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期《新闻调查》看调查记者采访艺术

诗佳网

内容:

内容摘要

本文以央视国际上十期《新闻调查》节目作为样本,从展现过程、采访技巧、特殊意识等几方面入手,结合实例,对节目中体现出的记者采访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独到之处做出点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由此进一步扩展到新闻调查性节目的采访艺术共性。

关键词

新闻调查;采访;过程;技巧;意识

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采访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它是艺术,是调查,是沟通,是智慧的较量,是心理的博弈,也是思想的交锋。作为中国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的领军人物,《新闻调查》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记者成熟而富有特色的采访表现出来的。在这个节目中,采访不仅是报道的基础,同时也是报道的表现手法,节目形态的突出特征。本文选取央视国际(http://www.cctv.com/program/xwdc/01/index.shtml) 2006年4月12日之前的十期《新闻调查》作为样本,试图对节目中记者的采访进行分析,希望能管中窥豹,对这一类型节目的采访艺术做一粗浅总结。这十期节目分别是《看病难》、《文明城市的诞生》、《被开除的女大学生》、《长大未成人》、《业主维权故事》、《申纪兰代表》、《洋山港》、《举报人李文娟》、《以公众的名义》、《医保疑团》。

一、深入调查展现过程

《广播电视辞典》对“电视新闻调查”所下的定义是:“电视记者就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现象进行专题性的深入调查、核实、分析、解释的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调查的优势在于有选择地直接展现调查的过程,声画兼备地披露新闻事实的真相,以及当事人和有关人士提供的相关事实与看法,使得电视调查节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可视性。”调查报道所展现的过程包括了三层含义: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过程;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观众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三者统一于一个中间环节,即记者的调查采访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观众对事物的认知结果。综观这十期节目的调查过程,都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用事实说话。

所谓用事实说话,是指记者在广泛占有事实的基础上,把思想、观念隐藏在所报道的事实中,让人们通过了解这些事实而悟出其中的道理。从这十期节目中可以看出,《新闻调查》的记者很少直接发表议论,更多的是让观众从事实中得出自己的判断。《看病难》中,北京几大医院门诊长龙般的候诊人群让人清楚地了解了看病难的现状;《以公众的名义》中,记者跟拍了郝劲松在与铁路部门的发票诉讼后再次上车出行的过程,售货员主动开发票的镜头准确表明了铁路的改进;而《医保疑团》里,记者取得的复印收据则在调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2、脉络清晰步步深入。

对记者来说,思维清楚、思路缜密非常重要。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层次清晰地将调查脉络一步步地展现出来,这对观众的见证便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这个“知”正是通过事实的展现达到的,步步深入的结果将是事物根本的浮现。《医保疑团》中,记者带着经过患者和知情者认证的复印单据到骗取医保的医院求证,从院长到肾内科主任,到原信息科工作人员及综合管理科长,再到原医保科长,“我不知道”的声音不断出现,记者始终没有放弃,直到最后找到原信息科长才最终确认了单据的真实性。正是在这步步深入的调查过程中,医院人员相互推诿、力图遮盖事实的行为表露无遗,医院联合患者共同骗取医保金的真相才得以逐步浮出水面。

3.在展现过程中抓兴奋点。

《新闻调查》一期节目时长4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节目更好看,便需要不时在展现过程中制造一些兴奋点,这样才能使观众保持观看的兴趣,提高节目自身的吸引力和活力。这里的兴奋点是指使观众特别感兴趣,让人振奋、激动或愤概的某一细节或情节。《看病难》里,记者清晨六点多在同仁医院门诊与排队患者的对话,现场抓获号贩子的镜头,以及医院录下的号贩子间为利益殴斗的片段,都属于这样的兴奋点。它们对调动观众情绪,提高收视兴趣无疑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采访技巧综合运用

采访是一项充满了技巧性的工作,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会为节目增添无穷魅力。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曾提出采访的四个原则:A、不论何时,只要有可能就必须仔细做好准备工作;B、要善于提出那些能引起采访对象谈论的问题;C、与消息来源建立有助于获得情况的关系;D、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这四条原则对各种采访技巧进行了概括。

1、采访准备。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对采访的准备主要包括两部分:背景资料准备和采访问题准备。

研究背景资料是采访的入手点,对背景的研究通常是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进行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申纪兰代表》中,记者看似不经意问出了两个问题 “我看到一段历史资料,您好像还在会上发言了?”“我们听到一个说法,说您头一次去北京开人代会的时候还不认识字?”这两个问题在激发采访对象谈兴的同时,也反映出记者采访前在研究背景资料方面所下的功夫。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肤浅而缺乏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事先对采访问题准备不足引起的。美国内华达新闻学院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提出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GOSS”公式。该公式包含了四个要素:目的和目标(GOAL),面临的障碍(OBSTACLE),避开障碍的解决办法(SOLUTION),目标是在何时由什么人的意见开始(START)。这个公式并非万能,却对设计问题可能颇有帮助。反观这十期《新闻调查》,尽管记者的问题也许并不是严格根据这个公式设计的,但在问题的具体性和逻辑性等方面却与这个公式不谋而合。我们以《洋山港》为例,记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你设置这样的一个紧急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地疏通这个通道?”(目标)

