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72岁退休女教授硬核科普物理,如何看待90后女博士后称「科研不应攀比论文数?
中文环境的科技体系是国家成就的制高点,必须建立中文论文体系一些高校毕业或国企评职称、经费、申请课题,论文是很重要的考核标准。大部分高校里发表SCI论文是一名博士毕业生的硬性条件,也涉及到一些利益分配(1)。一些国外出版社正是看到了中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这个“财富密码”,投其所好,大量“野鸡期刊”每年从中国赚取高额利润!
有一家Clinical Pathology的出版社竟然创办了400多本期刊,每年能从中国赚走近亿人民币,随便点开其网站上的电子刊物,发现论文中大部分都来自中国。这些野鸡期刊就是靠收费发论文,只要愿意给版面费,也几乎是来稿不拒;同时也催生了国内一些论文掮客,专门从事论文蝇营狗苟的事,赚得不亦乐乎,每年从中国拿走亿计的美元!

这些钱最后大多也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出,都会以“科研经费”的形式报销。而想要能有更多的科研经费,那么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就不能少,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而这些钱本应该投资到国内研发或实业的钱却被这些野鸡期刊拿走了。这种收钱就发表的野鸡期刊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发展永远不变的真理。科研成果出来了,写篇论文总结一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总结,所以发表论文没有错,错就是为何一定要求到外文期刊上发表!中国还缺乏高质量的中文论文体系中国期刊与国际权威期刊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刊号管得严导致中文期刊的数量少,学术期刊数量和经济的增长不同步的;国内期刊审稿慢,除了学术审核外,还有其他审核,如果内容涉及敏感话题,可能导致被处罚甚至停刊;缺少高水平的审稿人员,导致论文质量差;国内期刊的权威性影响力不够,只有在国内检索查阅,还没扩展到世界。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国内自己人都不认可国内期刊,只有用英文写论文发表到国外期刊上才能达到目的。论文用英文编写发表可以浑水摸鱼逃脱监管以英文为代表的各表音文字用字母记录发音相对容易,这样导致大量新词的生成和外来词汇更容易进入英文体系(2),没有封装性导致词汇量不受节制的暴增,文字和含义的关联性较弱,望文识义能力不强。在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专业领域里各有一套和生活词汇完全不一样的词汇(3),不知其来源,自成体系,互不来往,这样导致专业知识让用字母文字来传承和交流变得越发困难,不同专业的人所掌握的专业词汇有很大区别,很难深入交流,一个个庞大术语词汇生生的把生活用语割裂开来,知识只掌握在少数的专业人员手里。所以论文用英文发表在国外野鸡期刊上很容易被通过,民众也因为大量的生词看不懂专业科技文档,而缺少对英文论文监管和举报。中国也能发展创造科技,英文更不是通用学术语言但也有一个领域例外!全球电力系统尤其在电力特高压领域的相关论文只有在中国发表,而且全都是用中文,国内有十几种期刊为电力相关的论文提供了广大的平台(4)。没有用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因为该领域里中国标准就是世界标准,所有的新技术委员会委员全都是中国人,所有相关技术和产品设备都在中国,国外都没专业人才评审这些电力领域内论文。电力系统领域证明中国完全可以建立中文论文体系,英文更不是通用学术语言:在欧洲一开始学术文章用拉丁文编写,之后用法文,后来才用英文,并延续到现在扩展到全球。这背后就是国家实力,科技力量的体现。现在中国的科技力量和美国比也不逊色。基建,量子科技,超级计算机,超级材料,航空航天,原子钟,北斗系统,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完全独立自主,甚至已有领先。是时候建立在所有领域建立中国自己的论文体系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来缩小中文期刊和国际权威期刊的差距。比如:每个大学牵头创建各擅长领域内的学报、期刊;加强加快与海外大学交流,面向海外应聘高质量的评审专家,提高论文数量和质量等。中国的学者们每年要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几十万篇论文,如果都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被野鸡期刊拿走的科研经费,而且可以让论文纳入自己的监控系统,让发表论文更贴近科研,在中国有强大的互联网监管,造假论文将无处遁逃。广大科研工作者也必将更加努力投入工作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知识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都是建立在频繁的交流、学习、贸易之上的。有人担心这种做法会不会导致中国科技走向封闭。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中国的开放战略是国家基本国策。论文用中文发表,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英文期刊和英文论文,优秀的论文并不会因为非英文编写而埋没。爱因斯坦识破惊天的五篇论文最开始也不是英文写的,而是德文。尤其现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也非常先进,用中文编写的论文被人翻译、识别和索引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老子的道德经也不是英文发表的,不也能在世界传播么建立起中文的论文系统百利而无一害:在加强中国的话语权,构建科技安全性,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将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加强中文论文体系的建设,首先重要论文必须中文编写和发表,在毕业,升职,加薪,科研费用等方面优先考虑,逐渐减少英文论文编写和发表。#科研# #论文# #科技# #中国科技# #期刊#扩展描述说明(1)论文也涉及到一些利益分配:一般高校的科研奖励大概是三四区的SCI文章奖励1万块/篇,二区以上的一般在3到6万/篇,top期刊的奖励另外来算。如果有5篇的话,从科研奖励上来算,这个奖励能达到50万左右。发表一篇SCI能保证毕业,发表两篇能保证找到工作,发表三篇保证找到好工作。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而且其中还有一篇顶级期刊,那么在就业层面基本上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抢着要的状态,甚至还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看启动费。除了这些科研奖励外,SCI论文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奖项和科研项目带来的隐形福利,这些福利是长期的也是永久的,往往会让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圈扬名立威,基本上能带来数百万的价值。(2) (英文)词汇数量不断膨胀:英语新词增长速度约为每年1万个,让英语变得越来越臃肿,来源于出现的新事物或其它语言中引入词汇,比如从中文引入的fengshui风水、kongfu功夫、tuhao土豪等,从日语引入的ninja忍者、Okuni艺伎、Sumo相扑,英文单词已经超过一百多万,而且还在持续高速增长。英文,已踏上词汇增长不归路,要么借鉴汉字思想,要么消亡;而中文则以不变应万变!(3) 在专业领域里各有一套和生活词汇完全不一样的词汇:英语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入侵史或入侵史,大部分时间里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都不说同一种语言,所以英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这就是英语词汇间关系为何如此混乱的原因。比如:lung(肺),inflammation(炎) ,pneumonia(肺炎)却是与肺和炎都无关联的词,tooth(牙齿),doctor(医生) ,dentist(牙医)却是另外一来源的词。几百年后的英语最可能的结果是:因词汇过于繁杂、庞大而被放弃,仅在计算机等少数领域内发挥作用。(4)为电力相关的论文提供了广大的平台:《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高电压技术》,《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机与控制学报》,《电工电能新技术》,《高压电器》,《南方电网技术》,《电力建设》,《中国电力》,《电网与清洁能源》,《电源学报》,《储能科学与技术》,《电池》,《现代电力》等二十几种期刊。————结束————
