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坊》让市民喜闻乐见
应该说,每晚6∶00并不是新闻节目的最佳时段,但据闵行、长宁、闸北、卢湾等区反映,一到时间,不少居民呼老唤幼,争相观看《新闻坊》。《新闻坊》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主要是其坚持“三贴近”原则,播发老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尤其是民生民计息息相关的事件、现象、政策发布等,强调第一手采撷的生动有趣的市民身边新闻、千姿百态的市民生活故事。
《新闻坊》栏目编排和播放形式注重体现亲民特色,把老百姓最想了解的新闻放在显要位置。节目分设《城市新闻》、《市民呼声》、《百姓理财》、《每日关注》等板块,播报采用主持人与观众“唠家常”的形式,新闻标题的制作讲究通俗易懂,可读可思。倾听市民呼声,为民排忧解难,成为上通下达社情民意的一个有效渠道。比如反映交通问题的《小事不按规章办抛下乘客去追车》,体现社区风貌的《居委带头“剥膏药”居民主动拆违章》,揭露生活陷阱的《非法短信满天飞“牛皮癣”钻进手机里》等等。今年7月12日强风夹雪暴雨的异常气候肆虐上海,部分地区受灾,《新闻坊》及时播发各区相关报道,反馈抗灾排险的动人事例,社会反响好。
《新闻坊》以城市社会新闻为主,创办至今,没有发生重大差错和低俗问题,发展态势健康向上,与该栏目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有关。在选择稿件以及新闻价值判断上,正确处理了三个关系:一是定位与导向关系,定向服从导向;二是社会新闻雅与俗的关系,强调社会责任,力求俗中求雅,既强调可看性,更力避媚俗,决不迎合低级趣味;三是舆论监督中的是与非的关系,社会新闻有“监督”,批评讲分寸,与人为善,重在引导整改。
《新闻坊》创办以来,强调机制创新,特别成功的是通联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利用社会力量制作新闻节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闻坊》从无到有,两年内打出影响,打响品牌,体现了有关从业人员的事业心、进取性与创造性。《新闻坊》的成功,提供了两方面的有益启示:
一是如何认识和搞好社会新闻。时下有些报刊,大量刊发社会新闻,欲藉此“贴近生活”。殊不知,社会新闻既有负面的,更有大量正面的,不应仅靠负面新闻来“取胜”。负面的社会新闻,也有舆论导向问题,不能有闻必录,自然主义描写,大肆泻渲染暴力、恐怖、色情、凶杀乃至媚俗、低级趣味。社会新闻要注意倾向,讲究选择,强调社会责任。
二是如何重视和加强通联工作。这原本是我党办报、办厂电的传统法宝。如今,不少媒体已将其弃置一边,通讯员队伍几乎被冲垮,代之于“有奖报料”,对“报料”信息又核实不够,以致时有虚假失实报道,误导受众,媒体公信力大受损害。《新闻坊》重视创造性地发展通联工作,开辟了广泛的具有时效和深度的信源,通过实践在台外培养了一支有激情、有实力的通讯员队伍,提高了自身新闻队伍的综合素质,而且使“三贴近”真正体现在节目内容中,品牌创造与创新也成为现衫。这一经验十分宝贵,借得借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