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做买卖真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大公司,一不留神,就可能因为点“小事儿”闹上法庭。最近乳业圈蒙牛就被判赔伊利500万,为啥?就因为一个“包装”!

你想想,蒙牛和伊利这对老冤家,多少年了,从草原到超市,从电视广告到线上平台,几乎每个角落都在较劲。以前它们打仗,大多是在谁的奶源好、谁的营养高上做文章。可现在,战场挪到了“包装像不像”这种细节上,还赔了500万,这本身就透着一股子不寻常。
咱们先从头说起,搞清楚这500万是怎么来的。都知道伊利旗下的高端纯牛奶“金典”。这牌子可不是什么新面孔,早在2006年就登场了。十几年打磨下来,尤其是在2020年换了新装之后,那包装,真是深入人心。
你闭着眼睛想象一下:乳白色的主色调,透着一股子纯净;墨绿色点缀其间,像草原上的生机;左边大大的墨绿色方框里写着“纯牛奶”,特别醒目;右边一片绿意盎然的渐变草原,上面还悠然地站着一头水彩画风的奶牛。这设计,既高端又清新,简直就是“纯牛奶”的代名词。

“金典”这几年有多火?这么说吧,到2023年底,光是这款新包装的产品,销售额就突破了数百亿,在全国液态奶市场里,差不多每十瓶就有一瓶是它。伊利为了推广它,广告费也砸了几十个亿,可以说,只要是喝奶的中国人,一眼就能认出“金典”的包装,这辨识度,简直拉满了。
可就在“金典”风头正盛的时候,2023年底,蒙牛悄悄推出了自家的新品“精选牧场”纯牛奶。这一亮相,伊利那边一看,好家伙,这不就是“金典”的“孪生兄弟”吗?不怪伊利火大,你拿两瓶奶放一起,配色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是乳白配墨绿。关键是,连“纯牛奶”这几个字的字体和排版,还有净含量标注的位置,都出奇地相似。右边蒙牛虽然嘴上说自己是“素描风格”,但草原、奶牛这些核心元素,可是一个没少。
更“鸡贼”的是,蒙牛在“精选牧场”的包装正面,居然把自己“蒙牛”这个大牌子给“藏”起来了,就侧面用特别小的字写了一句。而“精选牧场”这个名字,也特别容易让人误会,很多人看了根本搞不清这奶是哪家出的。这就好像你买了件衣服,上面没写品牌名,却印了个跟名牌很像的图案,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怪怪的?

这事儿协商不成,伊利可不惯着,一纸诉状就把蒙牛告上了南京中院,张口就索赔2000万。法庭上,两家公司那真是吵得不可开交。
伊利这边,证据那是一箩筐一箩筐地往外掏。他们请了公证员,跑了全国20个城市的超市,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两款奶经常被放在一起卖,而且蒙牛的“精选牧场”通常比“金典”便宜15%到20%。结果很多消费者就稀里糊涂地买错了。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找第三方机构做了个调研,结果显示:82.6%的人觉得这俩包装长得像,83.9%的人直接误以为它们是同一个品牌,或者是有什么关联。
还有更扎心的证据,伊利把电商平台上的消费者评论截屏拿出来,好多人都在上面吐槽:“还以为是金典才买的!”甚至有些卖家为了避免麻烦,都得在商品标题上特别注明“非金典”,就怕消费者买回去发现不对劲来投诉。这些可都是消费者实实在在的“肺腑之言”,直接打在蒙牛的脸上。

蒙牛当然不服气,也拿出了自己的辩词。他们说,绿色和奶牛图案,在乳品行业里,那都是“通用素材”,谁都能用。而且,“精选牧场”这个品牌名,早在2014年就有了,自己的包装设计是原创风格。他们还强调,仔细看的话,两款包装还是有区别的,“精选牧场”上面有指南针和“中国国家地理推荐”,而“金典”包装顶上则有片叶子,还标注了“3.6g乳蛋白”。蒙牛认为,这种写实风格本身就没有什么独创性可言,消费者没那么笨,不会分不清。
可法院不这么看。南京中院一审判决,认为“金典”的包装装潢虽然单个元素常见,但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再加上它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已经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包装装潢”。而蒙牛的“精选牧场”包装,确实太像了,蒙牛还刻意淡化自己的品牌,再加上那些实实在在的消费者混淆证据,这事儿蒙牛就得负责,最终判决蒙牛赔偿500万。
后来,双方都不满意,又上诉到了江苏高院,结果二审还是维持了原判。法院的判决很明确:就算单个元素普通,但组合在一起有了特色,蒙牛那些所谓的“细节差异”,根本不足以阻止消费者混淆,混淆就是事实。

