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

诗佳网

新军事革命大潮汹涌袭来。战争形态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军事媒体正在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舆论战场作为“第二战场”日趋凸显。

美国人说,21世纪的战争是班长的战争。这话听起来有几分天方夜谭。但美国人正用现实告诉你未来发展方向:新型战争需要新型军队。

2011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奉奥巴马指令,黑夜深入巴基斯坦腹地猎杀本·拉登。远在大洋彼岸一隅的奥巴马和其助手,如同在看好莱坞大片一样观看了本·拉登被击毙的全过程。这与其说是“观看”这次行动,不如说是奥巴马在以特殊的方式在打一场舆论战——美军派去20多个人,乘着直升飞机,就在近似“直播”中击毙了本·拉登。难道仅仅是这20多人,就能让把美国乃至世界搞得十几年不安宁的本·拉登从地球上消失吗?完全不是。

推荐|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

2011年5月1日,奥巴马及其助手一同观看本•拉登被击毙全过程

按军事战略家们的说法,这实际是美军整个作战思想、作战体系击毙了本·拉登。奥巴马其实是在“展示”美军新型作战形态和军事革命——海湾战争之后,美军废除了“前线”概念,战争发展成为以“斩首”为核心,打击经济设施为重点,摧毁敌国人民意志为根本的全新模式战争。击毙本·拉登的过程,正是这一新型作战形态和军事革命的凸显。翌年9月6日,美国达顿出版公司出版的《艰难一日——击毙本·拉登亲历记》一书,更是把这种新型作战形态和军事革命给予了全方位“展示”。可以说,美国等西方国家,把舆论战渗透到了军事行动全过程的方方面面。

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新型战争需要新型军队,更需要军事媒体在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其实更是在叩问我们:抢占未来信息化战争舆论制高点,我们将如何亮剑?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妨透过巴尔干半岛等地的硝烟,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进一步认识其本质特征,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寻找答案。

1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的主张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军先后打完了海湾、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四场中等规模的战争,实现了三个国家的政权更替。审视这四场战争,会发现一种惊人的现象:美军要到哪里打仗,美国的舆论就向哪里聚焦;舆论达到顶峰,美军随之宣战;明明是强盗逻辑,美国人却总打着“人权”的旗号,“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湾战争是美国给世界授的第一堂现代战争舆论战课。战前,毒品犯罪一直是美国媒体炒作的“头号新闻”,全国有70%的公众都把毒品问题视为最关注的问题。“海湾”对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还很陌生。1990年下半年,美国媒体对“海湾危机”的报道突然升级。到1991年初开战前,有70%的媒体把目光投向海湾危机,相关的电视新闻高达80%。几乎一夜间,受众的视线就被成功转移到了“海湾”,关注毒品问题的不到5%。美国人已由原来对爆发海湾战争的反对、冷漠变为狂热的支持。战争高潮时,对布什的支持率达76%,战后更是升至约84%。国际舆论界惊呼:海湾战争是一场由媒体发起的战争。

这种惊呼伴随了随后的几场战争。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北约充分利用伊拉克战争期间积累的舆论战经验,早在战争爆发前,就对卡扎菲政权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指责,并通过联合国1970号和1973号决议,以先声夺人之势为向利比亚开战大造舆论。一时间,舆论又再现了伊拉克战争“一边倒”的局面。

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化战争新闻舆论战,最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压制对手的声音,不准对手“说话”,或千方百计让对手“少说话”,是最基本的准则。传媒战的这种“软打击”,能起到飞机、大炮、坦克等现代化武器所不能起到的“硬打击”的作用。

