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不仅是消息的门户,更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闻标题的创新与吸引,结合相关书籍的精彩案例,揭示如何创作出既新颖又有效的新闻标题。
01新闻标题的虚实结合与制作要求
《现代实用新闻写作》中介绍到,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如虚实结合、准确贴切、简洁工整以及新颖生动等。
虚实结合是新闻标题的一种重要手法。实题扣住新闻事实,点明必要的新闻要素,让读者一目了然;而虚题则引导、说明、烘托、渲染主题,增加标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多行标题尤其需要虚实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了虚实结合,新闻标题还要准确贴切,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也不能故弄玄虚或耸人听闻。同时,标题也要简洁工整,字数不能太多,语言要简练,形式要工整。最后,好的新闻标题还要新颖生动,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吸引读者的注意。
为了拟好新闻标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双关、拈连、借代等,使标题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我们也要细心研究所要写的消息,弄清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这样才能拟出符合新闻事实、有思想内容、简洁工整且新颖生动的标题。
这种标题主要用于重大新闻,一般新闻尤其是短新闻不采用。由主题、副题、引题构成。如:我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引题);秦皇安两干载,项羽不是盗墓人(主题);《汉书》有误:掘墓焚陵是说传,《史记》可信:水银江河在地宫(辅题)(1985年3月15日《文汇报》)。由主题、引题构成或由主题、副题构成。如:卖肉个体户黎少钦立章公告群众(引题);短秤一两,赔罚一斤(主题)(1981年9月1日《湖南日报》)。蓟县三干货郎向“官商”发起挑战(主题);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后,给商品流通带来生机;国营商业面对多种经济成分的竞争,非走改革之路不可(副题)(1983年1月.19日《经济参考》)。只有一行主题,如:“光棍堂”引来了四只“金凤凰”(主题)(1979年8月19日《天津日报》)。
制作消息标题的要求,制作标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虚实结合。新闻标题,有虚实之分。“实题”一般扣住新闻事实,点明必要的新闻要素,使人一见就知道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什么事情。“虚题”则显得比较抽象、含蓄,一般用以引导、说明、烘托、渲染主题,或侧重说明某个原则、道理、愿望等。单行标题,一般要实标,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所要报道的事实。多行标题,则要虚实结合。2.要准确贴切。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还要做到准确贴切。准确,是对“实题”而言的;贴切,是对“虚题”而言的。新闻标题中的“实题”,应准确反映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能夸大,不能缩小,不能故弄玄虚,不能耸人听闻。要严格地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丝丝入扣,不失分寸。新闻标题中“虚题”,虽然它比较抽象、含蓄,不直接点明新闻事实,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应恰到好处地引导或说明消息的实质,加强消息标题的生动性和吸引力。3.要简洁工整。消息的标题,字数不能太多,语言要简洁。其中,主题和引题,多用对称性句式,要讲究形式的工整。副题虽多用解说的、散文化的句子,也应简洁、凝练,没有冗词冗字。4.要新颖、生动。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要符合新闻事实,要有好的思想内容,要简洁工整,同时,还要做到新颖、生动。新颖别致的标题,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吸引读者的注意。生动形象的标题,其感染力强,能给人以想象、回味的余地。
02新闻标题与导语的精准撰写
根据《新闻写作案例教程》中的相关信息, 新闻标题和导语是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的关键。标题需简短、准确,能够概括新闻主题,而导语则应精炼地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引导读者深入阅读。标题的撰写需要吃透新闻主题,高度浓缩,确保精准贴切。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能概括新闻内容,还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将“游客用雪球砸狮子”的事件精炼为“游客用雪球雪块袭击动物取乐”,这样的标题既准确又切题。导语的撰写同样考验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和文字驾驭能力。导语应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用最精彩的核心事实吸引受众。记者需从新闻的五要素中提炼出最需要凸显的要素置于导语中,而非堆砌所有信息。综上所述,新闻标题和导语的撰写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的新闻经验和娴熟的业务技能。
由此可见,为新闻取个好标题并不简单,需要吃透主题,高度浓缩,精心提炼。原稿的导语没写好,没有交代出该新闻的核心事实——游客用雪球雪块袭击动物。其实将第二自然段(躯干的第一段)提炼出一个细节作为导语更合适,它更契合消息的主题。写好导语需要记者具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新闻经验和娴熟的业务技能,要善于思考,善于把握新闻的主题。毕竟,导语是新闻的起点,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用最精彩的核心事实吸引受众。记者要从新闻的五要素中提炼出最需要凸显的要素置于导语中,不能全部都堆砌在导语里,一次把要素用尽。
03修辞手法让新闻标题更生动
根据《新闻写作技巧》中的相关信息, 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门艺术,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标题更加生动、吸引人。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拟、对偶、设问、引用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例如,比拟手法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增强标题的形象感;对偶手法则能使标题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设问手法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深入阅读;而引用手法则可以借助现成的诗词、成语等,为标题增添文采。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作者具备高度的概括力、想象力和文字功底,才能创作出既准确又生动的新闻标题。
筑巢引凤焕发生机 天津国有企业改革纪实(《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将国有企业改革内求发展、外引人才的做法比拟为“筑巢引凤”,使原本宏大严肃的内容变得灵巧、生动。还有《澳门回家了,母亲双臂拥抱你》、《澳门回家了,兄弟姐妹问候你》,以及《一道公文背着二十九颗印章旅行》、《面对“减负”出版业准备“软着陆”》等标题,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使标题或深情动人,富于感染力,或谈谐幽默,灵巧活泼,或简明易懂,形象生动。
对偶法是将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话,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好像对联一样,但又不要求像对联一样讲求对仗工整。用这样的方法制作的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例如2000年2月25日的《光明日报》在报道第4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专稿用的标题是:出手磨龙刀满眼刀光刀彩,力太极虎管它虎仔虎妞。标题猛一看像是武侠小说的回目,极富吸引力,仔细看却是形容世乒赛上中国队与韩国队两国顶尖高手精彩而又严酷的比赛状况,标题立足于“刀”字与“虎”字,重叠用了3次,加强语气,强化效果,且对仗工整,独具匠心。
设问法即在标题中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和思索,吸引人们去读完消息内容,寻求答案。提问的方式,既可以正面提问,也可以故意反问,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力求达到引人注意、使人思考、入迷的效果。例如,2000年2月18日《南方周末》在报道一则医疗事故时,用的标题是:“我的肾呢?医生!”消息报道的是一个8岁的小孩,在一场切除肿瘤的手术之后,却发现左肾无端“缺如”的事。
引用法是把现成的诗词、成语、群众语言借用来为标题写作服务,使消息锦上添花,文采飞扬,或使消息重点突出,明白易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