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后一个月,新的变化和期待正在发生。
“新十条”发布,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真正的大考刚刚开始。
2022年,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直面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对于广大的市场主体来说,尤其考验韧性,他们要应对的不只是个体的生存生活,还有一大群人乃至一个行业的永续发展。
我们从不缺乏穿越周期、向上而行的信心和勇气,对于企业来说,“社会责任”就是他们面向未来的“锚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扎根于不同领域的企业和企业家们逐风踏浪向前。
自2005年起,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创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进化。
2022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的第18年。因为疫情原因,论坛以“致信心:责任驱动未来”为主题,携手政产学研各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和视频分享。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企业”这个关键词前后出现了20次之多,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企业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责任。
欧晓理着重从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人民美好生活三个方面强调了企业的主体责任作用:一是要发挥企业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重要主体作用,为现代化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集中表述,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人才使用的重要主体。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近年来,社会发展司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激励政策,持续加力推动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国家先后布局建设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医学攻关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培育超过46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厂”。企业应发挥贴近市场需求、贴近技术创新、贴近生产实践的优势,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加强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共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持续发展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二是发挥企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欧晓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亿人,今后老年群体的规模和比例还将继续上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既造福国家社会,又惠及亿万家庭。据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总规模约5.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5.56%,与我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20%以上相比,市场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潜力,未来服务3-4亿老年群体的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扩大国内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一老”连着“一小”。近年来,社会发展司在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同时,加强人口发展战略谋划,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欧晓理期待广大企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推动养老服务业扩供给、提质量、促普惠;同时呼吁更多企业拿出关爱职工切实举措,帮助解决育儿带娃的后顾之忧,带动全社会加快实现老年友好、儿童友好、生育友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