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
季建业落马了,他的那点糗事儿,也被抖出了不少。令学界颇为“难堪”的是,这位贪官竟然还有一个“辉煌”的学术生涯。早在担任昆山市委书记之时,季建业就在苏州大学攻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在职博士生。博士顺利毕业后,季建业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了他平生第一个学术头衔——人大宪政与行政法治中心客座研究员。3年后,又在这里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并顺利出站。季建业还写过不少学术论文,刊载其大作的学术期刊,档次也不低。他还经常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一时间,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学者型官员”。
不过,说季建业也有“学术生涯”,确实令人生疑。季建业读博士的3年,正是他官场青云直上的3年,从昆山到扬州,正值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真的能分身两处,一边为政一方抓经济社会建设,一边静心苦读攻读博士学位?季建业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之事,其实早已沸沸扬扬。坊间早有传闻:“论文是扬州大学一名教授帮他写的,答辩前一小时才送到,他本人没有参加答辩,但此后成为农民问题专家”。由是观之,学界的“帮忙”,客观上也塑造了这样一位“学者型官员”。试想,没有校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课程安排上的疏松管理,季建业怎么将博士学位信手拈来?没有教授枪手们的精心打造,何来厚重洋洒的学术论文?最搞笑的是,201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南京市政府联合开展了“南京城市综合管理立法研究”,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成为课题组长之一,且课题组在南京期间,还专门召开了季建业博士后证书颁发仪式。学术如此屈身献媚,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悲哀。
季建业的学术能力到底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他的“学识”与“为政”严重地分离,却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7月,季建业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发表文章 《扬州古城保护的实践与体会》,其中写道:“只有保护好古城历史遗存、建筑风貌和文化符号、民众风情,才能延续历史文脉”,然而知行不一、学品和政品背离的他,在执政南京期间,却将六朝古都大砍大伐,大拆大建,“开膛破肚”,惹得民怨沸腾,人人共指。
其实,比起整个社会来,学术界更应该好好反省“季建业现象”。学而优则仕,古往今来,并不新鲜,人们非议不多。但仕而优则学,却常常为人诟病,尤其是在今天。为官者通吃一切,目的有二:一是沽名钓誉,一是沽名钓利。后者比前者危害更大,成为腐败的诱因和温床。比如,前段时间的张曙光案,就是一例。张曙光官至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然而张曙光对此却并不满足,竟然索贿2300多万元,用于搞定一个院士头衔。张曙光不只是要院士这个“誉”,他还看中的是有了院士这顶帽子,就会在今后高铁项目立项和建设方面有更大话语权,说到底,会有更多的利益滚滚而来。
张曙光的眼光不可谓不远,然而让张曙光接近得逞的,并不完全是他本人的努力。现在可以问问那2300多万元都用来干什么了?据张曙光自己交代,要么是组织专家团队,齐聚五星级宾馆,专心写作学术专著,供吃供喝;要么是请评委们到高铁示范基地参观,费用全免,且送给每人一份价值不菲的礼品;要么是打点评选环节方方面面的关系……张曙光固然腐败,可是由其案件所揭露的学术腐败之冰山一角,岂不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腐败的恶之花,其土壤成分十分复杂。这其中,学术圈子内的不正之风难辞其咎。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季建业、张曙光们在行走着自己的“学术人生”,但我们希望,多一些类似对张曙光参评院士投反对票的学者和专家。学术,不能没有正直,不能没有良知,不能没有公平;学术,应该拒绝腐败,拒绝权势,拒绝献媚。正人先须正己,学术圈到了应该好好反思的时候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