这事儿一锤定音,可它带来的思考,远不止500万这么简单。
为什么蒙牛会冒险去“借鉴”包装?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常温奶市场“风光不再”的无奈。想当年,常温奶可是伊利、蒙牛的“印钞机”,赚得盆满钵满。可现在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拿着都觉得沉重。
你看这些数据,简直触目惊心:以前常温奶市场每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高歌猛进。可从2018年到2023年,年均增长率一下子跌到了5.3%。更糟的是2024年,尼尔森IQ的报告直接指出,常温奶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规模缩水了2.1%!
要知道,常温奶占了液态奶总量的八成多,它一“感冒”,整个乳业都得跟着“打喷嚏”。到了2025年上半年,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国家统计局说乳制品产量微降,液态奶销售额更是跌了7.5%。线下市场尤其惨,下降了9.7%,虽然线上涨了点儿,但体量太小,救不了大盘。

再看看伊利和蒙牛的财报,简直就是“难兄难弟”。蒙牛2024年营收跌了10.1%,最吓人的是净利润,直接暴跌了97.8%,几乎腰斩!究其原因,就是常温液奶业务不给力,收入下降了近11%。伊利虽然还是行业老大,日子也不好过,营收和净利润都有不小的下滑,核心的液体乳业务也跌了12.32%。虽然2025年上半年伊利的常温奶业务降幅有所收窄,算是稳住了点儿,但也足以说明整个市场的压力。
为啥常温奶卖不动了?原因很直接。一方面,现在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变了,更注重健康和新鲜。大家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低温鲜奶、高端酸奶,这些“新贵”把常温奶的客流都抢走了。另一方面,以前常温奶是伊利蒙牛的主战场,现在呢,地方乳企也开始发力,还有其他行业的公司也想来分一杯羹,整个常温奶市场变得越来越拥挤,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常温奶的“黄昏”,伊利和蒙牛都在拼命寻找新的出路,把目光投向了低温奶、奶粉、奶酪这些“香饽饽”。可想在新赛道上跑赢,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这里可不是他俩说了算,对手多了去了。

拿奶粉来说,伊利做得确实漂亮。2024年奶粉业务营收增长了7.53%,贡献了近三成的利润。2025年上半年更是猛增14.26%,市场份额直接冲到第一。无论是婴幼儿、学生还是成人奶粉,伊利都卖得风生水起。蒙牛的奶粉业务虽然也在增长,但跟伊利比起来,还差了一百多个亿。
再看低温奶,这可是眼下最热的赛道。常温纯牛奶销售额跌了14%,低温奶却涨了20%!蒙牛靠着“每日鲜语”和完善的冷链系统,在高端口味奶市场站稳了脚跟,上半年业务增长超20%。伊利也不甘示弱,不断推出新品,低温白奶也涨了20%多。
奶酪领域更是硝烟弥漫。蒙牛把妙可蓝多收入囊中,产品线那是相当丰富,从零食到家庭餐桌,一应俱全。伊利也不落后,上半年奶酪市场份额达到15.2%,还在继续扩大。

可别以为这些新赛道,又是伊利蒙牛两家在PK。现在,好多“新玩家”都冒出来了。在低温奶市场,光明、三元、新希望这些地方乳企,凭借着本地奶源的优势,配送又快,消费者对它们也信任,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还有简爱、乐纯这些新兴品牌,打着“纯净配方”、“高端发酵乳”的旗号,在线上卖得特别火,硬生生地在两大巨头之间撕开了一个口子。奶酪领域也一样,除了妙可蓝多,奶酪博士这些品牌靠着高钙、健康的定位,在儿童零食市场快速崛起,抢走了不少份额。
所以你看,现在伊利和蒙牛,可真是“内忧外患”。不仅要守住常温奶这个“老根据地”,还得在低温奶、奶粉、奶酪这些“新高地”上,跟各路豪强拼个你死我活。这场仗,不好打。他们要找的,不仅仅是能让业绩报表好看的增长点,更是能让企业活下去,并且长远发展下去的“命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