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丨农机驰骋荆楚地 “三驾马车”提单产

诗佳网

农民日报丨农机驰骋荆楚地 “三驾马车”提单产

、1

学习进行时

【“三我”“三有”干部】由我负责、向我看齐、到我为止,有主见、有担当、有抱负。

金秋时节,荆楚大地稻浪翻滚,机声隆隆。在湖北省随县安居镇的千亩稻田里,数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往复穿梭,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弘耘农事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肖保新捧起一把金黄的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几千亩水稻,往年人工收割少说需要半个月,如今这些‘铁家伙’齐上阵,几天就能颗粒归仓,你看这谷粒多饱满!”

这热火朝天的秋收景象,是湖北省以机械化赋能农业生产、全力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全省农机系统通过政策驱动、技术推广、减损增效“三驾马车”协同并进,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撑。

政策精准发力,推动农机迭代升级

今年,湖北省聚焦高端智能方向,调整优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对气力式、指夹式高性能播种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等实行“优机优补”,补贴比例最高可达35%,激发农户购机热情。

同时,推动高性能播种机加装北斗装置,提高机播作业质量,实现全苗、齐苗、壮苗,小麦、玉米增产5%左右。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目前,全省高性能精量播种机保有量1.1万台。全省已实施补贴资金7.54亿元,带动购机者投入资金32.07亿元,补贴机具15.2万台(套),受益农户超过11.3万户。

针对粮油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瓶颈,湖北积极争取国家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组建攻关联盟,聚焦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升单产等关键领域,重点支持7类机具研发。包括油麦田玉米精量播种机、稻麦田小麦精量播种机、冬闲田油菜联合播种机、再生稻收获机等,加快补上农机领域突出短板。

随着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需求日益增长,湖北省调整优化了补贴分类分档,加快老旧农机淘汰,加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报废老旧机具9.29万台,使用资金1.47亿元,惠及6.87万农户。

技术示范,补齐单产提升关键环节短板

在松滋市八宝镇祖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内,稻香扑鼻,金黄稻谷满田畴。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一千多亩‘江汉大米’品种,利用机械插秧、绿色防控等技术,提高了稻米品质。”该合作社负责人周祖林介绍,市场收购价比普通中稻每公斤多了0.4元,亩增效益近100元。

今年,松滋市中稻成长期间遭遇高温干旱,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动气象部门对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提示预警。并开展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依托农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通过优化水稻种植行距,促壮稳长,提升单产。“今年水稻生产以提升单产为目标,重点推广了水稻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等技术,水稻单产有望增产两到三公斤。”松滋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青松说。

在随州市,2400余台智慧农机搭载着北斗导航穿梭在稻田,使全市水稻平均机收损失率降至2%以下。“这套系统能自动调整栽插深度,作业数据实时回传。”随州市农机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孙友汉指着屏幕上作业地图说,“‘手机一点,农机下田’已成为现实。”

在黄冈市、咸宁市、宜昌市大力推广油菜分段收获技术,使油菜籽机收损失降低10%以上。在荆州、荆门市推广的水稻宽窄行高速插秧新模式,每亩密度比普通插秧机提高约8000穗。襄阳等地的玉米宽行窄株增密、大豆免耕播种全程机械化等模式也加速落地。

湖北省每年组织技术培训约200场、现场演示活动180场,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项目培训农机手4000余人次,重点提升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技能,为单产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机收减损,挖掘“无形良田”增产潜力

减损就是增产,这是湖北农机人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湖北省将机收减损视为粮食增产的重要一环,多措并举推进提质增效。

技术到位是实现机收减损的关键一步。湖北农业农村部门结合农事所需,组织农机专家、一线“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分区域举办农机作业技能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机手开展操作技能培训,年培训机手、维修人员达10万余人次。并在“三夏”“三秋”关键农时派出技术指导队开展巡回服务,督促各地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机收减损监测工作。

以赛促训,不断提升农机手规范操作水平和减损意识。每到粮食收获关键时期,湖北各地都会举办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对于开展机收减损活动,老河口市种粮大户刘晓星算了一笔增收账:“如果收割节奏把握好的话,平均每亩地能增收48斤左右,我这3000多亩就能增产15万斤左右。”按照市场价计算,这相当于为她增加了约16万元的收入。

据粗略估算,今年以来,全省水稻、小麦、油菜种植大县组织农机手开展机收减损技术大比武活动70余场次,持续提升机手操作水平,确保机具和农机手以最佳状态投入机收作业。

在此基础上,湖北省还实现基于气象风险的农机智能调度,通过“天惠农”App,农户和农机手可直接获取作物成熟度预报。“现在收割机作业效率明显提高,能节省3至5天抢收窗口期。”武汉君诺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催表示。

为了进一步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湖北省每年争取资金2000万元支持20个粮食主产县150余家经营主体开展机械化助力单产提升行动,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机械化水平,粮油单产普遍提升2%至3%。

政策、技术、减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成效正在荆楚田野上初步显现。从广袤的江汉平原到连绵的鄂北岗地,机械化正日益成为湖北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提升粮油单产最有力的引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