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用地优先协调,422个教育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图为学生在宽敞的足球场上踢球。
历届县领导高度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图为天等县委书记吴强在观摩课改均衡工作成果展览。
成立广西首家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直接受益人数近13万人次。图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讲师在与学生、家长交流。
在群众家门口办优质学校,让每一个山区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图为边远山村的三寿小学。
倡导“一校一品”,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多元化办学、多格局育人。图为县城南小学学生在下象棋。
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天等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明显缩小。图为山区学校的孩子在老师指点下进行科技小实验。
天等县恒丰希望小学校园全景
以“有效教育,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教学改革。图为在县城体育馆举行的课改成果展示课盛况。
随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天等教育社会满意度不断攀升。图为边远山区的小学生在学习书法。
核心提示
崇左市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几年来先后荣获“中国指天椒之乡”“中国苦丁茶生产基地”“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打榔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近年来,该县以“治贫先治愚”为指导思想,弘扬“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的天等精神,以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契机,积极推进教育政策优先出台、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协调、教育困难优先解决 “四个优先”,形成了均衡教育的“天等经验”,开创了贫困县教育新路,也有效破解了困扰该县多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难题。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达96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学81所)、教学点100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4.4586万人,教职工2405人。近5年来,该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3%,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5年稳居崇左市前列,万人高考考生数连续5年排全市第一,一本、二本上线率排全市前列。
经验一
科学布局
“好学校”办在群众家门口
天等县地处大石山区,由于特殊的地域因素,造成了义务教育校点多、基础弱、差异大。
但是天等县把抓好学校布局规划当作端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碗水的关键,政府在充分征求学校、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率先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天等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优化县、乡(镇)、村三级布点,构建符合天等县义务教育“大均衡”的办学格局。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在群众家门口办优质学校,每个乡(镇)设置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邻近行政村在人口相对集中村设置1所小学,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方便入学。
大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展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全面改薄”、农村初中工程等教育项目建设。自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6亿多元,征地320亩在县城新建3所学校,迁建2所地质灾害学校,实施教育工程项目422个,改扩建校舍面积达到18.9万多平方米,新建或维修一批学校围墙、挡土墙、校门、校道等基础设施。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文化等工程建设,配齐配足教学器材,完善学校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功能室,村小学原来的粉笔、黑板全部换成了触摸显示屏,教学点也使用多媒体教学。
经验二
创新教学
“好课堂”提升全体教师素质
几年来,天等县以“有效教育,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教学改革,先后在县城体育馆举办“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暨高效课改培训会”“有效教育,高效课堂”课改阶段性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全县所有教师在家门口就可以学习到高效课堂模式、学科工作坊等新课改的理念及内容。
同时,协同广西师范学院实施“有效教育,高效课堂”课改能力提升工程,在全县中小学校中选定11所“课改基地学校”, 举行全县中小学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以点带面,通过一批精品课堂、品牌课堂来带动全县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带动全县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新课改改变了广大天等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他们从以前的滔滔不绝式灌输教育法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学改革成就了一批名师。其中,蒙万里等教师获评为“广西基础教育领航名校长工程”培养对象,梁向东等53名教师分别获国家级、区级和市级的优质赛课一等奖,6名校长被评为“崇左市骨干校长”,100多名教师被评为“崇左市学科带头人”,30名教师被评为“崇左市教坛明星”。
经验三
机会均等
“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
“让‘该上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让‘想上的’孩子都有学校上,让‘能上的’孩子都上得起学。”基于这一理念,近年来天等县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保障各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三残”儿童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确保“基础教育人人享、教育机会人人有”。
天等县有13.6万人外出务工,全县有近2万名留守儿童。近年来,该县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三残”适龄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办法(试行)》《天等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方案》。2014年1月27日,全县中小学校统一部署,召开有5万多人参加的家长会暨家庭教育培训会,拉开了家庭教育进学校、进村屯、进企业、进机关的序幕。
天等县还成立了广西首家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014年以来,全县开展“大榕树讲堂”家庭教育指导“四进”宣讲活动330多场,直接受益人数近13万人次。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
与此同时,该县中小学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办法来保障弱势学生平等入学、安心学习、快乐成长。如民族小学开展的“爱心妈妈”心理辅导活动、城南小学开展的“微愿望”活动等已成为各中小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活动。出版《中小学生安全四护指南》,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关心、呵护留守儿童。
经验四
全社会念好“教育扶贫经”
为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几年来,天等县不断完善教育惠民政策,精准施策,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完整、优质的教育,实施“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交通补助等政策。
仅2013年以来,天等县就发放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金7568.2万元,受益学生近13.29万人次;发放营养改善补助金6883.24万元,受益学生达1.14万人次;发放交通补助费122.18万元,有3.5万多名寄宿生获得补助。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如进结镇高州村教育基金会2012年成立以来,共筹集到22万元善款资助该村400多名贫困学生;驮堪乡独山村良新屯奖励读书基金会每年奖励140名贫困学生。教育扶贫之果惠及天等千万个家庭。
天等县教育扶贫成效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好评。2016年1月21日,天等县教育局局长闭伟文在全区教育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上代表全区教育系统作经验介绍。《天等县多措并举增强留守儿童帮扶力度》典型经验在2016年全区脱贫摘帽推进大会上作为会议交流材料得到推广。
经验五
特色办学
质量唱响“学在天等”品牌
天等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狠抓内部管理,以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一校一品”,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多元化办学,多格局育人。
2014年“姚基金” 篮球季落户天等,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校篮球教学水平的提升。连续3年,天等县恒丰希望小学、把荷中心小学、东平中心小学先后获得“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全国联赛冠军。
5年来,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3%。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5年稳居崇左市前列;连续5年,天等县万人高考考生数排全市第一,一本、二本上线率排全市前列。随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天等教育社会满意度不断攀升,近年来,全县出现了“回流”就学潮,“回流”学生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回流”学生421人、2014年“回流”学生825人、2015年“回流”学生1459人、2016年“回流”学生1603人。
天等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基本均衡,乡镇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县13所农村初中学校有5所在校生超过1000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校点调匀、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调高”的目标,满足了广大山区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校”的愿望。“大班额”“大通铺”“择校热”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如今,全县“好学校”越来越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奢望,一些家长“选择重点学校”的观念正逐渐淡化,从以前的“很担心”到现在的“很放心”,“学在天等”的教育品牌正进一步唱响。
(本版图文由天等县委宣传部统筹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