在近20余年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达到这一目的,常常搞舆论惑众。在科索沃等战争中,美国政府都充分利用传媒配合飞机、大炮、坦克进行战场之外的“传媒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战争爆发前,北约先声夺人,指责南联盟政权“专制”、不与国际社会“合作”等,甚至把南总统米洛舍维奇丑化成“恶魔”。不仅如此,传媒还配合北约在实施军事威胁的同时,对南联盟政府进行竭力丑化。战争爆发后,北约隐瞒事实真相,在封锁对自己不利的战况的同时,通过媒体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不断发布盟军辉煌的战果和南联盟的“罪行”,而对给南联盟造成的惨无人道的损失却只字不提。更为严重的是,南联盟卫星通信中心、国家电视台等许多新闻机构成了北约轰击的重点目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之所以花血本来对付南联盟的媒体,其目的就是要使南联盟的媒体彻底瘫痪,使自己主宰战场,让南联盟政府变成“哑巴瞎子聋子”,并煽动人们对阿族的同情和对南联盟的不满,使其“国际警察”的侵略行径变成“师出有名”,又“合情合理”。南联盟的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不仅一再遭到北约的轰击,就连与外界保持联络的唯一的重要媒介互联网也遭到破坏。他们甚至对主持正义的中国新闻工作者也进行恫吓和杀戮。这一系列野蛮的行径,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全世界只能看到和听到他们的“一家之言”。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通过外交宣传,大肆渲染所谓南联盟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以达到孤立南联盟的目的。在战争发起的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还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各方支持这场“正义”的战争,给前线的士兵打气。同时,其他主流媒体,也一再为“正义”高歌,并制造了一系列谎言。诸如,“拯救”女兵杰茜卡·林奇,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将用在伊拉克人身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被发现,等等。

2强行压制,轮番轰炸

历史常常重演。

推荐|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

B-2隐形轰炸机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低可侦测性,能够使它安全穿过严密的防空系统进行攻击

2011年3月19日,利比亚战争爆发第一天,美国就公布了用来执行首轮精确打击任务的战斧导弹从战舰上发射升空的画面。紧接着,又发布了包括其F-16战机和B-2隐形轰炸机、英国的狂风和台风战机、法国的阵风和幻影等在内的参与军事行动的各国战机亮相的画面。战争期间,北约每天发布空袭次数、袭击目标、动用飞机架次、行动成果的新闻,并不时公布军事行动的视频画面。英国派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首次出战后,不仅公布了阿帕奇直升机在海洋号两栖攻击舰上进行战前准备和夜间实战画面,而且还罕见地派参战人员直接出席新闻发布会,讲述参战经过。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透露的消息也很有讲究:首先是宣称己方强大、敌人不堪一击,“我们观察了5分钟,地面武装人员可以听见我们却看不见我们,只能漫无边际地射击。”其次,又强调开火谨慎,等等。

上述舆论战中的强行压制、轮番打击,赢得了先机。其实,这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此前的海湾战争等几场现代战争中舆论战的翻版。

海湾战争留给传媒的最大启示是:随着现代化传播手段在报道中的广泛运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大范围,向对手实施“地毯式”的“轰炸”,使其无回天之力。美国打着“主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旗号,在联合国积极活动,使联合国接连通过了12个谴责、制裁伊拉克的决议,使美发动对伊战争师出有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仅仅几个小时,美国就联合加、英、法等国向联合国提出了谴责伊拉克的入侵,要求伊立即无条件地将其入侵科国土的全部军队撤至入侵前的位置的决议案,使联合国安理会以11票对零票通过,形成了联合国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案。

推荐|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

联合国安理会会场

美国并不善罢甘休,大肆动用媒体宣传,并在伊拉克拒绝执行第660号决议案后,又在联合国散发了一份关于对伊拉克实行制裁的工作文件。美国代表说:“伊拉克拒绝了660号决议,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加以实施,我们建议实行全面制裁,军事上的、财政上的,我们所能够想到的任何制裁。”1990年8月6日,美国在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取得苏联的赞同之后,又使联合国安理会形成了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为主要内容的661号决议。

为给美国发动对伊战争铺平道路,1990年11月26日,美国利用本月担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的机会,向联合国散发一份授权成员国对伊拉克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的决议草案,交付安理会讨论。草案说,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则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强行执行联合国通过的有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决议。在会议表决前,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贝克又就美国的立场进行了宣传。

他说,我们必须明白无误地把这项选择摆在萨达姆面前,全世界必须对付萨达姆侵占科威特对和平造成的威胁。会议随后进行了表决,以12国赞成、2国反对、1国弃权通过了安理会第660号决议及随后的所有有关决议。授权予科威特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安理会各项决议,并恢复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此举不仅使伊拉克在国际社会中陷于孤立境地,还使美在国际传播舆论方面形成对伊的压倒优势。

