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山就势,青山绿水点缀其间,五十多年前的知识青年们曾在此挥洒汗水,如今重返故地,眼中所见已是村寨成景区、民居变民宿的崭新面貌。9月16日,贵阳上山下乡知青联谊团来到湄潭县高台镇河江村吊铃塘,重返这片他们曾经生活、劳动过的土地,探寻记忆中的痕迹,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
初秋的吊铃塘,微风拂过绿水青山,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山就势而建,在青山和绿水的点缀下,俨然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老知青们走在整洁的村道上,寻找着昔日的记忆。他们中很多人五十多年前曾在这里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变了,完全变了!”一位老知青站在吊铃塘畔感慨道:“以前这里的房子杂乱无章,现在变得这么整齐漂亮,真是想不到啊!”知青联谊团成员置身于吊铃塘优美的山水之间,围坐在餐桌旁,尽情品尝着当地特色美食。酸辣汤酸香开胃、窖水汤圆软糯香甜,每一口都满是浓浓的乡土味道。
吊铃塘地名的由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因寨旁石崖上有一石头倒挂,形似铃铛而得名。这里山水资源丰富,林木葱郁,陶仪河川流而过。但在过去,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居条件并不理想。“吊铃塘村民组48户村民以前住的木房子一家挨着一家,杂乱无章。”高台镇分管旅游的负责人介绍道,“用我们这里的话说,就是‘拉个竿竿儿都能碰到人家的娃’。”近年来,湄潭县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建设目标,深化乡村建设。经过多次群众会,确定将村庄内所有农房整体拆除,按“一图一表一说明”规划村庄,按黔北民居标准实施统一建设。
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如今一幢幢黔北民居依山就势、傍水而建。民居整齐和谐、紧凑有序,与过去相比判若两样。近年来,湄潭县推动建设“旅游名县”,因地制宜提出“民居变民宿”的发展理念,推动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此前,高台镇为积极推动民宿业发展,在河江村吊铃塘精心开展了一场民宿发展、运营管理专题培训会,还特意邀请了当地餐饮厨师现场培训高台特色餐食的制作,为游客提供更具地方风味、更具辨识度的餐饮体验。
就在前不久,30余名游客慕名来此旅居。在这里,他们沉浸式感受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尽情享受惬意的民宿时光,体验星空下的烧烤乐趣,品尝地道的风味美食,全方位领略高台镇的独特魅力,度过了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
据了解,下一步高台镇将积极拓展“民宿+”的多元模式,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推进民宿发展,同时,还将注重“家”的概念塑造、场景打造,推动民宿实现“宿心”,形成能够让游客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心灵港湾。(通讯员汪姗姗)
总监制:瞿欣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