紧张比赛,

我想你一定是累了吧?(问了一个没有必要问

的问题,结果记者啰嗦了一大串,谢军用“对”

一个字就结束了问答。)记者还嫌不够,又继

续啰嗦:“但我想你一定是又累又兴奋吧,你

现在的心情是不是这样?”谢军还能怎么回答

呢?只能淡淡地应一句:“是的。”(到此为

止记者什么也没问出来,谢军什么也没说,听

众什么信息也没得到,而时间已过去一分钟。

考虑到采访时被安排在早晨半小时的黄金时段,

而整个电话采访才不到两分钟,这种无谓的问

题就更难原谅。)紧接着便出现那个在中国新

闻界采访中随处可闻的提问:“……这次获胜

你有什么感想”……珍贵的两分钟过去了,听

美国记者沃尔特·安德森采访曾经担任20世

纪福克斯公司制片总裁(好莱坞历史上

首位女总裁)谢里·兰辛时,在略微寒暄

后问道:“谢里,你是怎么对待错误

的?”“你愿意和我讨论你生活中最大

的失望吗?”安德森继续问。在安德森

将要离开时,他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害怕失败吗?”

采访时机的选择

1、钱伟长的批评1987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

在看了电视转播的全国铁人三项运动比赛实况

后,写信批评电视记者的采访时机不当。

信中指出,参赛的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艰辛奋进

的途中,竟有一些新闻记者伸着话筒,有的坐

在汽车里,有的走在路上,追随运动员“采

访”,问些“你有小孩么,是男孩还是女

孩?”“你有多少岁了?……在什么单位工

作?”“你爱人对你参加比赛是什么态度?”

等等无关紧要的问题,使气喘吁吁的运动员苦

于应付,受到干扰,并且破坏了运动行径的秩

序。但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立刻又有一群记者

伸着话筒围了过来,使运动员不得不停住,上

气不接下气地答问。按理说,在长跑40公里后

鲍勃·福尔斯曼说过这样一句话:“笔头功

夫差劲一点,照样可以当个出色的记者;

可是如果不会采访,那就休想当个好记

者。

采访计划,一般应该包括:

采访对象。就是说你要采访哪些人。你采

访某一位先进人物的事迹。这一先进人

物就是你的采访对象。他周围的人,他

的亲友,他的领导,也可能是应当是你

的采访的对象。采访对象确定错了,或

漏掉了,都会对采访带来损失。

如果采访对象比较多的话,再拟定采访提纲时还

应该考虑采访顺序。顺序的安排,一是要有利

新闻素材的挖掘。如你去采访一位先进作者

的事迹,但这位先进作者又不善言谈,那么,

你就应当先去访问那些对他的先进事迹比较了

解的同志,然后再去访问他本人,以便用已经

采访的但不甚详细的材料去启发和引导他谈话。

二是要有利于缩短采访忙人的时间。像领导干

部、科学家、学者、演员之类,一般是比较忙

的,找他们的人也很多。因此,你如果要从他

们那里获取新闻素材,最好先从其它有关的人

当中去采访,然后再访问他们。这样做,那些

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材料,就不用他们来提

供了。要他们提供的,仅仅是非他们不可的。

采访计划,一般应该包括

第二,采访内容。你要根据报道意图和已

经掌握的新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

体内容,即谈话的题目。题目要尽可能

多些,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有些可

能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能如愿以偿,

但仍应该列入。提出设想并不是搞“先

验论”,因为它是以已有的新闻线索为

根据的,而且它不是什么定论,是可以

修改的。

练习

点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