3多路出击,削弱对手士气

这几乎是近20余年来几场现代战争中参战各方都格外重视的一个重要战法。

利比亚战争中,北约和利比亚反对派、利比亚政府等交战三方就都充分利用这一战法,对舆论阵地的争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典型的是,三方都充分利用专门设定的舆论战喊话人和喊话平台,多路出击:均安排新闻发言人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全球发布有利于己的信息;设立舆论战主战平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各国主要媒体,头条新闻发布的几乎都是利比亚战争新闻,对利比亚政府和卡扎菲实行舆论压制。北约还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作为信息发布平台,通过网、声、图、视、文等舆论战武器,开展舆论攻势。不仅如此,北约还利用军事优势对敌方利比亚政府的广播设施进行精确打击,6月7日更是轰炸了利比亚国家电视台,电视台大楼、演播室和卫星转播车都不同程度受损。

而与此相对应,卡扎菲政府同样针锋相对展开舆论攻击,以国家电视台为平台,连续播放卡扎菲支持者画面、展示政府军的整齐队列和先进武器装备,宣传誓死愿为卡扎菲效忠,等等。当然,其攻势比北约还是逊色多了。北约反对派则在开战10天后在卡塔尔成立了自己的“自由电视台”,和卡扎菲控制的媒体叫阵。

推荐|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

多位一体信息化作战

利比亚战争中交战三方的这般叫阵,是海湾战争新闻舆论战的又一翻版。

海湾战争中,美军事家的气势经由媒体的渲染变得空前强大,这也给伊拉克军队的信心以巨大的打击。而强大的一个显著特点,并非像传统战争中所采用的舆论战手段,单纯靠报纸、广播、散发传单来“发言”,而除了充分发挥各种现代传媒外,还多路出击。

美国从出兵海湾开始,就通过各种手段向全世界表明,出兵是为了“解放科威特”“保卫沙特阿拉伯的和平”,是为了“维护国际正义”,以争得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1991年1月9日,美国与伊拉克会谈失败后,美国国务卿贝克即向记者发表谈话,强调伊拉克一方没有丝毫的灵活性和执行联合国关于撤军决议的迹象,旨在向世界宣传,美国已为和平解决海湾问题尽到最后努力,为以后动武做舆论准备。

战争开始后,美国几乎垄断了所有战争信息和评论,也完全压倒了伊拉克方面的声音,从而为美国的军事胜利打下了舆论基础。另一方面,媒体还配合美军进行“心理战”,通过散发传单和播放录音带等手段,来削弱对手的士气。据有关方面统计的资料显示,美军先后空投了9000多个波段微型收音机、1400万份宣传材料,每天不停地播送美国战场的胜利,还及时播送时事新闻、流行音乐、体育消息和揭露伊拉克政府丑闻等节目。在美国媒体的“轰炸”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科威特是受害者,伊拉克是侵略者,美国是主持正义的执法者,一些伊拉克士兵在美国的“心理战”面前,精神萎靡不振。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使出浑身解数,花巨资调动本国几乎所有媒体的同时,还将全球的众多媒体吸引到精心策划的舆论战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与美国意识形态、乃至政治立场完全不一致的新闻媒体,也成了其舆论战的同盟者,为其呐喊助阵。在此基础上,美国又使出了“两招”:白宫、五角大楼、中央司令部等频繁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乐此不疲地向各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提供“重要信息”;向媒体大开绿灯,允许其派新闻工作者随作战部队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并为其提供种种方便。与美国相比,伊拉克虽然也采用了文、图、声、视等多种舆论战武器与对手展开攻击,但毕竟还是不敌美国。正是多路出击,使美国这个军事大国,不仅在军事上占尽先机,在舆论战中也处处受益。

