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人日报

诗佳网

他们的职责是记录战场的瞬息万变,用摄像机、照相机、文字或者声音。然后,传达到所有等待倾听的耳朵和等待阅读的眼睛里

本刊综合

用确凿而细致的事实,为战火之外的人提供战争的实况,为战争之后的人唤醒有关战争的记忆,这就是战地记者的价值所在。

由于采访时间、地点、人物等各新闻要素的特殊性,战地记者表达的不再是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枪炮和鲜血所凸显出的一个追求和平的主题上。至于后者,则让他们直接面对着危险和死亡。在此意义上,战地记者可谓是战争的参与者。

他们,同时是战争的旁观者,因为他们的职责是记录战场的瞬息万变,用摄像机、照相机、文字或者声音,然后,传达到所有等待倾听的耳朵和等待阅读的眼睛里。

请记住他们,连同他们所记录的那些血与火的年代。

拉塞尔: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

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是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也是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1854年2月,34岁的威廉·拉塞尔作为特派记者随皇家近卫军前往马尔他。在拉塞尔随军报道之前,欧洲的报纸不是从外国报纸上转抄战争新闻,就是靠少数军人通讯员发回可疑的消息。

拉塞尔在军中的待遇并不好,联军不向他提供食宿,甚至还被赶出了随军人员队伍。拉塞尔就是在马鞍上,或是用两只木桶加上一块木板做成的桌子上,发回来自战争第一线的报道。

《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他那篇不朽的战地通讯名篇——《轻骑兵旅冲锋》:“现在发生了使我们感到极为忧伤和悲痛的灾难……堂·吉诃德袭击过风车,但也没有像这些英勇的士兵那样轻率,他们连想也不想就向前猛冲,几乎肯定是白白送死……”

这悲壮而又惨烈的一幕,是拉塞尔在战斗刚刚结束之时写就的。他一整天粒米未进,疲惫到了极点。但是邮件必须在几小时内发走,于是他就坐在马鞍上,写就了这篇传世之作。

海明威:中过237块弹片

1918年5月,欧内斯特·海明威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7月初的一天夜里,海明威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有些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3个月后他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

1920—1924年,他担任多伦多市星报与星报周刊的记者和国外记者,后又以记者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海明威的身上中过237块弹片。他的头上缝过57针。

库尔特:在战场时间最长

反对战争,拍摄战争而又死于战争,是这位被誉为待在战场时间最长的战地记者的真实写照。在40岁那年,他突然决定成为一名记者,在接下去的日子里,他把发生在斯里兰卡、库尔德地区、阿富汗、波斯尼亚、车臣、科索沃、东帝汶的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告诉了世界。2000年5月24日,库尔特·肖尔克被塞拉利昂叛军打死,而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刚被授予自越南战争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

即使在最具竞争力的有经验的战地记者中,库尔特也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他待在战场上的时间最长,走得比其他记者都远。

萧乾:进入二战西欧战场

作为二战西欧战场上惟一的、也是最早的中国记者,萧乾亲历了两次轰炸伦敦,随美军挺进莱茵河,他还是攻克柏林后首批进城采访的战地记者。萧乾属于天底下为数不多的最勇敢的男人,这里讲的勇敢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明知有危险而临危不惧;二是内心自由不受金钱、权力等物欲的驱使。在对战争的报道中,他写战争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包括德国人民本身的伤害;他去描写德国飞机轰炸下的英国妇女;写大诗人艾略特去做防空的巡视员;甚至写小动物在二战下的命运。他的文字非常生动,直到现在,他的文章仍能不断作为散文、作为报告文学来出版。

斯诺:记录中国革命风雷

中国和中国革命,对斯诺的成长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为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种种划时代的问题所吸引,他为从远处听到的中国革命风雷而操心。

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张学良的帮助下,冲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秘密进入陕北红区,作了4个月的采访。其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位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人接受了斯诺的独家采访。回北平后,他将采访记录整理成集,取名为《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出版,立时轰动了世界。

范长江:跟随红军的足迹

在中国的新闻记者中,范长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曾追随着红军的足迹,记录了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他在1935年发表的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第一次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周恩来曾经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报道的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

顾玉龙:在北约机翼下追逐巡航导弹

在担任央视驻欧盟和北约总部首席记者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顾玉龙的采访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欧洲。1999年北约空袭南联盟,当美国CNN和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记者一度遭到南联盟当局驱逐时,顾玉龙的战地报道不但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从朗布依埃到贝尔格莱德,从北约在南联盟投下第一枚炸弹到最后一夜的空袭,顾玉龙和他的战友们全程追踪报道了科索沃战争的整个过程,这在中国媒体中是独一无二的。

闾丘露薇:用镜头见证历史的铿锵玫瑰

闾丘露薇,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2001年“911”事件后,她作为战地记者,深入阿富汗前线做现场报道。2003年,伊拉克形势日益紧张之时,闾丘露薇再次主动请缨,尽管亲朋好友纷纷劝阻她,她却异常坚定:“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作为一名记者,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职业。我热爱记者这个职业,所以,我要为它负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