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于北京琴书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北京琴书自打1951年正式定名,到今年正好是六十五周年,距2006年被确立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好十周年,同时也是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离开我们的第十个年头。因此,《琴情书韵润京华》专场展演的举行,既是对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的纪念,也为观众们送上了一场鼓曲艺术的文化盛宴。
在电影《有话好好说》中,关学曾先生配唱的北京琴书唱段曾风靡京城,使北京琴书成为京味儿文化的符号之一。
关学曾1922年生于北京,是“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也北京琴书的创始人。从艺多年,关老创作过200多个唱段,演唱过上千个段子,演出近2万场。他开创的北京琴书是北京特有的一个曲艺品种,自1951年定名以后,关学曾先生以他毕生的心血精心培育了这枝曲艺的奇葩。几十年的艺术生涯,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前线,还是工厂农村,无论是军营院校,还是社区街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北京琴书送到了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送到了每一个北京人的心里。
当天展演的节目,既有北京琴书的传统唱段,也有新创作的作品;既有职业演员表演,也有活跃在民间的业余演员亮相;既有跟随关先生多年的弟子,也有刚刚学唱北京琴书的一年级小学生。
关学曾先生生前对北京琴书的创新尤其重视,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比如《传家宝》、《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曹雪芹》等等,这些唱段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创新,怹与琴师吴长宝在唱词格式的创新与多种板式的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和成功的尝试。所以对于北京琴书的传承来说,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在专场演出中,西城区第一文化馆戏曲曲艺部的业务干部们在形式上进行了一种新尝试,他们创作的北京琴书情景剧《北京小吃赞》表演形式活泼,迎来阵阵掌声。
由于北京琴书地道和独特的北京味儿,对很多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影响,它的韵律、发音、说唱风格等特色被许多艺术家借鉴,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就是由作曲家姚明创作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专场演出中请出了一位特殊的演员,她就是关学曾先生的孙女关晓彤。关晓彤四岁从影,至今已经有《一仆二主》、《大丈夫》、《左耳》等众多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被称为“国民闺女”,深受观众喜爱。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之情,她特地赶到现场为大家献上《前门情思大碗茶》,表达对爷爷的怀念之情。
鼓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延续主要是靠师徒传承的模式,关学曾先生生前弟子众多,为了振兴鼓曲艺术,他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培养提携后进,为鼓曲事业倾尽心血。如今,他的学生们带着北京琴书走进社区、机关、学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艺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摄影 于志强
摄像 吴朝光
统筹 曹蕾 刘新岩
编辑 王敬波 郭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