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被新闻界视为“毒瘤〞的虚假新闻却不时见诸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传播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因。新闻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虚假新闻约束和惩戒机制,一些新闻机构为了追求市场经济利益,或者因为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对局部虚假失实报道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态度。客观上纵容了虚假新闻现象。采编流程管理不标准。一些新闻机构在记者采访新闻事件、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等采编流程管理方面不标准,加之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媒体一味追求争抢首发新闻、独家新闻,在抢发首发新闻、独家新闻过程中,仓促之间缺乏对新闻事实的审核,或把关不严,使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不符,给虚假新闻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在采编可读性较强的新闻时,媒体为了迎合局部受众喜欢轻松阅读的需求,把严肃新闻包装成娱乐轻松的内容,或刻意制造新闻卖点,或夸大新闻事实,或恶意炒作,使新闻报道日益产品化和消费化,容易让虚假新闻钻空子。在新闻从业人员层面产生虚假新闻的主要原因有,新闻从业人员缺乏正确的新闻观,职业道德缺位,为个人名利主观编造虚假新闻,对信息源缺乏鉴别力或过分依赖不可靠的信息源,采访不实不细,编校环节审核不严格不细致等方面。2021年7月,北京某电视台播出的虚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一个典型案例。“纸馅包子〞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为了追求工作业绩,报道所谓“爆炸性新闻〞,蓄意制造虚假新闻。这条虚假新闻经各地媒体转载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对信息源缺乏鉴别力或过分依赖不可靠的信息源,采访不实不细,编校环节审核不严,极易产生虚假新闻。新闻采编的首要环节是要有一定的信息源,信息源的准确可靠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对信息源真实性的鉴别、审核,如果对信息源缺乏鉴别力或过分依赖不可靠的信息源,记者采访不实不细,编辑审核把关不严,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二、虚假新闻带来的严重危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与真实背道而驰的虚假新闻不仅给报道对象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影响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降低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声誉,危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进而损害新闻媒体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基。从各类虚假新闻发生的情况看,虚假新闻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给报道对象和相关产业带来负面影响。在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的虚假新闻中,报道对象是虚假新闻最直接的受害人,他们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权益会受到侵害。而以相关产业为报道对象的虚假新闻,那么可能会对产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例如2021年的国产啤酒“甲醛门〞虚假新闻事件,造成国产啤酒销量直线下滑,股市中啤酒股板块集体暴跌,国产啤酒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虚假新闻危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新闻媒体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根基。媒体的公信力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根底之上的,媒体的生存和开展是以广阔受众的信任为根底的。只有如实报道客观事实、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充分满足广阔受众获取各类真实信息的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肯定,才能表达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虚假新闻就是对新闻真实性的破坏,进而危害媒体的公信力。虚假新闻尤其是失实严重的虚假新闻一旦被揭露出来,刊播虚假新闻的媒体就会成为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