4全方位发挥媒体优势,不断扩大宣传效果

作为“第二战场”的舆论战场,无论强势方还是弱势方,总会为赢得舆论支持,大力宣传自己作战的正义性。

利比亚战争中,利比亚政府从战争开始就反复强调北约进攻造成平民伤亡。而北约则每次总强调炸的是军事设施。整个战争中,双方在舆论战场上总是各执一词,让受众难辨真相。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利比亚为扩大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媒体频频辟谣。如针对北约、利比亚和埃及反对派网站以及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媒体报道卡扎菲儿子哈米斯身亡的消息,3月30日,哈米斯在消息发布9天后在利比亚国家电视台亮相辟谣。再如,利比亚情报部门负责人杜尔达3月31日针对“高官叛逃”新闻,致电利比亚国家电视台一个直播节目,说:“我没有任何理由离开祖国,我也没有任何理由背叛人民、领袖以及他所领导的必胜的革命。”最引人注目的是,卡扎菲在利比亚国家电视台多次现身或发声,把“我还在领导利比亚战斗”的信息传递给全国上下,用自己“身体健康、斗志高昂”的形象、声音应对外界风传“他已惶惶不可终日”的新闻,以此激励士气。

推荐|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

“第二战场”——舆论战场

在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美国等西方国家总是全方位发挥媒体的优势,不断扩大宣传效果。海湾战争中,在多国部队发起空袭后,针对伊拉克和阿拉伯世界对其轰炸造成了大量平民的伤亡、炸毁了宗教场所的指责,美国总统及政府却通过与阿拉伯国家领导人通话,或通过政府发言人发言的形式,通过媒体向世界表明:美国没有袭击宗教场所,并做到了尽量减少平民的伤亡,以平息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军进驻沙特阿拉伯后,为了避免部队触犯阿拉伯的宗教文化,引起沙特阿拉伯人的抵触情绪,对于伊斯兰教规特别尊重。美国在部队启程去沙特阿拉伯前发给官兵人手一册有关沙特阿拉伯法律习俗的小册子,并颁布了驻沙特阿拉伯美军的行为准则,共11条。要求军人不准饮酒,不准食猪肉食品;不准带性刺激物品或触犯沙特阿拉伯人的物品,如看穿泳装的女友的照片;美军男人不准偷看沙特阿拉伯妇女,并避免与其讲话;女军人不得单独外出,不得与沙特阿拉伯男人讲话;不得向沙特阿拉伯人问及女眷;不得拍摄清真寺、政府大楼或沙特阿拉伯人祈祷的照片;等等。海湾地区美军心战小组还印发给每个官兵一张小卡片,正面印着布什的讲话,背面是行为准则。

上述这些尊重东道主宗教文化的做法,通过媒体的渲染,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沙特阿拉伯群众,缓解了美军与沙特阿拉伯群众的矛盾,使沙特阿拉伯群众没有产生明显的反美情绪。又如,美军在2001年10月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持久自由”行动中,把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最明显的是利用通信卫星加强“美国之音”“自由欧洲广播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能力,增加对中东地区电台、电视台的广播频率,延长普什图语和波斯语节目的播出时间,显著扩大了宣传效果。在伊拉克战争开战的前3天,美军广播开始通过空军EC-130E特种兵专用飞机,使用5种不同频率的广播信号,全方位对伊拉克展开宣传攻势。

此外,他们还通过“电子邮件”,不间断地向伊拉克高官发动宣传战,呼吁伊拉克官方领袖和民间领袖推翻萨达姆,敦促他们不要再听从萨达姆使用生化武器的命令,站出来反对萨达姆。在美军的高技术设备和手段的作用下,其声音一度占据了上风。

从这几场高技术战争中我们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舆论战中除充分利用常规媒体外,还利用了卫星电视、飞行广播站、智能传单、互联网等自身媒体的优势来扩大宣传效果。而且,随着未来信息化战争新闻舆论战的不同情况,战法还会有新的发展变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决反对美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号践踏人权。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研究其在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所采用的上述战法,对我们打赢未来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化战争新闻舆论战,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要求,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新闻舆论战中,只有既充分发挥先进设备和利用先进手段,又扬长避短,才能在舆论战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发挥最大作用。

推荐|揭开美西方国家“第二战场”的神秘面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