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冉华
图片 | 网络
数字技术情境中的网络评论再现广大网民心理动态,折射数字社会心态变迁,因此被誉为“社会的晴雨表”。从评论主体的角度看,青年是网络评论的核心群体,具有“产消者”的关键特质;就评论的内容而言,网络评论关注日常生活世界。网络评论深度挖掘媒介动能,全面突显生活热能,其话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上多有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事评论的味道。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年网络评论可以被称为青年时评。
青年网络评论何以遭遇诘难
然而,青年网络评论一旦在本质内涵和形貌特征上同时近于时事评论,那就必然要面临后者经常遭遇的大多数诘难。择要论述如下。其一,网络评论的同质化严重。或许是受困于网络发表时度效的影响,青年网络评论面对时新的话题,总免不了要赶着发声、急着表态。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网络评论同质化严重,选题“撞车”的情形似乎不可避免。给阅读者或观览者的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天下评论一大抄”。比如有写青年旅行者,必然先言“淄博赶考”后谈“贵州村超”“天津赶跳”再写“南方小土豆东北观冰雕”。虽说类似的同题写作不应该背上“抄袭”的骂名,但其引发的观感自然不会好。其二,“三段式”的评论招人嫌怨。相关评论文章遵循“关注现实—现状透视—策略分析”的写作套路,其思想力和表达力难免遭遇削减和弱化。其三,不少的青年网评思想不起,“雅言”缺位。青年网络评论大谈个体心事,主动接受“特种兵”“脆皮”“卡皮巴拉水豚”等符号或标签;借用“扫兴式父母”“断亲一族”“亲爱的宛瑜”“亲生的宠物”等话语发出群体的呼唤,嬉笑怒骂之间心情颇为畅快。更别说还有那些发表在社交媒体上的部分网络评论有口无心、言不由衷、评而不论、自由散漫、徒费唇舌,本身并无大的价值。其主要缺点集中在短于交互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认识训练,较难用恰当的说理方式将丰富的日常经验转化为有现实影响的文字。当他们参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时,“思想不起”“音色不正”“调性不高”的症状还很明显。同时,有的青年网络评论在语言上刻意求新,多征引网络流行语而难用“雅言”,文法方面也难以真正做到考究。这样未加修饰的评论经不起检视,不值得玩味,甚至都很难过得了写作者自己那一关。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让人过目即忘,难以留下印象。
营造数字网络表达新形态
青年网络评论对数字社会的舆论传播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宣传文化思想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媒体社会应当主动接纳青年人充满正气的评论,而青年网络评论惟有把握如下“时评要领”,方能真正提振网络评论精神。
首先,网络评论要强化“重实”品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之下,思想观念多变、价值选择多元、影响因素纷繁复杂,部分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焦虑感、失落感重,惰气、暮气、邪气深,“坐享”“躺平”“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心态较为普遍。形象的比喻是,整个网络评论区就像一个幽暗不明、含藏无限的“褶皱”。那么,青年网络评论就是要洞察人心,通过壮筋骨、长才干以增强韧性,尽快抚平“褶皱”,修复社会关系;要及时地“润心”“暖胃”,弥合心灵创伤,积极地重塑社会心态。加强青年网络评论引导就是要激发社会动能,展现青春热情,汇聚创新活力,鼓舞积极的社会行动。根本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积极的意见气候。为此,网络评论写作要突出筛选、强调的“框架”作用,优化信息分享和扩散机制;要沉着冷静,长期思考,形成平实、厚重的文风。在这一方面,正是因为能够做到“建基于实,据实而论”,“人民网评”“新华网评”“青苹”等系列原创网评产品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形成积极的品牌效应。
其次,网络评论写作要确保超越气象。网络评论的立意既要立足鲜活的现实生活,又要分得清“急难愁盼”,更要见得“天地之宽”,总之是要确保超越气象。对于网络评论主体而言,知识、学识、才识、胆识一样都不可少。网络评论者要受得了孤独,耐得住寂寞,甚至还要忍得住个人一时之“孤愤”。举例来说,青年网络评论中流行的“××文学”就涉及到包括“发疯文学”“狂野文学”“确诊式文学”“平底锅文学”“善恶观文学”“胡说八道文学”“NPC文学”等在内的数十种提法。当代青年似乎与任何一种“文学”形态都沾边,却又不能完全被其所定义和概括。很显然,青年评论者要致力于超越“圈层”限制,突破文化区隔,通过互动传播加强代际联系。青年评论者要熟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涵养中华文明教养,要立志于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大文章”。青年评论主体要敢立雄心,积极绘就中国网络评论话语实践的前沿理论与知识图谱。在具体的谋篇布局中,网络评论要敢于把文章写长,要以“长评论”带动“短评论”,以“定见”代替“散论”。在文法修辞方面,网络评论写作要“能近取譬”以增进言说的论理性;网络评论写作更要“指事问义”,重其扩展延伸。更有必要的地方,青年网络评论要尝试重建“雅言”传统,重构数字网络语言表达新形态。
最后,网络评论要重塑社交健康,着力推动数字网络评论的媒介生态格局转化。提升青年网络评论的出发点,关键在于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重塑风清气正的网络评论区。最先要注意的问题是,网络评论引导要有鲜明的“场域”意识。彰显“场域”意识,一个起码的要求是要协理好“行动者-结构-系统”之间的关系。惟其如此,网络评论引导才能实现网上与网下、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有效联结,关键是要将个体私语转变为聚合众意的公地。接下来,网络评论要提升“事件”哲学智慧,避免陷入“事”的烦难。青年评论者不应拘泥于琐碎日常,不能陷溺于具体琐事,要克制“无事生非”的想法,更要杜绝“等事发生”的心态。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从事件哲学的高度透析网络评论背后的“事理逻辑”,并且遵循“一事一理”的逻辑辨明事理,从而为“事件性”的舆论危机提供治理方案。除此而外,提升青年网络评论要强化情势逻辑,并且将连续的动态的“危机事件”导向正面。
数字媒介社会是一个加速流动、深度聚合、纠缠互渗的社会,而青年网络评论充分体现了数字社会的新型特征。因此,网络评论势必内在潜藏着一股动态势能,与数字实践的情势政治紧密相关。从评论治理的逻辑而言,要据于情势政治关注“理势”之辨,重点把握“理尽势归”的话语实践逻辑。
本文系2023年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青年网络评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23JH043)阶段性成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