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3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还没开始,日本就先紧张了。8月24日,日本共同社突然爆出惊人消息:日本政府悄悄通过外交渠道,劝说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别去参加中国的纪念活动,说什么“中国搞这一套是渲染反日情绪”“不利于地区友好”。
这操作不光让人摸不着头脑,中方更是当场翻脸,外交部一句话直接打回去了:“日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这是它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这话,分量不轻,也不多见。
谁在怕历史?日本的“劝退”操作背后的算盘
这次日本的操作,不是头一次对中国纪念活动不爽,但像这样系统地去拉拢别国“别去、别看、别支持”的,还真是头一回。
消息来自日本共同社,说的是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告诉其他国家:中国将于9月3日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还要搞阅兵。然后话锋一转,说这个活动“反日色彩太浓”,各国“要谨慎考虑”,最好别参加。这一通操作,怎么看都不像单纯的“建议”,而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阻击。
说白了日本这是想从根上就掐灭中国在国际上讲历史、讲正义的空间。因为一旦各国参加纪念活动,那就等于认可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的地位,也等于再次强调日本当年的侵略历史。这对日本来说,是刺痛记忆,也是政治负担。
更深一层,日本这步棋其实是冲着国际舆论去的。它想改写战争叙事,把“战败国”这顶帽子摘下来,试图在国际舞台上模糊历史责任、转移焦点。尤其是在国内右翼势力不断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种“外交干涉”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中方罕见发火:这一次,不是客气话
面对日本这一套“背后拉人、当面装没事”的做派,中方没有选择沉默。8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记者会上直接点名:我们已经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立即澄清相关言论和行为。
这次中方的回应,不是轻描淡写的批评,而是带了情绪和立场的表达。郭嘉昆直言不讳地说:日本的这种做法,是对二战受害国情感的二次伤害,也违反了国际关系的最基本准则。而纪念抗战胜利,不是为了挑事儿,而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任何真正爱好和平的国家,都不该对此有异议。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还提到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是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检验其和平承诺的标尺。”这句话,基本就是正面警告:如果你连历史都不想承认,就别想在亚洲混得开。
而这番话背后,其实还有一层深意。中方点名德国,说人家是怎么面对过去的:勃兰特下跪、默克尔参观集中营,那是发自内心的反省。所以德国能和欧洲邻国握手言和,国际形象也能重建。而日本呢?从来没正式道过歉,反倒频繁有人鼓吹历史修正主义,不是说“慰安妇是自愿的”,就是篡改教科书。这对比一摆,谁是真诚,谁是逃避,一目了然。
历史包袱没放下,挑衅反而越走越远
这次“劝退风波”背后,不只是一次临时外交动作,而是日本历史认知问题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就在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刚以“自民党总裁”的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祭祀费。这种行为,早就被国际社会多次批评为“美化侵略历史”,但日本政要年年都来,似乎成了政治表态的传统节目。而靖国神社里供着的,可都是二战甲级战犯。你说你悼念战死者也就罢了,把甲级战犯也一块供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还在炒作“北方四岛”问题,把民族主义情绪推上风口浪尖,试图用对外争端来冲淡国内经济低迷、社会压力等问题。这种“外转内压”的策略,说白了就是转移注意力,把锅甩给别人。
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一直没有真正“断根”。战后七十多年,军国主义的影子依然在某些政坛角落抬头。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到美化侵略历史,再到压制中国纪念活动,日本不是忘了历史,而是不想面对。
更复杂的是,日本在战略上彻底站队美国,紧跟其对华遏制政策。不管是经济上的“脱钩断链”,还是安全上的“印太框架”,日本越走越远,早已不是那个“只求经济发展”的邻国。而在区域合作方面,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早已因日本的政治挑衅频频停滞,现在又来这出“外交干预”,实在让人难以乐观。
后果会有多严重?不是说说而已
中方这次表态,不只是“震怒”那么简单,而是释放了明确的外交信号。如果日方不改弦更张,不仅会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孤立,还可能动摇中日关系最基本的政治基础。
外交部甚至抛出了一个极罕见的警告:如果日本继续歪曲历史、阻挠纪念活动,“可能导致断交”。这话虽然没有明说“断交已在考虑中”,但分量已经够重。外交场合里,能说到这种程度,说明问题已经不是“意见不同”,而是“底线被踩”。
事实上,王毅外长原定的访日行程已经因为靖国神社事件被推迟,而中日之间的高层沟通机制也陷入停摆。这不只是“冷场”,更是实实在在的外交降温。
而在经济层面,日本也别太乐观。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品牌的敏感度越来越高,稍有风吹草动,抵制情绪就能快速蔓延。这几年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在下滑,再这样刺激情绪,恐怕要赔了夫人又折兵。
说到底,日本想靠“外交手段”来遮掩历史,注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历史不是挡箭牌,更不是擦布。一个国家是否真正悔过,不是看它嘴上说了什么,而是看它有没有诚意纠正错误、真正面对责任。
写在最后
这次风波说小也不小,说大也未必能彻底翻篇。它暴露出的,不只是一次外交摩擦,而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战略短板。中方的立场已经说得很清楚:历史不是你想删就删的片段,也不是你想避就能避的现实。
参考资料:
外交部回应日方不当言行:已向日方提出严肃交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