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评判成了廉价的攻击“武器”,网络暴力本质上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问题。互联网虚拟空间能更轻易地为个体带来真实的权力感,并高于在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感知。“媒介成为权力实现的重要源泉与力量。它通过个体、群体、组织等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从而为其采取行动、带来改变提供了可能。”现实中无权、弱权群体,通过使用媒介获得话语权,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发起、参与对演员、文艺创作者的道德攻击。当网暴对象是有声誉的演员、有流量的明星,或者热播剧集、热搜娱乐事件时,更容易引发公众的舆论和关注,激发盲从的群体共识,施暴者由此获得正义使者的身份假想,感知“数字化生存”权力;另一方面,当被施暴者被迫关闭评论甚至注销社交账号,则意味着施暴者控制、剥夺了他人“数字化生存”的权利,而成为权力掌控者。
权力决定建构和传播的话语,话语传播巩固权力的合法性,并同时压制其他话语。“当道德准则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不容置疑的客观原则之时,它同时也为施暴者的行动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网络暴力中的权力关系也围绕它而形成与展开。”不过,网暴信息与非理性评论应区别对待,但非理性的评论方式和氛围是网络暴力发酵的温床。网络暴力事件撕开了网络时代文艺评论的繁荣表象,将其潜在的资本逻辑、非理性语言暴力等问题摆在眼前。对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网络赋权下文艺批评的另一番景观。
二、网暴真相:文艺批评的困境与批评“暴力”
(一) 当下文艺批评的困境
媒介改变了文艺发展的景观,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等网络文艺,以及短视频等泛文艺形态,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重构了当下文艺发展格局。由网站、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送的文艺评论以及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的大众评论,构成了网络文艺评论的新形态,这也是传统文艺批评的新发展。在当下,网络用户与专业批评家、研究者共同创造了多圈层、多形态的文艺批评景观。
因互联网媒介思维的差异,部分专业研究者、评论家的文艺观和评价标准难以解释网络文艺创作中的诸多新现象、新问题。传统媒体对评论内容的审核把关和编辑环节,在保障传统文艺评论专业性的同时,也造成传播壁垒和影响局限。相反,出自观众的一条弹幕、一个热搜话题的讨论,从发起到获得普遍参与,并没有内容优劣审核的环节,其传播的迅捷度和影响的广泛性远超传统文艺批评。由此,传统文艺批评面临“失语”的处境,话语的权威性受挫。
而网络文艺评论“先天不足”,在自由多元的表象下,深受资本和流量的操控,同时也无法摆脱大众话语的局限。一方面,话语权力“使用的人数”与“这个话语权力的大小有一定的关联”,“即一个主题被多少人‘有意义地谈论和追问’与构成影响观念或意义的力量有关,影响各种观念的力量也是形成意义的力量”。因此,资本紧盯大众话语影响力和大众话题的流量价值,通过商业运作和算法机制,不断激励引导大众卷入文艺批评的话语生产,网络文艺批评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大量产出。有研究者指出,公众号、短视频“着力点不是‘文艺的批评’,而是‘批评的文艺’。为受众提供廉价的文化快餐是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本身是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面对多数大众,很难保持怀疑精神和推理习惯,很容易被群体精神代替独立思考,在简单而极端的群体情绪中放弃独立判断。看似独立、自由的网络文艺批评与批评精神实质“貌合神离”。传统文艺批评面临挑战,而网络文艺批评面临多重矛盾。
(二)资本操控与批评的“暴力”思维
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与资本的效率追求一拍即合,在营销宣传的策略驱动下,对事件和决议的“充分了解和理性抉择却都被有意无意地搁置了起来”。影视作品的网站口碑评分,简化为参评人数和评分等级,为用户文娱消费提供参考指标。“三分钟看电影”“五分钟看电影”等系列短视频的合法化,是短视频和长视频平台基于对版权商业价值的共同开发,短视频的剪辑搬运所进行的二次创作,已经成为影视剧集和综艺宣传营销的有效手段。一些短视频UP主身份多样,他们大部分并非专业影评人,只是出于个人判断、理解、体验和好恶,对影视作品大刀阔斧地剪辑,以迎合网络用户碎片化的观看需求。有的短视频对文艺作品暴力拆解,对视频画面、配音、音乐的剪辑组合,不一定出于评论的需要,而是以获得流量为目标,对艺术作品肢解,对评价过程搁置,甚至出现随意解读、未播完先点评的情况。
