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小白采编,第一次进行的人物采访总是永生难忘的,最头疼的就是写访谈提纲。
头疼的原因在于定位不明确:是要凸显个人魅力,还是以小见大拓展到机构层面。
这主要还是得与出版物的定位相匹配,像我们刊物就是要“突出报道广州社会组织的创新发展经验和探索实践”,所以必须回归出版物的定位、结合刊物的属性进行人物访谈的设计。
无论是想突出个人特点,还是彰显机构特点,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入手设置问题。这一思路只适合刚开始接触人物访谈的小伙伴,经验深厚者请忽略。
是什么:受访对象的背景
我刚开始写提纲时,对“背景”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人物的生平,但事实上除了重要人物之外,普通人时很难找得到完整的人物生平。
这时候可以从他的职位入手,职位包括单位职务、社会职务及其他身份。
对于机构而言,则可从机构名称、成立背景(可以深挖成立缘由)、使命愿景价值观、所获荣誉等角度考察。
这里可以增设一个角度:单位的品牌项目。
项目一般包含了机构的宗旨,之后的问题可以结合品牌项目的特征进行探讨。介绍项目这个角度可以从项目名称、项目性质、项目特点等方面切入,从项目特点构建与单位之间的联系。
实现以上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才能提问出好的问题。
提供一些简单的思路参考:
【设问参考】
为什么:受访对象作出行为的原因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结合社会最新趋势设置问题。这种做法有效结合时政热点,提高文章的立意和深度,是“蹭热点”的最正确方式。
【设问参考】
怎么办:受访对象的具体做法
第一个维度是“过去式”,主要是体现做了什么。
这个维度可以了解受访对象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在这个点上有两个分叉口:一个方向是侧重于介绍和宣传性质,另一个方向则是以此教导读者行动。
在行文过程中,前者要付之以实际案例佐证。
永远亲力亲为、主动沟通是协会服务行业的第一大“法宝”。周丽华表示,个人的工作作风属于主动实干型,按照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有新的工作思路或想法会主动找领导沟通,提交工作方案供领导参考研究。如每年一届的广州市属内部资料出版物展示学习活动、评选“十佳出版单位”“优秀出版单位”活动、制定广州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审读办法等,周丽华主动向业务主管部门提出并草拟工作方案,并得以实施。周丽华坦言,自己很幸运能得到业务主管部门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沟通畅通,工作开展顺利。近年来,协会承接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多项工作,相关工作方案及安排协会均按时按质完成,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市属内部资料出版物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而后者则注重介绍具有操作性的细节。
除了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外,协会还会每月举办一次“路演”。协会秘书处会审核企业初创者提交的创业方案,其中方案通过审核的企业初创者会到协会会议室进行演讲。如果他们的方案打动了协会,协会将为他们召集投资者进行融资。成立至今,协会已经举办了3场“路演”。协会还注重为每个会员单位“把脉”,深入了解每个层次企业的需求,将需求相似的会员“串联”起来,为他们集中提供线上宣传推广、资源对接和资讯共享等免费服务,增进同行交流,助力各会员单位提升综合效率与效益。
这两个分岔口主要体现在行文内容的不同,问题设置可能差不多,但需要在访谈现场对受访对象给予适当引导。可以即场发挥“您说得真有道理,请问这具体是怎么操作?”“您可以详细给我们分享吗?”这类的“彩虹屁”,对方介绍完毕后,适当简单概括谈话内容以便确认。
【设问参考】
第二个维度是“将来时”,主要体现未来要怎么做。
这个维度一般放在文章末尾,一来体现文章的层次感,二来是提升整篇文章的立意,给读者一种憧憬。
【设问参考】
其他角度:行业角度
行业角度是一个非常万能的角度,特别是行业在今年的新变化。但前提是做大量的搜索和准备,设问要出色,体现采编人员的专业性。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到单位公众号搜索查阅相关推文。而且这种做法能获得受访对象的认同感,打开“话匣子”,缓和整个访谈气氛。
【设问参考】
人物访谈是一件综合性工作,前期除了收集材料、撰写提纲、预约时间外,最重要还是采访中的沟通,这涉及了着装、表情、话术等,需要每个采编不断锻炼、反思、提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