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1篇
初次接触电视新闻评论还是在很多年之前,接触到的是最简单的方式――电视访谈。在访谈环节中,嘉宾和主持人对坐,主持人采用问答的方式,引发嘉宾对于某一观点的看法,记得当时的话题是“考公务员热”。多年之后,话题依旧存在,但是电视新闻评论却在2009年以来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自2009年8月底开始,当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特约评论员之后,有这样一个机会用嵌入式的方法来体验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这种体验的参与,让我更好地接触到央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创作和评估。在这样一个观点纷杂的年代,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电视新闻的新类型开始逐渐成熟,也给电视受众提供了新的收视增长点。
电视新闻评论形态的发展
应当说,电视评论的发展浓缩了所有新闻评论的内容,从文本到形态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视新闻评论因为“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出现而变得异常丰富,而这种丰富在自2009年初开始的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热潮中再度得到了提升。如果说第一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电视评论的兴起;那么第二轮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就是以新闻评论的丰富和多元作为标志。
从目前阶段来看,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已经出现了“多态并存”的局面,从形式上看,包括接受记者专访,另辟评论席与主持人连线,在同一主播台上进行对话等。从类型上看,有专门的电视评论类节目,如“新闻1+1”等节目;也有“嵌入式”的评论节目,在“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中连线评论员,就某一重要新闻进行3―4分钟的即时点评;还有结合上述二者的评论节目,如嵌入”东方时空”栏目的“一周时评”,由3位评论员固定担纲,每周日晚上选择本周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在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两种不同的表达精细化处理评论内容,对一周的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一名评论员也要逐渐适应这种“多态”的工作环境。举例来说,今年两会期间,在央视新闻中心的电视节目中,涉及到评论节目的就有四种类型,一种是以“两会晨评”为代表的短评,出现在“朝闻天下”中,主要通过选择前一天两会中比较重要的新闻内容,进行嵌入式的点评;一种是以“我有问题问总理”为代表的分析式短评,重视前期策划和与其他媒体的结合,如与网络媒体结合对网民进行投票调查等,在两会期间每天通过评论员对新闻中网友投票结果的分析,提供新的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一种类型是前方连线和评论员专门的评论节目,专门推出了“杨禹两会评论”的栏目,将评论员直接安排在两会的主会场,通过在现场录制的评论节目,提升新闻评论的现场感和即时效果。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的形成
评论形态的发展,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十余年前,电视新闻评论刚刚似一股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对于新闻语态的重新认识,也催生了新的收视热潮。无论是当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还是在“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电视节目的类型更新,是因为新闻语态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更加亲民与普适了,而与此同时,评论的观点也在犀利的同时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也曾经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将电视语态的变化称之为“刻骨铭心的”变化。他认为,语态本身是一个语法词汇,但是用在电视新闻的变革上,是将原来与公众距离遥远的新闻,变成老百姓身边亲切动人的故事。也有许多电视学者呼应这种看法,认为语态变化是电视变革的重点,是将以“拽大词”、“高八度”、“排比句”等表权威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在追求新闻的叙事上,文体的变化将民间话语的鲜活、幽默和日常生活情境带入到新闻之中。
如今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一次将语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如果说第一次电视新闻评论的热潮,是对于新闻语态的全面改革,那么自2009年以来,当主要的电视媒体都开始尝试添加更深入和专业化的新闻评论节目时,“电视评论语态”的探讨和完善需求开始逐步出现。电视新闻评论语态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表达方式,它将专业化的知识与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能够提高传播效率的语言形态,其目的是将观点更好地传递给观众。
这种电视评论语态的出现,深入影响了评论的选题,观点的提炼和评论员的素养。相对而言,目前的评论选题针对国计民生的大事,选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选题自身需要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观察年限才能够完成,以国际新闻为例,从目前来看,评论选题多围绕着巴以问题、阿富汗反恐、金融危机等国际热点命题展开,但在热点命题的选择上,既要重视评论的深度,又要重视评论的观赏性。因此,从去年央视新闻频道设立特约评论员以来,每天的评论基本上都立足在当天最重大的新闻,或者突发性的新闻。 另一方面则是选题的复杂背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阐释清晰。从目前来看,主要的电视评论类节目,留给每位评论员的时间都不太长,少则单独三四分钟,多则交互讨论15分钟,其中每人的观点阐释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完整阐释自身观点,其本身与评论写作有比较大的区别。
而对于电视评论员来说,评论语态仍然是第二次电视新闻评论掀起高潮时的传统命题。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评论语态相结合,成为了电视评论人的重要挑战。评论节目的出现,也要求评论员自身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这种专业背景往往体现在或者评论员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或者评论员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问题。目前的评论员中,以专家型的为多,这些评论员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上,涉足电视评论之后,本身也面临角色的转型。因此,对于评论员来说,自身出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评论员在不降低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降低受众的认知难度,按照电视化的说法就是放低身段,吸引眼球,有效表达,提升评论效果。通过新闻频道的评论探索,无论是专家型的评论员还是媒体出身的评论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在新闻频道的评论中,应当将自己定位为“解释新闻的人”,自己可以是一名国际国内问题的专家,但是首先是一名新闻评论人。评论的语态特点,必需要贯穿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始终。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
