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经济有活力,城市经济发展才有韧性。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惠州,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个体工商户集聚的服务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初,全市实有个体工商户570556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总数达63%,同比增长2.06%。
经营主体数量占比过半,基数持续增长,惠州个体工商经济活力满满。与此同时,发展困难同样明显,由于行业企业经营规模有限,受大环境影响较大,且金融渠道相对封闭,企业预防风险能力非常有限。
“我们属于老作坊店,做传统餐饮,单店经营,资金需求不大。”在采访过程中,惠城区下角某饮食店负责人介绍,店铺是从父辈手中接过来的,传统的思想是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效益好就进行改造升级,效益不好就不折腾,几乎不涉及融资经营。
然而,面对环境的不断改变,个体工商户在经营过程中也有了新需求。
“我们做的是餐饮,生意一直不错,以往确实没想过要融资贷款,但疫情这几年,生意比较难做,撑得很辛苦。”惠东县九龙峰一家农家乐饭店负责人介绍,个体户贷款比较难,抵押物很少,银行审批很难,“现在确实面临困难,支撑下去不容易,需要银行助力。”
同样寻求金融支持的还有惠城三栋的竹泽园餐饮店,店铺负责人唐水泳介绍,疫情对生意的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行业竞争内卷不断加大,店铺如果不增加投入升级,研发优化菜品,就很难在竞争中占据先机。“我们竹泽园餐饮店做的是传统客家菜,已有5年多的经营历史了。”他表示,积极对接银行,打通融资渠道,对于企业提高面对市场风险能力,更好地发展和面对竞争意义重大。
“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有限,固定资产抵押标的不足,融资渠道一直不顺畅,这种局面亟待打破。”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个体工商户是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政府和银行要一道来想办法,正视行业面临的困难,研究出台更多的优惠举措和帮扶措施,在关键时候助一把力,为惠州个体经济发展助跑添翼。
甄选优质商户精准帮扶
如何打破阻塞,精准助力个体工商户经营主体?惠州不断加速推进“星火贷”和“名特优新”工作无疑是个有力探索。
据悉,“星火贷”活动为今年7月以来全省启动实施的个体工商户“星火贷”普惠金融扶持项目。政策红利一出,惠州迅速排查摸底,搭建“名特优新”甄选机制,部署推进银企对接,甄选认证美誉度高、市场口碑好、发展潜力大的个体工商户,为优质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产品,打通精准帮扶通道。
9月底召开的“星火贷”项目推进会加速了银企签约帮扶机制的对接落地。
在彼时的推进会上,市市场监管局为惠城区东海针织品店、仲恺和之音琴行等20户“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代表集中颁发证书;工行、建行、农商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分别与6户“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进行“星火贷”签约,授信资金约1000万元。
“个体工商户是最活跃的市场群体,金融政策加大倾斜力度,精准帮扶企业渡难关是雪中送炭。”惠州个体工商户联合会会长陈桥顿介绍,个体户企业小,自有资金有限,遇到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就有限。“星火贷”的大力实施很大程度上解了行业的难题,希望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覆盖层面更加广阔。
对此,惠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袁贵平表示,该局将全面实施分型分类、梯次培育,积极组织推动“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评选,为金融机构提供参考,大力推进各县(区)各部门协力推动“星火贷”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继续研究出台更多贴合“名特优新”及其他类型个体工商户需求的帮扶政策措施,倡议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力度,支持“小个体”发挥“大能量”。
个体工商户金融活水的“闸门”正迅速打开。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截至当前,一个多月以来,全市个体工商户完成“星火贷”签约,融资授信金额已突破1亿元,覆盖商户数量约200家,大量商户依托金融助力开启新征程。
“星火贷”加速落地的同时,扶持个体工商户有关金融政策工具还将进一步丰富。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分行副行长张晓东介绍,该行汇编发布了27家银行机构为惠州个体工商户量身定制的70款普惠金融产品,将以推进“星火贷”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指导推动金融机构加强政策倾斜和产品创新,让普惠金融政策红利直达实体经济“神经末梢”。
资金储备同样充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末,全市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余额348.78亿元,比年初增加18.74亿元,同比增长10.06%。
对比贷款余额体量,个体工商户融资工作增长空间巨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进一步推进“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评选,将更多优质的商户纳入其中,推送给金融机构,精准帮扶。
数据显示,截至当前,全市获评广东省“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数量1459户,对比全市近60万个体工商户体量,无疑同样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观察眼
强化政策协同
发挥监管合力
个体工商户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商户规模小、缺少抵押物,常常面临融资堵点。
“名特优新”商户甄选机制实为政府的信用背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过细化准入标准,从57万多个体工商户中选出经营良好、信用较优质的企业,推送至银行作为融资授信凭证,提升企业获得资金帮扶的可能性。
实际效用比较明显,据统计,前期甄选“名特优新”商户近1500家,一个月时间,银行与商户达成授信金额逾亿元。
然而,对比全市同期近350亿元的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余额,增长空间无疑明显。如何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衔接及授信合作?在“星火贷”优惠政策推动下,部分银行加快与前期接洽较为优质的商户加快签约。放贷帮扶是题中之义,但增长空间有限,要实现规模进一步提升,还需融资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在政府信用推送之外,更高效地解决商户抵押物不足、银行放贷风险不可控的问题。
在持续开展“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甄选工作,扩大行业优质商户“白名单”,完善融资协调对接前期筛查基础上,授信银行可通过优化批后监管降低放贷风险。例如,建立企业投资经营账目审核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融资资金的流向,避免被套用或挪作他用;建立经营贷款还贷的展期举措,针对在经营过程中面临风险的企业,理性评估和精准帮扶,避免抽贷等行为发生;探索成立专项资金池,综合平摊允许一定程度的坏账率出现,深化个体工商户服务,支持引导和培育行业发展。
此外,各部门和金融机构强化政策协同、发挥监管合力也至关重要。建立起协同打击和督查机制,通过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排查和信息共享,动态掌握企业动向,全面引导优质的个体工商户向上向好发展,同时杜绝钻政策漏洞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发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