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这段话在网上成了热点【很多人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了,或者干脆不发了。明星们的账号过去经常唠家常,现在都是各种官宣了。体制内的人更是小心翼翼,很多人连朋友圈都不发了,发的话也是转发某个正规报道。大学老师们也成了“敏感群体”,多数人选择在互联网上能少说就少说。民企高管或者中层也是一样。总之,很多群体的个性化信息变得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干干净净。】特别因为其前环球时报总编辑的身份,外媒格外关注这段话。
胡锡进的话陈述了现象,但过于表面化。
胡锡进指出,“很多群体在网络上越来越小心,发声趋于谨慎”,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现象。他的描述具体、形象,符合长期观察到的行为趋势。但作为前《环球时报》总编辑,他的身份和影响力本应让他看到问题的根本,而不仅仅是表象。他只是描述了“个体收敛”,却没有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收敛,也没有揭示网络环境背后的机制。
现象背后的本质并非“管理太严”。
胡锡进隐含的意思似乎是“网络管理过宽,导致大家不敢说话”,但事实恰恰相反:网络管理宽松或缺乏原则,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充斥网络。很多所谓的“热议内容”本身就是大V、网红等制造的流量噪声,占据了信息空间。有效信息被淹没,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极其困难。垃圾信息泛滥,包括标题党、恶搞、夸张报道、虚假谣言等,占据主流注意力,而管理部门对网络规律不了解,无法科学治理。
对自由发言的误解。
许多人可能认为网络自由空间来了,人人都能发声,这本身就等于自由、等于理性讨论。但如果没有信息筛选、没有价值判断,网络自由就会变成“信息垃圾场”,最终人们被低质内容淹没。我们可以这样去对比思考一下,传统媒体当初付出巨大努力去传播信息,其目的绝不是为了制造垃圾,而是为了传播有价值的信息。网络出现的大量无效内容,正反映出缺乏有效管理和“三观引导”。
科技本身是双刃剑,网络亦然。
网络是高科技产物,科技没有道德,但人类使用它必须有方向和规则。没有正确“三观”的引导,网络容易成为反理性的工具,助长虚假、偏激和低质内容。自由发挥并不必然产生理性结果;相反,没有规范和价值引导的自由,往往助长乱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