在内容上,“情绪性的意见表达和发泄”是网络表达的主要方式。“吐槽影评”“爽感剧评”成为流量密码,专门发现和寻找情节的逻辑漏洞、常识错误、穿帮镜头等“Bug”。此时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已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谁的声音大,谁能赢得流量,大到压制住不同意见、盖住反驳的声音,以此成就网红大V,获得居高临下的错觉,在网络暴力事件中,道德话语实践正是因循了这样的路径。
亨利•詹金斯把“有组织的粉丝圈”提高到“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机构”的地位,在詹金斯看来,粉丝深度挖掘资料,甚至拥有令专业评论者汗颜的“私人知识”和“文化能力”。粉丝特别关注影视作品中演员的表情、动作等细枝末节,通过想象重构人物关系,“磕CP”获得快感,并逐渐形成网络文艺批评的“展演性”意味,即“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与个人化阐释来展示自身的知识、才情和品位等”。与传统媒介使用不同,人们可以通过任意截图、反复观看来最大限度地占有图像,也可以自由选择暂停、倍速来操控图像,考古控、细节控式的影评、剧评大量出现。“琐碎细节”在无限放大后,沦为毫无意义的娱乐。从带着个人臆想成分的“磕CP”,到“gif鉴演技jpg鉴颜值”的技术操作,都是将对演员的欲望化凝视转向零距离审判鉴定,“公众舆论一旦包含想象的成分,就会放大议论的对象,忽视甚至抵制理性思维”。此时,当某些碎片化的、煽动性的信息触动了人的神经,便易于产生恶意,产生“一言不合”的冲突。可见,资本操控深刻影响了网络文艺批评的形式和暴力化思维。
(三)理性缺失与批评“暴力”话语
按福柯的观点,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并非源于他们的观察或者体验,而是某种话语的建构,语法规则规训人们的话语形态,话语背后是权力与知识共生。在网络文艺批评中,公众号评论的内容篇幅和书写形式,与传统文艺批评最为接近。但是,当视频、截图、动图、表情包、音乐等与评论文字等量齐观,便发展出“图文一体的综合视听娱乐产品及一种文化产业意义上的内容生产,这自然不再是一般意义上作为话语和文本的批评”。文艺评论不再是文字书写,而是对作品或其他素材的截取、拼贴、重组等媒介操作;对读者而言,可以不必依照文字表述顺序,不必进行完整的线性阅读,而是进入“没有维度的、飘散的”“非线性的或者谈不上线性或非线性的”“杂糅的”数字界面,以新语法规则重塑网络文艺批评的话语形态。文字所代表的理性世界走向终结。
弹幕评论让这一象征性的终结更为彻底。年轻用户观看视频时喜欢发送弹幕,进行即时评论、自由交流,体现了网络文艺活动的互动和社交属性。弹幕语言以吐槽个体感受为主,用户在崇拜、调侃等强烈的情绪中获得共情。因为没有门槛并且匿名,使用弹幕表述个人观点与宣泄集体情绪没有明确界限,使用者经常接力吐槽,以刷屏方式强化观点或情绪。碎片化、夹杂符号的弹幕语言如射击炮弹般密集循环,视觉化呈现出互联网集体情绪的宣泄。
网络文艺批评不仅以图像、视频的插入和组合,解构文字书写阅读的线性顺序和理性推论的形式出现,还通过创造、拼贴、挪用等方式重新编码语言符号和语法。例如发弹幕可以使用弹幕术语,在豆瓣上交流评论电影则有行话“密语”,前者在语义表述上刻意简单粗暴,后者通常由字母组合、缩写、谐音等构成,有意悖离日常语法规范。二者无不有意疏离理论化的“学院腔调”,将语言符号转换为表达需要的隐喻符号,表现出对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抵抗或颠覆。但是,不同圈层文艺批评的“密语”“行话”,正在生成新的话语隔阂和语言暴力,“当我们将‘不懂勿犯’视为网络时代‘圈层化’交往的基本礼仪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网络评论经常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与争吵了”。
三、网暴治理:以文艺批评话语反击网络暴力
文艺领域频发的网络暴力事件,需要我们去剖析当下文艺批评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根本上治理文艺领域网络暴力。首先,要建构有效的文艺批评话语,“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以文艺批评的公共性划清个人意见与公共表达的界限,遏制网络暴力对文艺批评和创作的伤害。
