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土排名,《完全大学指南》和《每日邮报》你更pick哪个?
选校时最怕“两张榜单打架”。
刚刷完2026英国大学排名,有人发现:帝国理工在《每日邮报》里三连冠,却在CUG里悄悄掉档;杜伦、埃克塞特在CUG里一路狂飙,可《每日邮报》压根没给它们进前十。
到底信谁?
一句话:想搞学术,先翻CUG;想搞钱,先翻《每日邮报》。
CUG的调调像老教授,把入学门槛、研究经费、师生比算得明明白白。
剑桥、牛津、LSE、圣安稳居前四,不意外;意外的是杜伦、约克蹿得飞快,像偷偷补课的学霸。
帝国理工、UCL、爱丁堡反而往后缩,像极了考试前夜还在改论文的研究生。
专业表更细,七十多个学科拆开比,拉夫堡的运动学、邓迪的传媒,都能一眼找到“偏科战神”。
《每日邮报》像职场老大哥,开口就问:毕业能不能拿高薪?
帝国理工毕业生平均起薪3.7万英镑,直接封神。
牛津、剑桥照样霸榜,但LSE虽然国际生少了,学费却涨了两千多万镑,市场认账。
思克莱德冲到第六,性价比标签贴得死死的,像突然打折的宝藏球鞋。
华威、布里斯托、巴斯、圣安也稳,说明“好读又好赚”的学校真不多。
两榜单掐架,其实给了一条活路:别只看总榜,盯专业。
想学运动科学,CUG告诉你拉夫堡吊打一票G5;想毕业就进高薪岗,《每日邮报》把帝国理工、LSE的薪资亮给你。
至于UCL、爱丁堡排名下滑?
可能是师生比被拉低,也可能是研究经费没跟上,反正不是世界末日。
最近英国大学的日子不算好过,国际生减少,学校忙着在Clearing里捡人,奖学金、降分、宿舍升级全上阵。
City StGeorge's刚合并完,医学+商科的新组合像刚出炉的联名款;布里斯托砸钱建AI超算,校园工地比图书馆还热闹。学生满意度成了新战场,谁把食堂Wi-Fi修好,谁就能在明年榜单里多蹦两个名次。
所以,别被排名绑架。想搞科研,拿CUG当地图;想搞钱,拿《每日邮报》当导航。再顺手看一眼专业小榜,查查食堂评价,算算机票钱,选校这事儿才算落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