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朱贝尔、唐风立5月6日报道:百年前的今天,复旦国文教授邵力子伴着洪亮的校钟声,集合复旦同学,声援北京“五四运动”……今晨8点30分,复旦中学校园内的“五四上海第一钟”再次敲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中学的师生们共同举行主题班会,同上一门思政课。在师生们重温百年前历史的同时,复旦首个“三全育人”校外基地揭牌。
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复旦大学原校长王生洪(左二),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顾洪辉(左三)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三全育人’复旦中学基地”揭牌
长宁区副区长孟庆源致辞
长宁区副区长孟庆源致辞表示,在五四精神的号召下,我们齐聚在复旦中学“五四上海第一钟”纪念亭前,再次聆听百年的钟声。一百年前,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曾汇聚了一批有志青年,迅速响应邵力子先生,声援“五四运动”。这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学生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由此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虽然战火与硝烟早已逝去,但五四精神似火种指引一代又一代复旦师生,在传承复旦思想本源的基础上,革故鼎新,砥砺前行。
此次班会的主题词为“新时代·新青年·新作为”,由复旦大学校史专家周桂发、复旦中学郭洁平联袂主讲的思政课以“五四精神与复旦精神”为主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和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穿插市委书记李强同志在上海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邵力子、陈望道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讲授了在复旦学生的发起下,上海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声援地,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发源地;讲解了五四运动和上海党的诞生地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五四运动之后,复旦新闻系老系主任、老校长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等。
“今天班会上追忆的主人公邵力子和思政课上提到的陈望道先生,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与我们一样的复旦人。我们用‘穿越’百年、故地重温的方式来教育学生,通过讲述自己校史的故事、利用现场和实物来引导学生体认‘五四’运动一百年的伟大意义、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特别有说服力、传播力,特别能入脑入心,我们策划这个活动,就是启发新时代的学生:知史明志,感受肩上的新使命,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表示,“复旦大学作为全国‘三全育人’试点单位,新闻学院是第一个行动起来的,因为我们感到复旦的‘红色基因’是最好的育人教材,‘爱国、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与‘五四精神’高度一致,这种基因和精神流淌在我们复旦大中小学的血脉中,我们最有条件探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把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把一切育人元素利用起来。”
复旦中学原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周国正全程参与了活动组织,他说:“5月6日的上午,对复旦对上海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上海这一党的诞生地的进步青年,因为百年前,这座校园里上海‘五四’钟声的鼓舞,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凝聚民族力量、谋求民族复兴的道路。”周国正强调,“今天我们大中小学携手,用老学长们的故事和校园宝贵的红色史迹,与这些‘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宣讲和缅怀复旦、上海的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永久奋斗的精神,就是要勉励他们锐意开拓进取,勇做只争朝夕的奋进者、上下求索的开拓者、舍我其谁的奉献者,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青春力量。”
仪式上《复旦之门》诗朗诵的大学生代表、复旦新闻学院学生游天航在参加完活动之后,心潮澎湃,他说:“没想到思政课可以这样上!这种身临其境的复旦校史思政课,让我热血沸腾,铭记在心。今天一早跨入百年前的老校门、站在百年上海五四第一钟前朗诵,再加上与中学师弟师妹们一起听思政课,我不断对自己说,我们这代人应该也能够‘听党话、永奋斗’,把血液里流淌着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