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针对全县民族地区、盆周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的现状,积极履行职责,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人大代表全过程履职,创新构建“平台筑基+产业赋能+民生提质”三维履职体系。随着代表履职机制的不断完善,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搭建履职平台强根基,夯实代表基础促担当
通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代表履职平台,推动人大代表扎根基层、问需于民,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书写履职答卷。
“过去提建议渠道少,现在镇里有了‘代表之家’,还有‘代表联络小组’,我们和群众沟通更高效了!”县人大代表、沙坪镇六丰村党支部书记赵贵福感慨道。为破解代表履职“最后一公里”难题,按照代表履职平台标准化建设要求,峨边人大分片区建设“代表之家”23个,覆盖全县13个乡镇99个村(社区),全县887名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全部进“家”。“代表之家”成为代表学习培训、接待选民、知政议政、服务群众、述职评议的主阵地。依托平台,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尽责,紧扣“乡村振兴我出力”主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峨边人大代表在行动”实践活动,2024年走访群众4451人次、企业98家,为群众办实事3192件。
针对农业产业升级需求,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组建“乡村振兴代表专业小组”,吸纳农技专家、产业带头人等代表,深入田间地头,讲农话说农事,生动形象地给干部群众讲解不同农作物管护各环节的时间节点、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并印发操作流程手册。同时,还免费将农药、化肥送到部分困难群众家中,为他们解决农业生产上的困难。
全程助推产业谋发展,聚力乡村振兴提质效
新场乡粮蔬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助力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当好“参谋员”,民主决策定方向。2023年,峨边人大确定“园区建设我出力”实践活动,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深入村组和农户,拿着三张“家清单”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组织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实行“订单农业”等建议。新场乡党委、政府结合代表建议,引导群众确定以星星村为核心的粮蔬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玉米—辣椒为主的“一年三熟”粮蔬复合种植模式,全乡丰产期日产辣椒可达2万余斤。同时,发挥专业人大代表的作用,助推乐山市首家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新场乡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成立,联合总社及旗下公司营收545万,五个村集体经济增收7.96万元,推动粮蔬基地成片化、规模化、集约化,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
当好“服务员”,民主管理增效益。新场乡组织人大代表从种植和销售两个重点环节入手,当好科技“服务员”。人大代表帮助建立专家小院,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加大“四新五良”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引进优良新品种,推行玉米—辣椒套种模式,实现“大春粮经双丰收、小春种植作补充”,复种指数达到300%,亩均产值达到1.8万元。乡人大代表王君伟作为种植大户,带领村民增加粮蔬复合种植面积500亩,产值增加600余万元。此外,人大代表主动争取星耀食品加工厂等经济组织和“来自星星的山货”等电商平台支持,采用“合作社+农户+商超”合作方式,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突破300万元。2023年,新场乡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星星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省级文化振兴样板村”。
聚焦群众关切解民忧,精准建言献策惠民生
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代表履职激励和约束机制,收集农业农村类建议意见117条,转化为有效建议意见并办结12 件,解决了灌溉用水困难、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高山果蔬产业基地建设等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相关问题。
自治县连续两届人大代表、新林镇小学校长宋惠容,在调研走访中关注到乡村孩子上学乘车难问题,与其他代表联名提出“在乡村增设村级公交车”的建议,得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办理落实,如今每个村子都开通了公交车,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孩子上学;阿库达枝等4名代表提出“关于提升林竹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议”,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交通运输局、县林业局积极组织项目落地建设,投资约7500万元新建“杨河—新林”林竹基础设施道路(产业中环线)项目,年初已开工建设,目前路面工程基本贯通;欧其拾牛等4名代表提出“关于修建沙坪镇雪村(5,6组)产业路的建议”,县水务局争取2800万元中央资金实施龚嘴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自来水管网及道路提升工程,已完成招标并进场施工,项目实施后将提升该区域饮水保障和通行能力。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中,峨边人大通过搭建平台、助力产业发展、聚焦乡村民生实事回应群众关切等多方面举措,奋力书写峨边乡村振兴“人大答卷”,推动了峨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向前迈进。
上一篇:构建为民履职体系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下一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彝区实践——峨边建设全省民族地区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