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写作,是要保持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触动你情感的瞬间;是要在一次次的练笔中,构思主题、梳理结构、打磨文字,慢慢提高。
新闻晨报学记团每月设立一次“日常习作”投稿机会,邀请小记者记录生活点滴,积累写作素材,磨砺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练笔和修改中,把作文前面的“怕”字去掉,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今日上海升学刊登9月小记者日常习作投稿佳作。
晨报小记者文章刊载于2025年10月10日《新闻晨报》上。
当防空警报响起
晨报小记者 余芊乐(上海市北郊学校 五年级)
9月20日上午11时35分,我站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的操场上,一声防空警报突兀地、尖锐地闯入我的耳膜,震得人心头发紧。
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组织的人民防空演练活动开始了。
“预先警报”还在持续,我和其他参与演练的市民听从指挥、紧跟大部队,从操场疏散到人防避难所。大家无论男女老少都团结一致,迅速、有序、安全地进行疏散掩蔽。那个入口建筑十分低矮隐蔽,远看就像一座掩映在绿荫下的公共设施,毫不引人注目。我心想,这巧妙的伪装足以骗过敌方的侦察。
紧接着“空袭警报”响起,我这才知道学校的地下车库就是一个巨大的民防工程,一道钢筋水泥的厚门上有一个像轮盘一样的门栓。指挥官告诉我们,这道门平时都是关着的,只有防空演习或者真正遇到危险时才会打开。地下室内部光线晦暗,空气微凉,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我环顾四周,这个平日停放车辆的空间,此刻成了生死之间的屏障。
直至11时58分,连续长鸣3分钟的“解除警报”拉响,我才长长地舒了口气,终于能回到地面呼吸“自由空气”了。
在疏散演习过程中,还设置了许多应急情况模拟,比如逃生道路损毁、人员行动不便、失散搜救、情绪失控等突发状况。通过学习“鸣、走、藏、消”这四个人民防空行动的基本手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弘扬抗战精神,共筑国防长城”这句口号包含的实际意义。警报声是一种奇特的时空媒介,它连接着过去的苦难与现在的安宁,提醒着我们:和平不是世界的默认状态,而是需要时刻守护的珍贵成果。
记者点评:
我们的小记者在上学期进行过人民防空主题的街采活动,对这个题材一定不陌生。难得有一次实际演练的机会,积极地参与体验,并记录下来,说明小记者已经有了很强的新闻敏感,是一次很不错的日常采写练习。
AI图片
红领巾的浦东传承梦——浦东展览馆初心探索之旅有感
晨报小记者 章歆怡(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城校区 三年级)
暑假里,刚戴上红领巾的我,和外公一起走进浦东展览馆,参观浦东改革开放主题展,开启“初心探索之旅”。
展馆内,时光的长廊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往昔:低矮的房屋、泥泞的小路、大片的农田,这是三十年前的浦东。外公的手指轻轻划过这些照片,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
转过展区,眼前豁然开朗:陆家嘴摩天大楼群直插云霄,世纪大道车水马龙,滨江大道绿树成荫。这种强烈的时空对比,让我这个生长在新时代的孩子震撼不已。
“看,这就是外公参与建设的南浦大桥。”外公的声音带着自豪,他指着展板上的一张照片,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时候,我们日夜不停地施工,很多人都说中国人建不成这样的大桥,但我们就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能行!”外公又带我看了杨浦大桥、上海中心大厦的模型,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听着外公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像外公一样的建设者,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寒风中坚守岗位,用他们的双手一点点改变着这片土地。
站在巨大的浦东沙盘前,霓虹闪烁,高楼林立。我情不自禁地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思绪万千。这鲜艳的红色,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旗帜的一角;而眼前这片繁华,是像外公这样千千万万的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辉煌。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再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红色基因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
走出展览馆,阳光分外耀眼。我要以外公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未来为浦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点评:
通过观展感受今昔对比,这是很多人都可以有的素材;和参与浦东建设的外公对话,这是这位小记者独有的素材。用好这个独家的材料,能让这篇文章更出彩。小记者做到了!有机会还可以再采访采访外公,了解更多故事细节。
AI图片
我在苏州一日游
晨报小记者 施怡诺(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花园外国语小学 三年级)
一个碧空如洗的清晨,我乘坐“复兴号”列车来到苏州。
这可是一座有4000年历史的城市呢!我坐上游船,沿着上塘河,慢悠悠地欣赏两岸风物。建筑古色古香,人流穿梭如织,时不时传来鸟儿的歌唱声。船继续向前,河道越窄,两岸越近。我甚至看见两个人隔着河聊天,多有趣呀!
沿河漂到了山塘街,肯定要来逛一逛。街上店多,声音也多。有“瞧一瞧,看一看”的广告声,“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切菜声,还有“买一送一别错过”的吆喝声……
当然,作为一个戏迷,我最喜欢的就是昆曲博物馆了。昆曲别称“雅剧”,大抵是因为优雅吧。瞧,银幕上闺门旦的戏服高雅,上面绣有各种精致的花卉。昆曲演员身段优雅,迈出去的步子很有格调。唱词更是优美,咿咿呀呀,婉转动听。博物馆的院子里有一个古老的戏台。太阳火辣辣的,台下空无一人。置身台上,我轻轻哼唱起古老的昆曲,仿佛穿越了千年,看见白娘子和许仙相逢塔下……
戏曲与A I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科技展区会告诉你答案。在这里,你能为自己P一套戏服,有模有样地唱几句,每个人都乐得捧腹大笑。太好玩了!
华灯初上,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苏州,踏上回家的旅途……
记者点评:
语言清新、干净,一点不拖沓,这种风格特别好,保持。
AI图片
藏在案件里的成长道理——读《猴子警长探案记》有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