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丨于都: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径

诗佳网

北风吹拂大地,于都县兰花小镇,各色兰花竞相开放,构成了一个花的海洋、美的世界。看小恐龙,打卡“天空之镜”,在书香满屋的雩阳一隅图书馆看书……游客们三五成群,携家带口,徜徉在花田当中,沉浸在各色旅游项目里。

“如今在于都县,不仅能接受红色思想熏陶,还能体验到现代旅游的休闲放松。”来自深圳的游客刘先生一边带孩子看兰花,一边赞叹着于都县以红色旅游为基础的旅游体验新变化。

于都县文旅局工作人员黄静介绍,该县一直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径,把红色文化跟田园风光结合在一起,把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的熏陶教育结合在一起。“我们希望让旅游内容更丰富、旅游体验更舒适,让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来到这里都有不同的感受。”黄静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于都因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集结地而载入史册,成为闻名全国的红色圣地之一。如今,这座红色县城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贫困老区到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华丽转身。

红色于都迎四海宾朋

长征精神的思想火炬照耀着新时代新征程。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毛泽东旧居何屋、长征渡口等场所瞻仰参观,在长征大剧院观看红色文旅剧《长征第一渡》……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于都,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走在于都的大街小巷,时不时能碰见一拨又一拨前来参观的游客。近年来,于都县突出打好“长征”品牌,积极推进“红色旅游+”,高水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项目,打造了红军小镇等一大批红色景点,开发了夜游于都河、重走长征路、雩阳美食街等特色旅游产品,中国首部大型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在这里震撼上演,长征历史步道祁禄山示范段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形成了“红色引领、产业融合、旅游兴旺”的红色旅游发展新格局。

听红色故事,看红色表演,走红军走过的路,充满仪式感的体验,全国各地学员、游客纷至沓来。“当你行走在红军曾经走过的崎岖山路上,就能感受到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顶着寒风走完红军路,来自湖南长沙的学员刘文清真挚地说,“红色文化之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只要不怕困难,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近年来,于都县还积极开展红色宣讲教育活动,精心打造了长征源合唱团、宣讲团、演艺团、小红星讲解团等4支文化传承队伍,宣讲成员均由红军后代组成。长征源合唱团12年累计演出600余场,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宣讲团累计开展宣讲825场,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演艺团演绎情景剧《告别》300余场次,深受广大游客好评。由1200多名5岁至14岁的中小学生组成的小红星讲解团,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为游客义务讲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特色小镇引游客如云

在于都县祁禄山金沙村,有一条红军小道。89年前,红军战士从位于祁禄山镇的红军小道出发,顶着枪林弹雨、战马嘶吼,开始了漫漫长征路,如今这里成了不少人心仪的旅游路线。

“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北风呼啸着,吹展路边的红旗。游客们手持小红旗,脸上红扑扑的,唱着《红军渡长征源》,高亢的歌声响彻云霄。

金沙村地处于都县祁禄山镇北部,是江西省第三批省级红色名村。这里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有红军小道、红五军团总军医处旧址、金沙乡政府办公地旧址等,其中红军小道被著名党史专家、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评价为保存最为完整、最原生态的“红军长征小道”。

“我们在最大程度保护好村镇风貌的基础上,植入红色文化元素。”金沙村党支部书记袁经明介绍说,红军小镇主要采取红色培训、情景教育、体验教学等方式,让大家通过实践体验,上一堂大思政课。2023年上半年,金沙村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4A级乡村旅游点、国家卫生乡镇、省级生态园林乡镇、省级水利风景区、江西魅力乡镇等荣誉称号。

走进于都县段屋乡寒信古村,这里是红色题材院线电影《半条被子》、电视剧《大道薪火》、央视纪录片《长征之歌》等20多部影视作品取景地。

寒信古村形成于明朝洪武初年,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村落,这里曾经是赣州东部六县水路航运的必经之处,村里有古寺庙、古祠堂、古门楼、古戏台、古接官厅、古拱桥、古宅院、古店面排屋等传统古建筑。

以前,这个村庄十分贫困,如今来到这里,四处的景色令人眼前一亮:村道整洁,环境优美,鸟语花香,书院、篮球场、公园一应俱全,村民所住的房子都是按照客家风格统一改造的,墙面设计融入传统客家文化元素和红色元素。

“变化得益于乡村的建设。”段屋乡宣传干事郭宇鹏介绍说,近年来,寒信村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段屋乡寒信古村开发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并常态化组织表演队开展非遗展演;开发寒信峡焙豆腐、嗦粉等系列非遗旅游项目;依托古道、古榕、沙滩,建设了美食一条街,并不定期开展激光音乐秀、沙滩篝火、客家传统文化研学等活动。

所谓深山藏玉,寒信村以庙宇、祠堂文化,数百年风雨如磐地坚守客家精神与传统,仅这一点就决定了它的客家文化传承力量之雄浑,也因此奠定了它的客家文化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特色产业与红色旅游文化及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产业链,致富的道路让寒信村民脸上笑开了花。

据了解,目前,于都县建成了祁禄山红军小镇、段屋乡寒信古村、禾丰镇兰花小镇等特色乡村旅游点,先行打造了16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如今的于都全域旅游早已步入快车道。

绿色经济筑生态家园

人们都说于都是个有灵气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秀美的山川、清澈的贡江水、诗意的客家生活,更因为这里曾经是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

来到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这里是个含“硒”的小镇。处处可见富硒产品。不仅有富硒水稻、富硒蔬菜,还有富硒油茶、富硒茶叶等乡村特色产品,此外村里面还建有一座“富硒”食堂,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可以领略到“富硒”美食的魅力和独特的乡村风情。

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告诉记者,以前潭头村素有“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之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考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四年多来,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断拼搏,如今潭头村人居环境、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村里办起了旅游公司,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同时着力发展富硒产业,培育出种类繁多的天然富硒农产品。旅游“饭”和新“硒”望托起了潭头村的致富梦。

“四年多来,我们潭头村更美了、我们潭头村更富了、我们潭头村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孙观发谈及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于都县以红色文化为魂、以青山绿水为根、以小桥流水为韵、以乡土人家为本,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让群众不断增收致富。经营农家乐的赖小妹说:“以前大家都外出打工,如今红色旅游红红火火,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于都县当地餐饮、住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包括文化休闲旅游、研学旅行、养生休闲、购物、商务会展、餐饮、节庆等各种服务业态,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造福了当地百姓。

于都县地处赣州东部,这里不仅有深厚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有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近年来,于都依托自身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融合古色、绿色元素,做好“红色旅游+”大文章。

“我们通过旅游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黄静介绍道,我们坚持科技创新,重点抓好以纺织服装为首位产业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集品牌服装展销、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新业态,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打造高标准智慧企业;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造绿色工业升级版,建好绿色园区、万年青国家级绿色工厂。

如今的于都,村美业富产业兴的画卷正在赣南这片红土地缓缓展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