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足球青训沸腾了, 恒大足校家长哭诉“培养四年被索赔20万”,嗨球俱乐部家长控诉“孩子受伤还要赔18万”,两边都喊着“冤枉”。 一边是孙继海高举公益大旗,另一边是恒大甩出白纸黑字的合同,这场“踢球还债”的闹剧,撕开了中国青训最扎心的真相。
恒大足校:淘汰学员变“摇钱树”?
“签了四年合同,淘汰了要赔钱? ”一位恒大足校家长爆料,孩子因能力不足被淘汰,足校却要求支付每年5万的“培养费”,四年合计20万。 家长怒斥:“比赛装备都要自己买,训练期间还让孩子自费加练,现在甩锅说是违约? ”
恒大足校的合同条款显示,学员入学时需签署协议,明确“被淘汰者需支付违约金”。 矛盾在于,这份合同里藏着两个致命漏洞:一是条款未注明违约金与学员实际身价挂钩,二是足校从未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律师指出,这类合同涉嫌“霸王条款”如果学员被淘汰后连普通学校都没考上,赔偿成了单方面压榨。
恒大足校近年运营困难,球员注册费都拖欠。 原广州队门将霍深坪转会浙江队,240万转会费中20万捐回足校,这笔钱连支付教练工资都不够。
嗨球青训:免费培养背后的“隐形账单”
“免费青训还能索赔18万? 这是明抢! ”另一起事件中,嗨球俱乐部学员因膝盖重伤退队,家长提出终止合同,孙继海团队却要求赔偿18万“培养成本”。 家长崩溃:“卖房凑钱送孩子踢球,现在倒贴钱才能脱身? ”
孙继海多次强调“嗨球是纯公益项目”,细算账目耐人寻味:俱乐部宣称每年800万公益资金,其中400万用于训练,基地吃住成本就占580万。家长缴纳的食宿费根本不够覆盖开支,缺口全靠募捐填补。 ”
让家长愤怒的是“自由身”争议。 按照国际足联规则,青训机构需在合同中注明“合理补偿”,嗨球要求家长支付巨额赔偿才能开具自由身证明。
合同陷阱:家长签字前都经历了什么?
两起事件的核心,是青训合同里的“文字游戏”。 恒大足校的协议要求学员“无条件接受异地试训”,试训失败后却拒绝退还学费;嗨球青训的合同写着“免费培训”,却把食宿费包装成“代收款项”。 许多家长坦言:“签合同根本没仔细看,教练说‘就是走个流程’。 ”
法律专家指出,这类合同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违约金计算模糊:恒大按年收费,未说明为何四年总价是球员身价的5倍(按市场价,普通球员转会费不过10万起步);
隐性收费:嗨球声称“免费”,实则通过食宿费转嫁成本,家长实际支出远超预期;
退出机制缺失:学员被淘汰后既无升学支持,又无转会推荐,相当于“社会性死亡”。
青训黑幕:公益是遮羞布还是真情怀?
恒大和嗨球的矛盾,暴露了青训行业的畸形生态。 一边是商业机构打着公益旗号圈钱,另一边是职业俱乐部用合同绑架家长。
深层的矛盾在于“体教融合”的失败。按照国际惯例,青训机构需与学校合作保障学员升学,国内多数青训营与教育局毫无关联。 湖南足球学校曾因倒闭,导致上百名学员被迫转学,家长维权无门。
行业真相:20万买断一个孩子的未来?
中国足协规定,中超俱乐部需支付每年20万的青训补偿费,这笔钱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河南队为租借一名19岁小将,支付了86万补偿费,结果球员半年后被退货。
家长即便打赢官司也拿不到钱。 家长起诉青训机构索赔,法院判决胜诉后却发现对方早已注销公司。律师建议:“签合同前必须查机构资质,否则就是给骗子送钱。 ”
血泪教训:想让孩子踢球,先看懂这三条
违约金条款越细越好:拒绝模糊表述,必须注明赔偿上限(如不超过球员身价10%);
留存所有转账记录:食宿费、医疗费等支出需单独备注,避免被机构吞掉;
优先选择有教育合作的机构:至少保证孩子退队后能回普通学校,不至于辍学。
这场“天价索赔”闹剧没有赢家。 恒大和嗨球两败俱伤,家长赔了金钱又耽误孩子前途,唯一获利的只有律所和自媒体,毕竟吃瓜群众永远爱看“踢球还债”的猎奇故事。 当足球青训变成一场豪赌,谁还敢把孩子送进球场?#热问计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