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核实稿件基本元素是否真实准确

诗佳网

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以及舆论场的稳定器,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承载着鲜明的导向、旗帜和引领使命,更肩负着保障新闻质量和出版安全的重任。面对每日涌入的大量新闻稿件、形形色色的差错,以及隐藏在来稿流程中的诸多风险,如何为这些稿件进行精准的“诊疗”、如何敏锐地揪出差错并确保党报的安全出版,成为了新闻编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报纸稿件的编稿过程中,遵循“四必看”“四必查”的原则,是新闻编辑们练就过硬本领、充当党报守关人的关键。其中,“四必看”包括:首先,要审视稿件的格式是否规范,这关系到稿件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其次,要仔细辨别新闻体裁,以确保稿件能够准确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再者,要关注署名是否恰当,这直接影响到稿件的归属和责任界定。通过这四方面的审视,新闻编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稿件的质量,为读者呈现更加精准、权威的新闻报道。

在融媒体时代,记者稿件往往采用“一稿双传”的方式,即一份供纸媒部门编辑,一份则传至新媒体部门,如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公众号等。这种双轨传播机制使得稿件的署名格式变得复杂。有时,由于粗心或传稿流程的不严谨,纸媒收到的来稿中会出现诸如“全媒体记者”或“客户端记者”等新媒体特有的署名,甚至出现文字与图片交织的问题,这些都给纸媒的编稿环节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目前,《河南日报》所刊登的媒体稿件,其署名已统一规范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XX”。

此外,在审阅新闻稿件时,标题的规范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标题作为新闻稿件的“点睛之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编辑在修改标题时,需仔细审核字词,确保无差错,同时也要关注标题与内容的契合度,避免出现文题不符或联系不紧密的情况。此外,标题的表述还需客观、真实、准确且精炼,尽量避免融入个人主观色彩。

(二)核实稿件基本元素是否真实准确

稿件的基本元素,诸如时间、人名、地名、机构名、文件名及文件内容、荣誉名称、数字和计量等,都是构成一篇稿件正文内容的关键元素。这些元素与新闻稿件的真实性紧密相连,任何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个稿件的真实性。因此,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基本元素进行认真核实,确保每一处都真实准确。

时间差错

时间差错是稿件中常见的错误之一,可能表现为日期错误、时间缺失或前后时间表述不一致等。例如,一篇9月8日交稿的稿件中,却出现了“9月9日,某会议召开”这样的时间表述错误。此外,“今天”“昨天”“明天”等相对时间词也应谨慎使用,最好明确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以避免与实际见报时间产生偏差。

数字差错

数字差错在稿件中也不鲜见,可能涉及数字单位使用不规范、数字大小写混淆等问题。编辑在审稿时需仔细核对每一个数字,确保其使用恰当、准确无误。同时,对于年末岁尾跨年时间段的稿子,“今年、去年、明年”等表述也要格外注意,避免因疏忽而产生时间上的歧义。

一般来说,在非直接引语和表示粮食产量等特定情境下,应使用国际单位。例如,在稿件中,“厘米”应规范表述为“公分”,“立方米”应表述为“方”或“立方”,“平方米”则应表述为“平”“平方”或“平米”。同时,在温度的表述上,需注意将“零下10摄氏度”准确书写为“零下10度”或“零下摄氏10度”。此外,在表达数量减少、缩小、降低或下降时,应使用百分数、分数或“几成”来准确描述,避免使用倍数。

与投资金额、基金、年增收等涉及钱数的数据相结合时,务必不要遗漏“元”这一单位。同样,与人数相关的数据也需注意添加“人”“名”“人次”等表述,如“10万元”“20万余元”“1000人”“600万人次”“上万名”等。需特别留意的是,某些数字如“万”“亿”等单位若遗漏,可能会导致前后意思的显著差异。例如,“该市核桃种植面积达15亩之多”和“某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万余人,其中惠及我省1600人”这两句中,“15”和“1600”这两处数字的后面都漏掉了“万”字,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疏忽。

此外,对于常识性的数字,如全国的省区市数量、河南的省辖市数量等,编辑应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在审稿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并纠正相关错误。同时,在处理约数时也需注意表达的准确性,避免将具体数与约数混淆,如避免使用“82多人”这样的不准确表述。

抽象与具体的数量表述不宜混用。在某篇稿件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表述:“认真梳理一批全省在谈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和拟重点招商项目463个。”这里,“一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463个”则是具体的数字。由于两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导致数据表述显得模糊。经过与记者的沟通,我们最终删除了“463个”这个具体数字,以避免混淆。

此外,在处理数字时,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保列举的数字前后对应。在稿件中,我们经常遇到百分数、百分点、占比等数字表述,这些数据往往反映了某一方面的成绩或变化。然而,由于数据较多,加上记者的疏忽,有时会出现前后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因此,编辑在审稿时必须细心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对于庞大的数字,我们需要格外小心。这些数字可能存在陷阱,需要我们仔细思考、深入调查和精确计算。例如,某篇稿件中提到我省西瓜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这个数据虽然看似简单,但我们需要仔细核实,避免引发误解。

