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满湖蓝藻、飘着腥臭味的巢湖,如今成了大家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这片曾经的 “臭水湖”,还让当地渔民的生活翻了好几番,有人说 “穷光蛋” 都富了十倍。
谁也没想到曾经的巢湖:渔民的 “愁湖”
二十年前的巢湖,根本没人愿意靠近。
湖边的路又陡又难走,一到夏天,湖面就被蓝藻盖得严严实实,像铺了层绿色的脏绒毯。
对于靠湖吃饭的渔民来说,日子更是苦上加苦。
倪新德一家就是老巢湖渔民,四十多年前,他父亲从淮南寿县辗转来到巢湖,一家子挤在渔船上过日子。
夏天船上又闷又热,蚊虫能把人咬得睡不着;开渔的时候,渔船昼夜不停出航,一个多月都靠不了岸。
更难的是喝水,蓝藻多的时候,只能去湖中心打水,加明矾沉淀后才能用。
倪家老一辈因为常年漂泊,几乎没人识过字,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上岸读书,别再当渔民。
巢湖的转机,是从政府出手开始的。
2006 年合肥滨湖新区启动建设,2011 年巢湖市并入合肥,这片 “界湖” 成了合肥的 “内湖”,治理节奏一下快了起来。
从 2012 年起,合肥直接投了约 150 亿元,改造排水管网、建污水处理厂,还提高了出水标准,就是为了拦住脏水入湖。
入河的排污口也一一整治,农业上还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源头护着湖水。
除了这些,巢湖还搞了 “山水工程”2021 年 5 月启动的生态修复项目,47 个子项目花了约 109 亿元,修复了 950 平方千米的生态。
就说兆河庐南的矿山,以前采矿把山体挖得坑坑洼洼,2021 年 7 月开始修复后,74.94 公顷的土地又重新长出了绿植。
变样的巢湖,水清了,鸟多了
多年治理下来,巢湖的变化肉眼可见。
2024 年,巢湖全湖水质稳定在 Ⅳ 类,东半湖 1-9 月还达到了 Ⅲ 类,总磷浓度创下 2000 年以来最低。
蓝藻也少了很多,发生次数比之前少了 21 次,沿岸连续四年没再闻到蓝藻的臭味。
现在每到秋天,环巢湖大道还会变成马拉松赛道。
2024 年 11 月的合肥马拉松,上千名跑者沿着湖边奔跑,一边是清澈的湖水,一边是金黄的芦苇荡,不少跑者跑完还特意停下来拍照打卡。
生态好了,各种生物也回来了。
现在环巢湖有 826 种植物、59 种鱼类,鸟类比十年前多了 84 种,达到 311 种。
世界极危的黄胸鹀多次出现,“鸟中国宝” 东方白鹳从十年前的 3 只,变成了现在的超 1000 只。
2024 年底,还有 400 多只小天鹅飞到十八联圩湿地越冬,这片湿地的四期蓄洪项目也快完工了,既能蓄洪又能护生态。
巢湖变好了,渔民的日子也跟着变了。
2020 年巢湖开始十年禁渔,渔民们上交渔船,搬进了岸上的安置小区。
倪新德没闲着,瞅准巢湖生态旅游的机会,在湖边开了家茶社。
现在每天都有两三百个游客来喝茶歇脚,生意特别好。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湖边还多了不少拍婚纱照的新人。
2025 年 6 月,在南淝河入巢湖口,摄影师正对着一对新人拍照,远处是合肥滨湖的高楼天际线,近处是波光粼粼的湖水,新人笑着牵手走过草坪,画面特别温馨。
不光是倪新德,周边还有不少村民也尝到了甜头。
就像李大爷,以前就是个普通农民,看到游客多了,把自家房子收拾成农家乐,做巢湖特色菜。
一开始还担心没人来,没想到后来游客挤破门,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巢湖从 “臭水湖” 到网红地的转变,靠的是官方的大力治理,也离不开大家的努力。
它证明了生态好了,不仅家园变美,还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未来巢湖肯定会更好,也希望更多地方能学巢湖的经验,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
文章/花开富贵
臭水塘变身“聚宝盆”,年收入上万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