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尔和托马斯的文化认同理论认为,文化身份是可以在话语中协商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涉及文化身份的确认就是指对拥有共同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及行为准则和规范群体的认同和接受。英国伯明翰学派著名学者乔治·拉伦所言,无论侵略、殖民还是其他派生的交往形式,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社会文化机制是文化身份认同最主要的来源,包含了诸多宏观层面上的因素,如语言、文化遗产、价值观念体系、大众媒介等。
英语新闻报道中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因素
语言
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工具和主要行为,是文化身份的构建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语言选择直接影响文化认同。在交际中,语言的选择是个人身份、社会身份以及文化身份中最重要的要素,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在一定目标的驱动下,阐述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动因、需求,向他人传达自己的价值观、态度与意向。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中美媒体英语报道所使用语言的风格、得体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中美受众之间的相互身份认同。
价值观
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问题始终无法回避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存在的分歧,往往会引发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冲突。比如,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东方“儒家思想”的部分内容与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从本质上是相悖的,这是西方媒体在这件事情上态度表现不同的原因。作为文化身份构建的主体,媒体会有意或无意表现出文化中心主义、自我认同主义,努力维护本土文化;由于存在着偏见和陈旧的定势,交际主体往往会用自己的文化衡量他人的言行举止,这在媒体报道中较为常见。
中美英文新闻报道中建构文化身份模式比较
新闻报道能够反映文化认同问题。孔子雕塑于2011年1月13日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正式亮相,然而因为争议,孔子雕塑于2011年4月22日被迁移至国家博物馆雕塑园内。从中国日报、新华社、《纽约时报》、美联社等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媒体对该事件的英语报道,可以看出,中美媒体在文化身份建构上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异。
相似之处
中美媒体都肯定了事件的积极意义,剖析了事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中美媒体在报道“孔子雕塑落成事件”时肯定了孔子和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认同孔子是圣贤,伟大的哲学家,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社会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中美媒体英语报道“孔子雕塑迁移事件”时,都分析了孔子雕像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情境。
中方媒体新华社英语报道孔子雕像位置,使用了下列表述“at the North gate of the China National Museum (位于国家博物馆北门), sits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Square, facing in the direction of Mao’s portrait.(坐落于天安门广场的东侧,面临毛泽东肖像)”。
纽约时报报道孔子雕像所处位置是on the nation’s most hallowed slice of real estate (位于国家最为神圣之地), near Tiananmen Square,at the museum entrance, cater-corner from the iconic portrait of Mao Zedong(位于博物馆入口,靠近天安门与毛泽东肖像成对角线)。
美联社报道孔子雕像所处位置是at China’s political heart(中国政治中心), near the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靠近天安门), roughly facing a massive portrait of Mao Zedong (几乎正对毛泽东肖像)。孔子雕塑因为坐落的场所引发争议,导致被迁移,这恰恰证明了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文化对象所处位置和社会情境之间的冲突,中美媒体英语报道该事件显示了一致性。
差异之处
中国媒体报道客观而中立,而美国媒体报道主观而偏见;中方媒体努力维护中国文化身份,而美方媒体在针对中国文化身份时持有偏见。
中国日报英语报道孔子雕塑迁移时,呈现的标题“Statue Moved Inside”,非常中立,引用专家即第三方的观点“作为历史名人,孔子雕像更适合摆放在博物馆内”,努力维护中国文化身份。
而美联社呈现的标题“Beijing’s Confucius Statue Mysteriously Removed”,使用mysteriously(神秘地) 这个词汇,意在夺人眼球,故意留给读者悬念;美联社在构建中国文化身份时, 结合中国的局势分析并试图挖掘出中国政府对该事件的态度、树立孔子雕塑的意图,倾向性、有选择性地使用了下列敏感词汇moral crisis(道德危机)、rich-poor gap(贫富差距)、corruption(腐败)、anxiety and instability(焦虑与不稳定)、China’s Communist regime(中国共产主义政权),主观性较强、持有偏见的报道,容易误导读者对华以及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看法。此外,美联社正文报道中提及“There is no flaw in Confucianism and it can serve as an ideology for modern China.”(孔子思想没有任何瑕疵,成为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此报道完全不顾孔子雕塑树立的初衷和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存在蓄意歪曲事实的嫌疑。
中国日报英语报道“Society Must Think Beyond Confucian”,提出孔子和孔子思想不应该被神化和盲目崇拜,应该理智地尊重孔子及其思想。 “Although Confucianism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t cannot sum up all the values and ideals that modern China represents and aspires.” (孔子思想虽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但是不能概括现代中国所代表和追求的所有价值观),言下之意是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报道使用的语言得体,风格委婉温和。
拒绝盲目跟从,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英语新闻在对某些热点事件进行报道时,由于不同国界、不同文化、不同素养,对同一件事件所秉持的不同方式、角度、语言表达对受众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鉴于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身份观的种种偏见,要建构本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然不能通过制造一个“西方主义”来发展自我认同。建构本民族的文化身份以及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应该充分注意到文化的民族主体意识。对于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方媒体必须以真实、诚信的态度传递信息,避免因为文化、背景、立场的不同而导致理解的偏差。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首先要具备文化敏感性及文化认同危机意识,把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作为自我发展的首要工作。只有认真了解、学习、尊重不同文化,才能够真实有效地通过新闻传达信息,为世界各国搭建起一条沟通的桥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其次,新闻人还应拒绝强势文化的盲目性,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秉承传统文化、构建中国文化身份,建立起中华民族自信心;以优良的职业道德、极强的责任心,更好地为大众传播更多有价值的英语新闻,为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公民素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