最后,在处理人名、地名、机构、单位名称等表述时,我们也需谨慎对待。这些表述可能存在形近字或音近字差错,我们需要仔细辨别,确保表述的准确性。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避免因疏忽而导致的表述差错,以维护稿件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另外,稿件中还存在人名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例如,一篇稿件中可能前文提到的是“孟祥乐”,而后文又变成了“孟祥东”,这种变化让人感到困惑。对于长篇稿件,编辑需仔细比对人名的使用。

(2)地名使用不规范

地名差错在稿件中屡见不鲜,这主要归因于地名的表述不统一。例如,“某县某乡某村”的表述往往不够精准,因为许多地方的村庄都使用“张庄”“李庄”“王庄”等地名,这给准确区分带来了挑战。因此,在稿件中需要更加细致地定位具体地点。

(3)机构与单位名称混淆

在处理机构或单位名称时,常见的错误是将机构改革后的新名称误写为旧名称。例如,“生态环境部”可能被误写为“环保部”,“农业农村部”可能被误写为“农业部”。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名称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如涉及党委系统的部门在表述时“委”字不可省略。

(4)事实类差错

除了上述提到的地名和机构名称差错外,还有其他事实类差错需要注意。这包括文件名称及内容、会议名称、活动名称以及获奖荣誉名称等新闻事实的准确表述。这些差错可能影响稿件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需要编辑在审稿时格外小心。

文件名称在稿件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如错别字、名称不完整或排序混乱等。同时,文件名称与文件内容的不一致也是需要警惕的现象。例如,一篇稿件中可能提到“根据农业农村部第665号公告,农业农村部2023年首批授权的14个食用菌新品种”,但经查询,665号公告实际上是关于兽药的,与文中所述的食用菌并无关联,这种表述显然是错误的。

此外,获奖荣誉名称的表述错误在稿件中也时有出现。例如,“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可能被错写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或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错写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或“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一篇关于禹州市获得“中国钧瓷之都”称号的稿件中也存在类似错误,实际应该是禹州市的神垕镇被授予该称号,而非禹州市整体。

综上所述,稿件中的事实性差错多种多样,且往往难以察觉。从编辑的角度来看,遇到此类差错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和严谨思维。在编稿过程中,应当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性,对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养成认真核查的习惯。同时,建立自己的“错题本”,积累各门类的基本常识,也是避免差错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稿件的无误,杜绝假新闻的出现。

与前文所述的“事实性差错”不同,本节所讨论的差错主要集中在字词、标点符号、语句表述等方面。这类差错虽不及事实性差错严重,却同样影响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编辑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需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以确保每一字每一句都准确无误。

首先,字词类差错是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多字、漏字、错别字等。这些错误往往源于对字词的模糊记忆或粗心大意。因此,在编辑过程中,务必做到逐字推敲,确保每个字词都准确无误。

其次,标点符号的误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标点符号虽小,却对文章的逻辑和语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编辑时需仔细核对,确保标点符号的使用恰当无误。

此外,语句表述的不当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包括语法错误、搭配不当等问题。编辑应当时刻保持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度,对任何不恰当的表述都要及时进行修正。

综上所述,无论是字词、标点还是语句,都需要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保持高度警惕和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

新规范词语使用需留意。

某些词语已逐渐被新用法所替代,如“蹚出新路”已不再使用“趟出新路”的写法。同时,还需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它们虽小却意义重大。例如,“三四里”应写作“四里”,以准确表达区间长度,而非节点概念。另外,“大约七八厘米”和“五六十年代”同样需要注意标点的正确使用,以避免意思的混淆。

还有的稿件中存在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问题。例如,整句中仅用一个逗号,导致该断句时却未断;双引号内的引用内容仍使用双引号,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完全引用时,句子结尾的标点误置于后引号外面;部分引用时,句子结尾的标点误置于引号里面。此外,还有“等”字与省略号连用的情况,也需注意避免。

同时,书名号的误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稿件中,我们需要注意区分何时使用书名号,何时不使用。例如,证件、证书、课程、主题等通常不用书名号,而报纸、期刊名称则应使用书名号。当文件或法律法规名称需要加书名号时,必须使用全称,以确保准确无误。

另外,在编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内容和逻辑问题。这包括题文是否相符,内容是否重复或丢失等。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站在整篇文章内容的全局上宏观审视,整体把握每个段落、每个小标题与主标题的关系。对于内容重复或丢失的问题,我们需要及时与记者沟通,确保稿件准确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例如,不恰当的词语运用可能导致读者产生误解。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推敲每个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以确保语义表达的精准无误。

随意使用简称可能导致歧义。

例如,在某篇稿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被简化为“中科院油料所”,但读者可能会困惑“中科院”究竟是指“中国科学院”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此外,将“优秀护理工作者”简称为“优秀护工”虽然看似精简,但实际上改变了原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谨慎使用简称,特别是对于那些可能引起歧义的内容。

不恰当的说法也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例如,在报道国家司法考试时,一篇稿件的标题将其称为“天下第一考”,这种说法虽然可能表达了考试的重要性,但并不恰当。这种不恰当的说法可能是由于记者主观判断的介入,或是采访对象介绍时表述不严谨所造成的。因此,作为编辑,我们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稿件内容做出准确判断、客观认识和严谨修改。

内容违反新闻规律也是需要避免的问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