电视新闻评论语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电视媒体的特殊需要出现的。要提高观点的表达效率,增强对复杂问题的逻辑阐释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能够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地传播,这本身不仅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电视新闻工作的目的。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语态来说,要想完整的形成评论语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观点优先,在表达中先行。电视手段的出现,使得新闻评论需要在短时间内浓缩评论员的思想精华。因此在电视操作中,观点往往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因为在评论的一开头,每当评论员说出观点,就意味着他对于这条新闻的阐述由此展开,而在技术手段上也要通过字幕方式来体现评论观点。
2.减少逻辑论证,增加有效事实的传播和解释。对于电视来说,有效事实的传播和“例证”,能够极大地丰富新闻评论的语态,也增加观众对评论的理解。例如在2009年10月,巴基斯坦连续发生数次爆炸性恐怖袭击事件,这一事件是和当时巴基斯坦加大打击的力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再问为什么要加大打击,又会涉及到与阿富汗的关系,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地位,巴美关系等多个范畴。在这样的过程中,多个评论员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采取了提供新的事实,补充评论观点的办法,这一连续恐怖袭击也得到了相对完整的评论。
3.个性化表达成为了评论员的工作重点。由于评论员在任何电视台,都作为人格化的新闻阐释者承担舆论导向的作用,评论员的个性化表达,就成为电视评论语态的重点,也是不同的节目之间的差异化。这种个性化表达根据评论员自身特点打造,无论是学术型的,还是幽默型的,甚至是犀利型的,本身都构成了个性化表达的类型。个性化的表达,更能够让观众喜闻乐见,而产生与新闻播报不同的差异效果,增加固定收视群体,提升收视效果。
4.加强社会语言的专业化提炼。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也在日渐增加对社会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的呼应。这些社会语言源自生活,代表了公众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智慧浓缩。对于社会语言、网络语言的模仿和呼应,其实并不仅仅是附和,更是一种选择和对公众语言的尊重。尤其在专业化,例如同为巴基斯坦的爆炸案,在评论员的提炼中就会形成“袭击的不仅是政府,还是寂寞”这样的语言,既说明了在巴基斯坦需要得到舆论重视这一情况,同时也增加了观点的可读性。
5.在评论节目中增加必要的视觉元素。目前的电视评论节目,在屏幕上出现评论员时,主要是“连线“和“坐台”两种方式,长时间一名评论员的连续评论,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因此如何在评论的同时,增加必要的视觉元素,或采取双视窗的方式,在另一视窗播放发生的新闻,或者通过全屏滚动播放图片的方式来配合评论员的评论。自2009年以来,央视新闻频道的不少评论节目中,也开始增加制作过的图表,主持人点击的ppt等视觉工具。这样能够更好地完善评论语态。
电视新闻评论范文第2篇
电视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一个电视台的实力,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性。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尤为必要。那么要充分彰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1.选题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选题不仅是节目制作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节目制作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拥有新颖的选题,它就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眼球,博得良好收视率,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所选的题目一定要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电视新闻评论要能够产生社会反响与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当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可能一一诉说,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筛选,选择一些典型的、有评论价值的、能够给人一定启发的新闻评论选题。然后将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可以通过正面引导或者批评辩论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在众多新闻播报节目中脱颖而出。
2.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最大的禁忌就是胡乱编造事实,这不仅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还损坏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声誉,对电视台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节目制作期间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要具有十分明确的态度及观点,能够为受众传达真实可靠的社会知识,让受众及时了解社会的整体动向及面貌。不论是主题、采访或者解说词写作在评论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围绕新闻事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3.要重视文化品位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电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其具有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可以看出一个电视台的文化品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节目制作中要重视文化品位及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只有包含了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的评论节目,才会散发出其本身独有的魅力,走进受众的心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商业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制作中不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为目标,深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
4.对评论节目进行准确定位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要对节目自身的作用及目的进行准确定位。在编制之前要结合自身特点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趋势及目标等进行定位,充分展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魅力,打造独有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效应。另外在节目编制过程中要少喊口号,所编制的内容要真真切切地体现社会群众的心理诉求,贴近社会群众的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百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总结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编制与播报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发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编制工作是促进电视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编制过程中应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呈现在受众面前,当然,评论的事实要具有社会性及代表性,同时还能够给人以启发,只有这样才能牵动受众的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