“要把这么一个岛建设成一个集装箱码头最难的是在什么地方?”(障碍)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种局面,怎么解决这种困境?”(解决)

“您希望这个目标什么时候大概能够实现?”(开始)

不难看出,记者采访前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而这正是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2、提问艺术。业界普遍认为,提问的基本要求应是:自然、明白、简洁、有特色。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开放式的(笼统、开放,被访者可以自由发挥);闭合式的(小而具体,必须明确简短回答)。这两种问题在《新闻调查》各期节目中都有不少表现,这里不再具体列举。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新闻调查》中,记者对包括诱导法、追问法、设问法、激将法、错问法、借问法等各种提问形式做到了全面把握、灵活运用,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我们试举几例:诱导法:《业主维权故事》“我花钱买的房子我为什么没有权利看呢?”“可是我有权利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呀?”“他这样回答,他这种说法,合理合法吗?”

追问法: 《长大未成人》 “跟男孩子接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什么是过分的事情?”“什么是越轨?”“怎么样算近距离接触?”“女孩子怎么才能够避免怀孕, 怎么才能够保护自己?”

在《看病难》里有一段采访,记者更是在短短几个问题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技巧:

“这一片有很多大医院您为啥选择这儿呢?” (正问)

“假如给你选择的机会,你还想去什么医院瞧病?” (设问)

“为什么您喜欢大医院呢?” (追问)

“这位大妈就觉得到您这个医院不如大医院好。”(激将)

3、平等视角人文关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融洽关系是采访成功的基础,而这种关系建立在平等之上。在这十期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面对政府官员、权威人士,还是面对农民、学生,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记者总是采用一种平视的视角,不卑不亢,不趋不离,这种平等关系的建立充分体现出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

其次,记者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也会促使沟通走向融洽。这种人文关怀是记者的基本品格,是发自内心地对“人”的尊重。《文明城市的诞生》里,记者对采访对象(残疾人)说了这样一段话:“夫妻俩都干这个?”“那很辛苦,我刚才听老李跟我说干这行很辛苦。”“你要担心她,她要担心你。”“对于你,对于你们这个群体,你们最希望从人们的目光中看到什么?”

记者这一段交流,正是基于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关怀,沟通的流畅和融洽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4、观察的艺术。《新闻调查》内部曾提出一个概念“发现意识”,具体有两条要求:A、我们必须到达现场;B、我们在现场一定要有独到的发现。有了独到的发现,节目才能做到“好看”,而发现必须要以观察为基础。在采访现场的观察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感觉,用脑子思考,因此,必须和记者积极的思维相结合,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如《看病难》中,记者经过观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看你在治病的时候一直坐在那儿动也不动,平时都是这样吗?”,由此才发现了医生超负荷运转的现实。

记者在现场的观察可以大体分为两种:明察和暗访。明察需要记者在现场边观察边分析边调查。暗访的手段则只有在以记者身份不可能得到真实情况、且对方会力图遮盖事实时方可使用。这十期节目中,《被开除的女大学生》中对录像厅的采访,《医保疑团》中对参与骗取医保患者家庭的访问,《看病难》中记者与号贩子打交道的片段等等,这些都属于隐性采访,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发现事实的真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都很好地遵守了隐性采访只有在万不得已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规则,在增强节目的信息量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制作观念的严谨。

三、意识到位凸现魅力

做为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在十年的磨砺中树立起了一系列先进意识,这些意识的综合体现使这个节目独具魅力。

1、质疑意识。永不轻信、刨根问底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体现,采访时记者始终应以质疑为基本态度。但质疑的基础是观众,记者的质疑应该建立在“观众想问什么”的基础上,不能为质疑而质疑。

在《文明城市的诞生》中,记者的质疑随处可见。面对当选城市领导,记者问“它(包头)是一个西北城市气候也不太好,为什么包头这次能评上文明城市?”,而当面对落选城市领导,记者又问“作为一个落选城市的市长愿意坐在这里接受我们的采访,你心里没有一点儿负担?”在采访调查组组长时,记者又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选择这个地点他们的政府部门、交管部门知道不知道?”“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这种算作你们的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它真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状态来吗?”。

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曾提出“你的态度是质疑的,质疑之后的事实才是有真实感的”。质疑才能挖掘出事实,事件的真相正是随着质疑的解答而最终揭开的。

2、客观平衡意识。对于深度调查性报道来说,客观平衡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具体而言,客观平衡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尽力保证节目中消息来源(即报道中事实材料的出处)的多样性,并表明事实、观点、背景从何而来。

综观这十期节目,其中有些在客观平衡方面的确下了功夫,我们试列举其中几期的采访对象:

《看病难》

北京三家不同等级医院的领导、医生及患者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教授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副会长

国家卫生部办公厅 副主任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街道医疗社区服务中心及服务站 有关领导

天津市卫生局 局长

《医保疑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