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导语中,“在……里”“了”“的”“他的”等虚词和代词较多,虽然句子结构完整,但相对冗长,不够简洁。修改后的导语去掉了大部分虚词和代词,直接使用“城市公园”“市民”“勇救落水儿童”等实词组合成句,更加简洁、紧凑,易于受众快速抓住新闻的核心信息。同时,“不顾危险、迅速行动”等短语也使用了实词来描绘该市民的英勇行为,增强了表现力。
少从句,多单句
首先,单句能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使用单句可以更加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快速抓住新闻的核心内容。比如“11月20日凌晨3时36分,日本本州岛南部海域再次发生5级地震。这次地震波及广泛。”这个导语,简洁明了,直接传达了地震发生的地点、事件及其影响。而从句结构相对复杂,可能会增加受众的阅读负担,不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
其次,单句更能突出重点。在有限的字数内,使用单句可以更加直接地突出重点,让受众一目了然。单句结构清晰,信息点明确,有助于受众快速理解新闻的主要信息和价值点。比如“近日,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变异株在多个国家被检测到,全球防疫形势严峻。”这一导语,迅速传达了新的发现和当时的防疫形势这两个重点。这种情形如果使用从句,可能会因为结构复杂而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影响表达效果。
再次,单句更符合当代阅读习惯。从阅读习惯来看,受众越来越倾向于快速浏览和获取关键信息。导语写作上使用单句更加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新闻的核心内容。同时,单句也更易于记忆和传播,有助于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导语中完全不能使用从句。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传递更加复杂或丰富的信息内容,可以适当使用从句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这样一条导语:“虽然面临国际制裁的压力,但伊朗政府仍坚持其核能发展计划,并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国家权益。”该导语使用了让步状语从句“虽然……但……”,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背景,随后主句阐述了伊朗政府的态度和行动。
少概括,多具体
具体的描述能更准确地传达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减少误解和歧义,也让受众感受到更加生动的新闻现场。相比之下,概括性的语言往往较为抽象和模糊,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兴趣,还可能因为过于简略而忽略一些重要细节,导致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产生偏差。
新闻导语如何才能做到“少概括,多具体”?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或模糊的表述方式。例如,不要只说“某地区发生了一起事故”,而应具体说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等。如果可以,运用具体的数据来支持稿件的描述。也可以适当引用新闻当事人的话语,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也能提供具体的细节和观点,从而丰富导语的内容。
比如下面这条导语,来自2021年10月18日新华社稿件《阿卡贝拉“声越”两岸》。
没有指挥、没有伴奏,没有炫目灯光和华丽舞台。多声部合唱加上人声模拟的各种乐器,宛如天籁在海峡两岸间“穿越”。17日举行的2021“声·越·家”两岸阿卡贝拉青年交流云端音乐会,用无伴奏合唱这一经典又时尚的音乐形式,成就了两岸青年之间的一次美丽“约会”。
该导语没有简单地概括音乐会的情况,而是具体描述了音乐会的场景和特色,如“没有指挥、没有伴奏,没有炫目灯光和华丽舞台”,以及音乐会的形式“多声部合唱加上人声模拟的各种乐器”,还提到了音乐会的主题和效果“成就了两岸青年之间的一次美丽‘约会’”。这些具体的信息能够让受众清晰了解音乐会的全貌,直观感受到音乐会的现场氛围。
结语
虽然“文无定法”,但是无论怎样写,新闻导语都应传达核心信息、点明主题并力求生动。把握住“少评论多描写、少虚词多实词、少从句多单句、少概括多具体”这几条原则,新闻工作者可以不断提升导语写作能力,增强新闻产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影响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