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药家鑫所驾驶的红色雪佛兰轿车
案件回顾:2010年10月20日22时30分许,药家鑫驾驶陕A419N0号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前方在非机动车道上骑电动车同方向行驶的被害人张妙撞倒。
药家鑫随即下车查看情况,发现张妙躺在地上呻吟,药家鑫害怕张妙记住自己的车牌号日后引起麻烦,随即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
逃跑途中又撞伤二人。同月22日,公安机关找其询问被害人张妙被害案是否系其所为,药家鑫矢口否认。同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审判结果:2011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
2011年5月,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2011年6月7日,药家鑫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2012年2月,受害人家属起诉药家要求兑现微博上所说的20万元捐赠。

图为药家鑫陈述画面
回顾整个案件,药家鑫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应该是身边人倾慕、欣赏的对象,为什么在案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没有采取救助行为,而是带着对农村人的偏见,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女子痛下杀手?
药家鑫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大三,是亲戚朋友眼中的乖孩子,平日里待人温和谦虚有礼,连说话都有些软弱,父亲药庆卫原以为儿子会在学业上有所建树,谁能想到他眼里的“好儿子”竟会成为一个“杀人魔”。

药家鑫
上个世纪60年代,药庆卫出生在山西一个偏远农村,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家里疏于管教,他17岁时就选择离家参军。
药庆卫很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考上了石家庄军械技术学院,毕业后又被分配到西安北方华山机械厂担任军代表。
在机械厂里,刚参加工作的他认识了从事库管工作的段瑞华,两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认识互生情愫,没过多久便在一起,于1989年生下了儿子药家鑫。
儿子出生不久后,由于工作问题,药庆卫辩论离开家庭回到单位,妻子段瑞华于是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虽然是为了生活,但是药家鑫童年父亲形象的缺失是无法避免的。
段瑞华在丈夫不在的情况下一边持家,一边照顾孩子,现实的压力让她不自觉担任起了慈母、严父两个责任。
后来,随着药家鑫在音乐方面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夫妻俩便决定送他去学钢琴,但在当时,学钢琴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段瑞华的月薪只有50多块钱,而药家鑫每个月学钢琴的费用高达30多元,面对街坊邻居的疑问,段瑞华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有所成。
因此,她对待药家鑫的态度总是很严厉,药家鑫作为初学者,刚学钢琴手型总是出错,母亲就会二话不说拿起一旁的尺子,“啪”的一声狠狠打在他的手背上。

母亲的严厉让药家鑫慢慢养成内向懦弱的性格,药家鑫也懂事知道母亲的不易,也愈发开始努力学习钢琴。
可是
在药家鑫上初中时,父亲药庆卫药庆卫复员回家,据街坊邻居回忆,药庆卫是一个“木讷、寡言”的人,但对待自己的儿子却是比妻子还要严格。
由于常年不相见
父子俩间形同陌路,初中的药家鑫像很多孩子一样接触到了网络,迷上了流行的动漫与歌曲。
刚回家的药庆卫在得知儿子迷上网络后,干脆利落的把工作辞了,整天在家盯着药家鑫,防止他继续上网。

在药家鑫对朋友的聊天中,为了“戒网瘾”父亲强行将他拉到地下室关了一个月,除了上学,黑暗潮湿的地下室成了他另一个“家”。
“家鑫还是很懂事的,他主动提出把自己锁在地下室,以免管不住自己,我也经常到地下室陪他做作业”,药庆卫面对记者如是。
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让外人难以分辨谁对谁错,但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看,药家鑫显然是痛苦的。
药家鑫因为被关在地下室之后,变得言听计从,整个人显得异常乖巧。
然而,药庆卫并未深思其中的含义,他只看到了儿子“网瘾”的改善,觉得这就是他期待的好事。

可是,父母对子女的干涉越多,孩子就越容易丧失独立的人格,养成畸形嗯调性格。
药庆卫认为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严苛”的,可从周围邻居的回忆中却仍旧保守,药家鑫所承受的远远超过了父亲所说的“严苛”。

药家鑫从小就是一个邻居家嘴里“别人家的孩子”,药家鑫生前得过许多荣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奖学金获得者……
对内,药庆卫如此
对外也没有丝毫顾及自己儿子的尊严,在药家鑫受欺负时,总是归结于儿子的问题,轻则责骂,重则打罚,可以说,药家鑫本就脆弱的尊严再次被父亲践踏。

母亲段瑞华也并没有及时疏导自己的孩子,反而与药庆卫一同责罚药家鑫,在如此的家庭教育下,药家鑫的内心也渐渐扭曲。
后续夫妻俩被记者采访时,丝毫没有忏悔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仍旧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只是,谈及药家鑫,言语中总会流露出难掩的悲伤。
药家鑫临刑前,父子俩见了一面
“进去以后药家鑫已经坐在那儿了。我一走进去他就是说”
“爸,我爱你”
————
一位和药庆卫夫妇比较熟的记者说:
“药庆卫夫妇好像为过去的记忆建起了一座冰糖房子,房内是关于儿子的美好回忆,房外是对儿子教育的愧疚,看起来晶莹、透明,实际上一戳就破。”
药家夫妇是中国传统家长形象的写照,“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些理念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真理。
笔者认为,严格的教育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一味追求严苛的教育,冰冷的态度、残酷的体罚,成年人尚且不能完全承受,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张弛有度,严慈并行。
“巨婴式”的教育并非很多人认为的溺爱,极端的严苛也包含在内,“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功成名就,但首先得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全的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