话语是一种建构性的力量,“决定我们如何认识社会、文化和我们自身,决定了我们想看什么和能看到什么”。文艺领域的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时,道德话语作为建构性的力量进入事件。那么,如果文艺批评话语站出来,在文艺知识——文艺批评权力的结构中,将批评的话题控制在文艺的范畴,而不是道德审判,也许就可以避免发生网络暴力。从文艺批评的功能来看,其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为文艺作品提供阐释、为受众提供信息、为文艺理论构建和艺术史发展提供材料等,“从艺术批评在根本上是一种话语实践来说,艺术批评可以有一种终极目的,那就是话语生产”。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建构性的力量,通过话语生产,对世界及意义进行阐释。文艺批评话语应该是丰富、自由的,基于审美和对文艺作品直觉的批评,目的是解放人并达成人的丰富性。简单粗暴、支离破碎的消费式评论,无法契合艺术的本质追求,反而让人陷入新的精神桎梏。“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以贴近中国文艺现实、秉持中国文艺情怀的理论引导批评话语的生产。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数字化所带来的网络文艺新现象、新问题,也不能用“过硬的智识”代替“体验和情感活动”,要充分考量网络时代文艺的沉浸性、体验感、交互性等媒介性,升级网络文艺认知,以批评的立场阅读观看,以建构的目的批评建设,使批评兼具思想性和直觉灵性,避免文艺批评与创作实际的隔阂脱节。同时作为公共话语表达,应保持批评的理性和审慎,虽然可以发表个人主观意见,但不能触碰道德底线。
文艺批评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表达,特别是写作,是文艺批评者需要反复锤炼的一项技巧。重新审视传统文艺批评对评论技巧的要求、对文字书写的重视,在媒介视觉化、视频化的发展中,代表了对批评话语理性思辨、系统思考的坚持。将文艺批评的话语权真正交到网络文艺用户/评论者手中,让文艺现象由独立、自由的文艺批评话语来阐释,并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形成良性健康的文艺批评生态,反击文艺领域的网络暴力,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其次,要提高网络文艺批评话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控制“暴力”的生成。网络暴力事件让文艺批评中潜在的“暴力”因素浮出水面,前文分析了资本操控和理性缺失所导致的“暴力”思维和话语方式,根本上与网络赋权相关。网络在赋予大众话语权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非理性表达,影响到舆论监督的作用,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网络恶搞等异化现象”。个体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其所拥有的权力水平会影响到行为决策,“网络的接触使用和赋权感知,对于人的风险偏好、决策及认知控制能力也造成了重要影响”。研究者在实验中设定互联网高赋权者和低赋权者,发现高赋权者“在网络空间中的决策行为表现得更加谨慎,能够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发生的问题”,面对决策有更多分析思考,采取更加保守的风险决策,而低赋权者在实验中“更加偏向做出冒险的决策”。互联网低赋权者更倾向于在缺乏深层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初步判断其相对更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人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更容易缺乏自制力,甚至易于出现反规范的行为,即所谓的“去抑制效应”。前文分析弹幕术语、豆瓣“行话”在建构新的文艺批评话语时,已经凸显出反规范的明显倾向。因此,要研究并掌握网络空间舆论和权力的关系,在网络文艺批评空间建构有效的话语引导,普及文艺评论知识,让个体在互联网虚拟空间面对文艺现象和问题时,具有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并作出理性评价,而不是滑向情绪化的道德批判。同时,网络高赋权者“随着深度体验和参与的加深,他们越来越理性”,“发言、转发、评论的内容更多地经过了选择”。文艺批评话语的获得和对文艺批评的参与,能够遏制非理性、情绪化言论不加选择的任意传播。
相关平台也可以通过技术预防和干预“暴力”生成。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机制构建与测评报告》构建了国内首个网络暴力防治措施评价体系,并对国内多家互联网平台进行了测评。微信、抖音建设了网暴信息样本库;抖音为受害者提供一键防网暴、互动权限管理等隐私设置,并提供一键取证功能;微信通过机器拦截加人工处置的方式减少了不友善内容;哔哩哔哩视频网站采取了限制传播、折叠、添加提醒标识等措施。各平台通过拦截涉嫌暴力危害的信息、关停相关账号等,治理网络空间的暴力威胁。
综上所述,建构有效的批评话语,是反击网络暴力的重要路径。要将用户对文艺现象、文艺创作和创作者的关注引入文艺批评的话语范畴,发展独立、理性的文艺批评,积极引导文艺创作,不给非理性道德审判和网络暴力可乘之机。
*作者:赵丽瑾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0期(查看目录)
签发:杨晓雪
审核:陶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