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重点) 考情分析本章重点考察新闻作品研究的感性与理性认识阶段、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新闻作品共性的组成部分、研究新闻作品的多种思维。出题形式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为主。大概分值约 10-15 分。如 200 年7 月单选题 1 题、 2007 年7 月单选题第 5 题( 感性与理性认识阶段的定义); 2008 年7 月简答题第 23题、 2008 年4 月简答题第 27题、 2006 年7 月单选题第 4题(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008 年4 月单选题第 6 题、 2006 年7 月多选题第 22 题( 新闻作品共性的组成部分); 2008 年4 月多选题第 22题、 2006 年7月简答题第 29题( 新闻作品研究的多种思维形式)。串讲内容: 一、选择题考点: 1 、感性认识阶段与理性认识阶段的定义。 2、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3、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 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4、感性认识阶段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 5、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 研究者应该注意大量中错误倾向: 一是“唯理论”; 一是“经验论”。(重点) 6、新闻作品的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7、《中国青年报》 1983 年3月1 日刊登的《生命的支柱》被读者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重点) 8、《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之所以成为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是由于其新颖的表现手法。 9 、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重点) 10、客观性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11、正因为新闻作品研究中具有主观性, 因而人们在评价同一新闻作品时就会出现认知差异。《文心雕龙· 知音》云:“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说明不同的人在欣赏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好。 12、在新闻作品研究中, 主观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对同一新闻作品从不同方面去感受和思考,会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而研究者随着主管条件的变化,即使面对同一作品, 人的感受、体验也会在不同时期产生较大的差异;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增值”或“贬值”的现象。 13 、为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研究新闻作品需要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特色。 14 、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的定义。 15 、求异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二、简答论述题考点 1 、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活动中,如何理解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答: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 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 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 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2 、新闻作品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