华科的能源动力专业是王牌吗?
是的。
华中科技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华中理工大学前身为1952年筹办的华中工学院,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为德中双方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85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1952年12月创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1960年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国宝级院士实力排名?
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2、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3、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4、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5、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6、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7、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8、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9、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0、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现任十大顶级院士?
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2、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3、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4、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5、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6、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7、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8、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9、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0、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同济大学?
两校都是中国一流的985高校,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但显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内知名度、认可度都是极高的!
两校地理位置对比同济大学位于中国经济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上海经济发达,是中国华东地区的重要城市,同济大学也是仅次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上海第三大高校,上海教育资源非常强势,毕业生薪酬待遇较高,一直以来都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毕业学子前来奋斗,在沪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合肥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著名的旅游城市,华东地区的重要经济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合肥唯一的985高校!两校优势学科对比两校均为中国985工程建设高校,中国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济大学双一流学科: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8个)同济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以上学科有12个,其中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被评为A+,设计学被评为A,具体可见下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一流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11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7个A+学科,3个A学科,A-以上学科有15个,具体可见下图!两校历史起源与办学规模对比同济大学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2000年4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并复办医学院。本科专业82个,硕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45个,博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3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同济大学院士数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 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17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院士数量62人!两校综合排名对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1年校友会榜单排名全国第9位,在软科排名全国第7位!同济大学2021年校友会排名位居全国第21位,软科排名位居全国第16位。两校录取分数线对比以2021年湖南省高考录取为例,同济大学普通物理类最低分为647分,排名1576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类普通类最低分661分,排名全省理科第661位!
录取分数线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于同济大学!
总结
同济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是中国一流的985高校,同济大学作为工科类院校、土木、建筑等专业是非常强悍的,甚至可以比肩清华的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理科类名校,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在世界上都非常知名,从层次上是高于同济大学的,但无论考上哪一所高校,都有非常美好的前途!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